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十年里,黄陂、东西湖和江夏究竟发生了什么?

 前川公子 2021-03-22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01

写这篇文章,源于在前一篇关于江北地区发展的文章留言里,有网友质疑小编所说的黄陂GDP在2010年还是新城区第一的说法,他们认为东西湖是一直领先于新城区的,所以为了以正视听,小编昨天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用表格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十年里,武汉新城区GDP和财政收入数据

小编整理了2009年和2019两个年度里武汉6个新城区的GDP和财政收入数据,2009年的数据来自于《武汉统计年鉴2010版》,2019年的数据来自网上信息。
统计表格如下:

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0年里,黄陂和新洲经历了一个轮回,2009年,武汉新城区按GDP高低排名为黄陂-新洲-江夏-东西湖-蔡甸-汉南,然后从2010年开始,黄陂和新洲的排名就节节下降,被江夏和东西湖反超。
到了2019年,GDP排名又回到了10年前的位置,即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的比较对象变成了光谷和沌口那样的开发区),财政收入方面排名则是江夏-黄陂-新洲-蔡甸。
这10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江夏和东西湖,要么靠近开发区,要么自己有开发区,所以前几年他们发展很快,超过了黄陂和新洲,为什么黄陂和新洲又赶上来了呢?因为江夏的工业无法保持长时间的高增长率,加上黄陂和新洲的服务业发展的更快和更好。

十年里,几个新城区增幅有多大呢

小编同时统计了新城区十年里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幅,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十年里,GDP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东西湖区,整整增长了7.2倍,看来国家级临空港开发区产业的调整对其影响巨大;
2、四个新城区里,GDP增长第二的是黄陂区,接近5倍,接下来是江夏和新洲区的4.7倍,最后面是蔡甸区,仅仅3.45倍;
3、财政收入方面,东西湖的增幅仍然最高,增长了6.82倍,接下来是江夏区,增长了5.21倍,蔡甸、黄陂和新洲的增长幅度只有他们的一半,3点几倍左右,这说明东西湖和江夏引进的产业相对后面的三个区更为高新尖,赚钱能力强,交的税也就相对较多。
4、至于汉南,由于和武汉经开统一核算,这里就不分析了;

未来发展趋势

下面这个统计表各位需要仔细看,小编统计了几个新城区各自的产业结构,从比例的高低,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哪些区工业强,哪些区服务业更发达。
  • 参考资料:2018年,全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4.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8.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6.5%,大致接近0.5:3.8:5.7的水平

从统计数据来看:
1、第一产业(农牧业)方面,黄陂和江夏的产值破了百亿,是蔡甸的两倍,但考虑到这两个区面积也是蔡甸的两倍,农业产值这么高也可以理解
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方面,东西湖的占比居然高达75%,这个比例确实太高了,接下来是江夏区的62%,也不低。
3、第三产业(服务业)方面,黄陂的产值和占比都最高,但即使如此也仅仅才36%,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20个百分点。
关于经济,有句很通俗的话,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业越发达,财政收入也就越高,但一个地方要想繁荣和充满活力,要想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最终需要取决于于第三产业的兴盛。
五个新城区确实都需要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了,起码要提高到60%以上,接下来的五年任重而道远啊!

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