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马虎白云文化 ▏一日不做 一日不食

 摄影说事 2021-03-22

南阳白云文化系列之三

一日不做  一日不食

马秀华  摄影  撰文

(桐柏县水帘寺僧众下稻田劳作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简言之,一天不干活,这一天就不吃饭。

白云法系在230多年的发展中,居于桐柏深山老林,结茅栖穴,垦荒种芋,采药打樵,自耕自食,清贫实修,使得农禅并重在南阳始终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修行的作风,随着白云法系僧众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也得以广泛传播。时至今日,虽然多数寺院没有耕地,可在山区、丘陵地区还有垦荒种粮、种茶、种油料作物的。大多数的寺院有自己的小菜园,或上山捡柴、打野菜,参与寺院建设性劳动,打扫庭院卫生等等,完全视劳作为修行,依然坚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

(淅川县香严寺僧众出坡除草

农禅,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丛林,其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农禅并重”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说:农禅文化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每一个僧尼都要参加劳动和寺院建设,这即是禅门中的“普请”(俗称“出坡”)劳动原则,其后禅门高僧如黄檗开田择菜,沩山摘茶合酱,石霜筛米,云严作鞋,临济栽松锄地,仰山牧牛开荒,洞山锄耕茶园,雪峰斫槽蒸饭,云门担米,玄沙砍柴等等都是这种价值认同的具体表现。

(妙空师带领观音禅林僧众采茶

禅者并不是仅仅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作为触类见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实质上即是从劳动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劳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不仅写出了禅者田园生活的艰辛、纯朴和快乐,还记载了禅者斗禅谈玄之精彩,表现了他们从现实的劳动中悟到的禅修真谛。如唐朝布袋和尚著名的一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召县天青寺印心时和居士们在插秧

桐柏县清泉禅寺印生师在整理柴垛

卧龙区柏佛寺演隆师在提水

宛城区弘德寺印顺师采收花生

桐柏县清泉禅寺妙空师在秋收红薯

卧龙区植福寺心光师在观音禅林菜园劳动

卧龙区心光师带领植福寺僧众在桐柏山上打野菜

淅川县铁佛寺果满师给自己栽的红薯浇水

卧龙区圆明寺印荣师在锄地

桐柏县桂泉寺师父在整柴

淅川县圣水寺妙基师在垒石挡子

桐柏县永庆寺海晟师在维修箩头

镇平县中兴寺圣地师在花生地薅草

南召县丹霞寺恒持师在打扫庭院

淅川县香严寺师父在殿前的空隙地上种菜

淅川县明珠寺师父在烈日下锄秋

南召县丹霞寺僧众在油菜地空隙处松土

南召县丹霞寺僧众出坡归来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