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祺瑶)20日,中国科学家宣布在琥珀中发现了一种昆虫新物种。这种长相怪异的“小怪兽”长着巨大的“角”,和纤细的身体形成巨大反差,是人类目前发现的触角比例最大的一类昆虫,科学家称之为“大角蝽”。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细胞》子刊iScience(《交叉科学》)上。即日起,这枚琥珀将在北京石探记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南开大学博士杜宝洁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陈睿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刚拿到标本时非常兴奋,因为保存于化石和琥珀中的特化特征极为罕见。”杜宝洁说,研究中的琥珀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形成于约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武力静女士是琥珀标本的提供者,因此研究团队将这一昆虫新物种命名为“武氏大角蝽”。 琥珀中,大角蝽有着极为夸张的叶状扩展触角,这是缘蝽科中最早的有关叶状触角的记录。这一发现表明,缘蝽科物种的触角扩张至少起源于9900万年前,并对化学通讯行为、防御行为和性选择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角蝽夸张而精美的多节叶状扩展触角前所未有,表明部分半翅目昆虫在白垩纪中期拥有华丽的外观,并已经建立了敏感、精细的感觉系统。”杜宝洁说。 陈睿注意到,该缘蝽若虫强烈扩展的触角面显著增加了其表面积,可接收更多的化学信号,增强对潜在寄主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感觉功能。除此之外,夸张的形态特征还可能在对配偶的定位和吸引中发挥作用,因为通常只有强壮的雄性才能支撑这么大的触角,这也为雌性寻找优质雄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觉信号。 南开大学教授卜文俊也参与了研究工作,他提出,该缘蝽很可能是在拟态一个有叶子的树枝。这比单纯地模仿树叶或树枝要复杂得多,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防御模式,可能是为了应对白垩纪时期众多的捕食者进化而来。这为自然选择下昆虫行为多样性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看展 地点:中关村图书大厦石探记博物馆 时间:即日起免费开放三个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