“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看到这句农村俗语,让我想起了另一句流传一些农村地区的俗语:“往后移,死老人”。这里的“老人”指的是建房家的老人。这两句俗语讲的就是一回事,在房屋拆旧建新时,非常忌讳向后退。 农村俗语说出来的话,往往不用承担责任,话是这么说,信不信由你,事情发展的结果,好赖不怪。古代社会,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阻止人们不要去做某件事情,我国民间传统俗语,大多用极为夸张的手法,先把人吓唬住,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让人们在心理接受俗语中所说的规则。比如说,“果树过房,家败人亡”,“虎到中堂,家败人亡”,“明堂如簸箕,子孙穷到底”,如此等等。 这里要弄明白“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这句话,就要先要了解,这句话到底指做什么事? 俗语中提到“砖”,肯定与建筑物有关。实际上,这句话就是指旧房屋的翻修,把原来的旧房屋拆掉后,在旧房屋的基础上盖新房屋。所盖的新房屋又专指正屋(主屋),如果是四合院,其他东西(左右)房屋和前面的对面屋,则不在这种说法内,新选址的宅基地盖房也不在这种说法内。 1、“一山”与“一砖”指什么? “山”就是古代传统建筑中的“山墙”,即房屋两边的墙体,民间又称为外横墙,是建筑物的专业术语,就像房屋的房檐叫“滴水”一样。山墙的作用主要是把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在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中,内为木结构建筑,外围是纯砖墙,所有外部的墙体(实际为三面,即左右两面和后面)均称封火墙。其功能就是防火,如果一家人不幸发生了火灾,依靠墙体的阻隔,不会殃及邻居的房屋,同样的道理,邻居家不幸发生火灾,也不会殃及自家的房屋。这就是封火墙的来由。 一些传统建筑中的山墙,一般来说比较厚,其基础的尺寸,一般在60厘米左右。“一山”就是一堵山墙基础的厚(宽)度。 “一砖”,即一块砖的宽度。古代砖的规格有多种多样,既有官方规格,也有民间规格,各地制砖的规格也不一致。不管是官方制砖规格,还是民间制砖规格,一般根据建筑的需要有不同大小不一的样式。这里以我家乡古砖最大规格的古式“三六九”砖为例:我家乡古代民居砌墙使用最普遍的砖,称之为“三六九砖”,即厚度三寸,宽度六寸,长度九寸,换算成现在的国际计量标准,就是10*20*30厘米。也就是说一块砖的宽度为20厘米。 一般来说,按建筑的通常说法,以砖的宽度来计算一块砖所占的房屋进深尺寸。因此,向前或者向后挪一砖的尺寸,就是一块砖的宽度。也就是说,向后挪一砖,也就是向后多挪20厘米的距离。 这样说来,“一山”是“一砖”宽度的三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各地的古式砖规格、山墙的厚度也不一样,在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我只是以自己家乡的古式砖和古式民居的山墙为例,其他地方未必是这种尺寸。但总的来说,山墙的厚度尺寸是砖宽度尺寸的数倍。正屋(主屋)的山墙尤其如此,那是因为正屋(主屋)的山墙,一般比东西屋的山墙要厚,这样会使正屋更牢固,也更能突出正屋地位的气势。 2、“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之说,是否是为了照顾邻里关系? 我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的相邻关系,国家有法律专门的规定,古代同样也有律法规定。旧时,除了律法有规定外,村庄还有村规民约也有规定,民间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种规定就更加详细。我们现在的人,还真的用不着为古人的邻里关系去操心。事实上,旧时农村的传统邻里关系,讲究符合情理,人们的规矩意识不比现在的人差。 旧时的规矩,民居邻里之间的房屋的滴水不能过界,也就是要“天地一统”,不能“占天不占地”,也不能“有地无天”。也就是说盖房时,不能把屋檐伸展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包括遮盖别人家的空地和房屋。你自家的屋檐滴水只能滴在自家的土盘上,不能越界。 有一些村庄,村民群聚在一起,房鳞次栉比,宅基地紧张,寸土寸金。这样免不了邻里之间房屋挨房,房檐接房檐,下小到中雨还好,一旦下大暴雨,靠得太近的屋檐滴水,就要冲出到人家的地盘上去。那些滴水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人不要低估古人的智商,他们早就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他们会在相接的房檐处共同架设一根木枧(或竹枧),两家的檐水流入木枧后,木枧将檐水接到外面,这样两家均不受影响。这种木枧,在一些现在保存完好,房屋密集的古村,还可看到。 事实上,只有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因对农村传统民俗不太了解,才认为“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是为了照顾邻里之间的关系。这纯粹是一种自己的臆想。要证明这种臆想是否历史民俗事实相不相符合,其实很简单。比如说,旧时,一个单家独户,或者单家独院的人家,要翻修房子,同样要遵守“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这样的民俗规矩。他们哪来的邻里需要照顾呢?再说,如果正屋后面是自家的菜地、果园、后院等,也同样影响不到邻里关系,但在翻修房屋的时候,同样不能把新建的房屋往后挪。还有,房屋往前移同样也有邻里关系,也会影响到前面的邻居,难道能够厚此薄彼,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这只能说,翻修房屋可以往前赶,不能往后挪,是民间普遍的传统习俗,一种民间翻修房屋的讲究,并非为了照顾邻里关系才不能后退。 3、“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在民俗方面的说法 一、我国民居“老屋场”的家庭继承规矩。 农村有一句风水顺口溜:“长财不离老屋场”,还有一些农村则说:“吃饭不离老屋场”。老屋场,可以是一个家庭孩子们一起住过的房屋,后来都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安家了,也可以是数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先祖住过的房屋,或者宅基地,子孙分布在各地。 老屋场和老祖坟一样,都被认为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根。一般来说,老房子是可以变化的,年代久远了,房屋就要更新换代,而老屋场(宅基地)所在地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旧时,我国民间的家庭,能够继承老屋场的儿子,可以说表现了古老的家庭继承方式。这种方式,根据古代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我国民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长子是名正言顺老屋场的继承人,其他的儿子都要另择地方建房发展。这就与封建社会时期皇族立太子的规矩是一样的。 另一种是长江以南的满崽继承制。民间至今还流传“满崽守老屋场”的说法。满崽,一般是南方父母对家中最小的儿子的称呼。比如说,民间俗语说:“爷爷爱头孙,父母爱满崽”。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分家的时候,家中其他儿子要另择地方建房,老屋场由家中最小的儿子继承。这与我国传统尊老爱幼的思想有关。 二、民居“老屋场”的翻修讲究。 农村建房虽然称之为“千百年的好事”,但是,世上只有千年不倒的树,没有千年不朽的木,因此,也就没有千年不倒的房屋(古代的民居大多为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 前面介绍过,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的老屋场有两句俗语,即“长财不离老屋场”,“吃饭不离老屋场”,凡是从老屋场走出去的人,或者后裔,对老屋场都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石感情,一种树叶和根一般的感情。这些人认为,虽然他们或他们的祖先从老屋场走出来了,但是,老屋场的“风水”依然还“顾”着他们,他们还靠老屋场的“风水”吃饭,这与靠祖坟庇佑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对老屋场十分关注。 农村有一种现象,很多家族居住过的老屋场,老房子倒塌之后,或者拆除之后,宅基地就一直空在那里,再也建不起新房屋。在我家乡一个村里,一个姓氏的老屋场,是宋朝时的修建的房屋,自祖屋倒了后,就再也没有建房,空在那里,成了周围人家的晒谷坪。每当有外地来寻根问祖的族人,除了上祖坟祭祖外,还要到老屋场来看看,缅怀祖居之地。 后人在老屋场建不了房子,无非有两点。 一是族人为了所谓的“风水”不遭破坏,集体出提要求,条件太苛刻。而继承老屋场之人的后代,因老屋场太窄(清代以前建农村的民居大多比较小,主要是古代《黄帝宅经》之中“五虚五实”的影响,把房屋建得很小),宅基地没有拓宽的余地,宁可选择别的地方建房。 二是兄弟或族人商协意见不一致。老屋场在子孙分家过程中,出于兄弟共有的原因,而兄弟家又各有后代,结果年代越久,后代也就越多,共同拥的人老屋场的人自然也就越多。人们认为老屋场是发财之地,家族之中谁都想拥有老屋场的建房权,因拥有的人太多,都想要,往往协商无果,自然就谁也建不了房子,只好空在那里,一空就是几十年或数百年。 能够在老屋场翻修建房子,旧时的说法(现在就不一样),大多是家庭或家族人丁不太旺的后人,没有族人来干涉在老屋场翻修建房。还有一部分即便家族比较大,但因是单个家庭,或两个小家庭继承了老屋场。这两种情况,在翻修建房子不存在纠纷,或者纠纷少。 民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本文先要讲清楚了这些历史背景,接下来才好讲民俗问题。 关于“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中的民俗禁忌,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老屋场翻修建新房子,在原来房屋的基础上,只能往前移,不到后退。往前移,既意味着“向前”,即孙子后代向前发展,也有“进前(谐音进钱)”的寓意,代表孙子后代源源不断进财富。而向后移,则是“后退”,既有退财的意思,也有回到老路上的意思,人们以为不吉。 旧时人们认为,后退对不起先人,因此,民间才有“向后移,死老人”之说,把老屋场翻修建新房子向后移,上升到一种旧时人们普遍推崇“孝道”高度。如果有人在老屋场翻修建新房子向后移了,那就会使家里的老人死去,这就是不孝。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把建房子和孝道联系在一起,在旧时社会,又有谁敢不按规矩办吗? 至于为什么房子翻修新建,为什么一定要向前?虽然民间说是“进钱”的意思,但我想,这也许是古人的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精气神,也与过去很多地方崇文尚武有关。 古代的军队的行武操练中,步伐永远是向前的,没有后退一步的动作,要往后走,得转过身后,朝前走一步,再转过身来。就是十多年前,我们部队的队列条例之中,也是没有“后退一步走”的动作的,也忌讳这一说。军队只能勇敢向前进,哪能后退呢? 我们排除旧时迷信的说法,房子翻修新建只能前移,不能后退,是否与军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其二是忌新建房子与老房子的基础重合。旧时民间有俗语说:“房上加房,家败人亡”、“墙上加墙,家败人亡”,指的就是房子翻修新建与老房子的基础重合。 不过,现在的人,从现在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这两句俗语是在房子上面加房,会造成基础承受力不够,存在房子倒塌的隐患。这只是现在人对俗语与时俱进的看法,想法也没有错,毕竟房屋最重要的是安全。但是,事实上两句俗语的原意,指的是老房子拆除后,使用其原基础建新房。再说,过去大多为砖瓦房,难道上瓦背回墙不成? 因此,新建房子与老房子的基础重合,为人们所忌讳。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老房子通过基础吸进了老屋场的地气,移到一下基础建新房,就会有新的地气,也就会有新的运气。再说,旧时,民间相信风水中的“好地孬地,六十年双转气”之说,也不敢使用老房子的基础,怕对新房子不利。 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翻修新建房子的基础,必须要稍微移动一下,左右平移也可以,向前稍移一点是最佳的,或者宁可向前多移一点距离,但决不能往后移一点点。这就是 农村俗语“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 的真正意思。 今天,农村建房,已经比过去的房子大多了,在翻修新建时,一般都是充分利用自家原宅基地的面积,科学规划和设计,以安全、宜居为标准,已经不存在“宁往前赶一山,不往后挪一砖”之说。现在的人们早已打破了旧时代残留的迷信思想,一切皆以科学为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