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可移动文物:清童子牧羊图玉雕摆件

 文乡枞阳 2021-03-22

枞阳县博物馆收藏一件清童子牧羊图玉雕摆件,通高5.0厘米、宽3.6厘米。和田玉质,呈青白色,半透明,打磨光润,玉质晶莹温润,以圆雕手法来表现童子牧羊的情景。童子头较大,单髻发式,前额宽阔饱满,后脑隆起浑圆,面庞圆润,眉鼻相连,鼻梁较高,蒜头形鼻,嘴角上翘,颧骨高凸,大耳贴于面颊两侧,右手弯曲向上,执鞭搭于后背之上,鞭身卷曲,头部呈如意祥云状;左手下垂,置于羊羔颈部。牧童身躯微胖,上着窄袖束腰长袍,下穿宽松长裤,衣服的褶皱纹刻画粗深。羊呈跪卧状,口紧闭,三角眼,耳下垂,角向后弯曲,腮下、耳后及尾部边缘有细刀琢刻的几道短短的阴线代表羊毛,其余部分光素无纹。其形制、技艺和人物、动物造型无不呈现出清代玉器雕刻的风格。
这件玉雕,有声有色地刻画了牧童放羊归休、犊羊饱食之后小憩的生动场景:牧童席地而坐,侧首俯视,搂抱羊羔,羊羔静息其左,伸颈仰头,偎靠牧童,两者相恋相望,顾盼有情,相依相守,其乐融融。童子性善,羊羔知礼,和谐相处,充满了祥和的生活气息,以优美抒情的雕刻技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诗意的境界。
这件玉雕,雕工超凡脱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韵十足,颇见艺匠功力。构图设计精妙,写实感强,表述用心,兼具形神和意境,透跃着童子天真无邪的天性和怡然自得的神情,映现着羊之温顺的性情与肥美的体态。既充分体现了优质和田玉的气质和玉雕艺术的审美观念,又准确捕捉了十分浓烈的生活情趣,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童子的造型,隐喻生命繁衍、子孙众多、多子多福、香火不绝,这是中国古人的人生第一事业,因而在诸多场合它就是作为一种表达美好、祥瑞、欢悦等等的文化符号。羊自古以来就称为六畜之一,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既是当时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佳肴美味,同时由于它是一种温驯可亲、善良有义的动物,又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禀性和象征意义。《三字经》曰:“羊初生,知跪乳。”《春秋繁露》言:“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是说羊善良知礼。《三字经》还说:“人之初,性本善。”而“善”字从羊。《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是说羊大则鲜美。古人把羊作为美与善的象征,如《诗经﹒召南》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羊羔”之句。古时羊与“祥”通,所谓“羊,祥也”(《说文解字》)。“羊之为言祥”,吉祥多写作“吉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吉羊”之语。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汉洗﹒大吉羊洗》云:“大吉羊,宜用。”又卷十《汉元嘉刀铭》亦云:“宜侯王,大吉羊。”羊成为祥瑞之物。鞭头作如意祥云状,则寓意高官显爵、健康长寿和子孙成才。

从宋朝开始,特别是明清以来,枞阳地区,重文尚武,人文多彩,往往在一宗之下,一族之门,一家之内,名人辈出,英华荟萃,不间断地涌现了或以科举蝉联、或以官宦不绝、或以文化代际传承、或以武术世代相传、或以气节先后相继、或以前赴后继投身革命而名显的众多的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所在。它昭示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凸显文化传承的中国方式,积淀了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需求。
枞阳明清文化几乎是这一时期十几大名门望族政治发展的产物。这些世家大族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不仅创立了浮山佛教派、桐城易学派、桂林方氏学派、枞阳诗派、桐城文派,也有不少人成为泰州学派、新安画派、金陵词派、竟陵文派、性灵诗派、阳湖文派以及政坛、社会民间社团中的代表或骨干力量,而且还有不少人在哲学、文学、音韵学、数学、农学、地方志学、物理、天文、书画、医药、武术等诸多领域造诣精深。这些骄人成就的取得,无不与读书有关。读书,让他们的美好祈愿一个个实现。
读书做名宦,读书为大儒,通过读书,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变,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生的追求更加极致,除在葬坟、建房追求无形、有形的风水之外,就连家中摆设的物件、人人身上的饰件等都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件清童子牧羊图玉雕摆件,静静地凝视它,总给人一种和谐相处的感悟和安祥吉利的气氛;把玩于掌中,感受着新疆和田玉的神韵与玉雕艺术的魅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一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经济价值也不菲的好玉器,应是当时生活在枞阳大地上某世家大族人家订制的摆设精品,订制、设计、制作者均有着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们以童子、祥云、羊羔为母题,将三者巧妙地融合于一器,完成了一件寄意于物的精美艺术品。正是这样的物化,体现了清代枞阳人对福善喜庆、长寿安康、升官发财、子孙满堂、读书知礼、邻里和睦、诸事顺利、家声不坠等等的渴望,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特质、民俗底蕴。
在此,笔者将此摆件所寄寓的吉祥美好祈愿,送给每一个人,恭祝您:美好愿望早日实现!恭祝您:天天大吉羊!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