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洞周围的生机,距离超大质量黑洞10光年处,或有数万行星形成

 姿势分子_ 2021-03-22
黑洞是物质的禁区吗?是的,在黑洞附近一定范围内,一切物质都会被吞噬,哪怕是光。
但是,黑洞的引力也是有范围的。在某个合适的范围内,黑洞周围的一片区域也是可以非常繁荣的。
去年的时候,有一组科学家对外宣布:即使是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也可以有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可能会存在着绕黑洞公转的上千颗行星。在描述这些行星的时候,日本鹿儿岛大学的Keiichi Wada和他所带领的一支科研团队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blanets。
说起来这个起名字,我们还是要提一句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对天文学家们命名的思维都十分困惑。尤其是欧洲科学家,他们建立起望远镜后,起的名字也非常随意:甚大望远镜,极大望远镜。说起来,这也是中国人在翻译时给他们圆转了一下,如果直译的话,其实名字就是“特别大的望远镜”,“极其巨大的望远镜”。
有的时候,天文学家给天体命名时还会“卖萌”。比如ploonets,指的是那些大得可以和行星媲美的卫星,它们在运行过程中跳出行星的控制,转而直接绕恒星公转;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moonmoons,也就是所谓的子卫星,即绕着卫星公转的自然天体。总之,天文学家起的这些名字,创新性不足,不过的确是一目了然,让人能够顾名思义。
当然,这一次的命名,也未见得就多么创新。说起来也简单,这个词不过是把普通行星的英文名planets的字母p翻转了一下,就变成了blanets。毕竟,名字起得再好,也只能去做一个起名的“大师”。Keiichi Wada等人起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方便对它进行描述。对这种天体的分析和计算,才是论文的重点。同样为了便于描述,我在本文中称之为黑洞行星,这个名字仅在本文中适用。
他们在投递给《天体物理学杂志》并且预印在arXiv上的论文中,详细地分析了黑洞周围尘埃的凝聚过程,以及黑洞行星形成的一些先决条件。“我们的结果表明,黑洞行星更有可能在相对比较暗的活跃星系核周围形成。”他们在论文中这样说。
众所周知,黑洞无与伦比的引力,可以连巨大如恒星的物质都吞噬得一干二净。比如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也在持续不断地吞噬着周围的恒星。科学家们指出:和这些恒星一同被吞噬的,还有它们的行星,以及一些不属于任何恒星的流浪行星。
Keiichi Wada等人相信,除了这些被吞噬的行星之外,黑洞周围还有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行星,那就是黑洞行星。我们知道,物质在向黑洞下落的过程中,会在黑洞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吸积盘。其中,有一些物质会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凝聚在一起,导致引力的失衡。由于这里的引力相对更大一点,就是其他物质开始聚集在这里,然后坍缩,最终形成行星。这是传统的行星形成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黑洞周围的空间。他们指出,黑洞周围行星的形成过程,一般需要几百万年。
不仅如此,Keiichi Wada团队在去年发表的论文中还指出:虽然黑洞的引力十分恐怖,但如果距离合适的话,其行星的形成速度要远比普通恒星更快,效率更高。这是因为吸积盘的速度足以将物质束缚起来,防止它们逃逸到更远的地方。在距离超大质量黑洞10光年之远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数万颗质量达到地球10倍的行星!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说:如果这些星际尘埃或气体的速度太快了,它们会在撞到一起后炸得四分五裂,而不是聚集在一起;另外,他们推测的过程中气体团块的成长速度过高,也超出了自然出现的尘埃密度模型。
因此,在这一篇最新的论文中,他们考虑到了这些限制因素,重新分析了超大质量黑洞周围行星形成的机制。我们知道,在黑洞、恒星等天体的周围有一个临界区域,这里恰好是挥发性化合物能够凝结成冰的分界线,因此被称为雪线。Keiichi Wada等人指出:如果他们的行星形成模型是正确的,那么在超大质量黑洞的雪线以外,的确会有大量的黑洞行星可以形成。
结果显示:如果吸积盘的粘度低于某个临界值,那么组成行星的尘埃或者颗粒就不会撞得四分五裂。而且,这些黑洞行星的形成过程不会像普通行星那样受到过多的限制,所以它们的确可以成长得非常巨大。
接下来,他们给出了一组数据来形容黑洞周围行星形成的可能性:
在质量达到太阳1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雪线处,黑洞行星的形成时间需要7000-8000万年。而且,随着形成的距离越远,黑洞行星可以长得更大。在距离这个黑洞13光年的位置上,黑洞行星的质量甚至可以成长到地球质量的20-3000倍。而3000倍的地球质量,也恰好是目前理论上行星的质量上限。
如果黑洞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比如达到太阳质量的1000万倍,那么事情也会变得更加疯狂。它周围的黑洞行星质量甚至可以突破地球的3000倍,也就是会形成所谓的褐矮星。褐矮星核心处可以进行的聚变,但是无法支持氢聚变,它们是失败的恒星。
当然,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想要对这些天体进行观测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不论如何,这项研究都向我们表明:黑洞虽然恐怖,但其周围也同样存在着相对宁静的区域。或者说,黑洞周围的空间与我们想象的大不相同。如果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对黑洞周围区域的研究,或许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黑洞不仅仅意味着死亡,它周围的世界可能更加丰富多彩,只是我们暂时还不了解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