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 泉: 明 月 无 心 照 丹 青(月照丹青序)

 故人旧事2020 2021-03-22

      连载预告:本号从下期起,将连载我市开州籍作家波吒(田小波)长篇人物传记《月照丹青》,我号本期刊发湖南作家井泉先生为该书作的序,敬请读者持续关注。

       明 月 无 心 照 丹 青

      —序长篇人物传记《月照丹青》

                          /  

         重庆开州汉丰湖风光

“月宠高岗夜宠烟,低头移步到窗前。莫将韶华虚度过,空负明月几回圆。”

这是重庆开州三峡农民画家刘晓初年轻时的明月。收到老网友、重庆知名作家波吒(田小波)先生发来他的《月照丹青》初稿,我就急切的从头往下浏览。在第五节,即被这首诗所吸引。正如贯穿全书的华美诗词是《红楼梦》活的灵魂,这本书自始至终穿插的诗句(大部分为主人公所作)亦如是。

该书的主人公就是刘晓初先生,也是我的神交,忘年交。一个曾游历到衡阳街头以卖画为生的流浪画家兼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南山种豆派诗人。难为他以古稀之年,仍然舍墨为知交,应我之请,为我作了《竹梅图》,为我具体负责的衡阳船山文化研究会作了《野塘寒梅》(据王船山“寒梅春在野塘边”诗意)。每幅画作的右上角,刘老还特地书写自作诗词——如此诗书画三位一体,美不胜收。套用诗人汪国真的话: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刘老却送来了一个春天。每每凝视画作,我不禁思忖,这浸透着生命沧桑、饱含着薪火期待的一笔一抹,越过千山万水,架起刘帅之乡与船山故里的友谊彩虹,该有何等分量和永恒的绚丽?

我应该将我的感恩奉上同样的一份,献给这部传记文学的作者,开州文化界的普罗米修斯,一脉相承刘老、同样古道热肠的波吒(田小波)先生。这部书从刘老的幼年写到老年,从旧社会写到新中国,跨度之大,即足以令人望而生畏,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颇多,仅从以几点谈个人拙见。

首先,细节是文学的生命,更是传记的买点,也是瓶颈。作者哪怕蛛丝马迹的感人细节也不放过,如第七节,先写:

“挨了批斗回来的刘铭彝,对着一位前来看望他的老朋友,怎么想不通地说:'辛苦几十年挣下的家业,不仅没给后人带来好处,反倒把他们给害了。’”

在叙述完刘父刘铭彝的生平事迹后,作者不忘插上一段:

“2009年,在跨过一个世纪之后,刘晓初回故里想去寻找父亲的坟茔拜谒,可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草萋萋,坟茔已无处可寻。不禁悲从心来,作诗一首:

“岁月沧桑六十载,荒茔湮没杂草间。

子孙欲来添坟土,难觅标记烧纸钱。”

其次,乡土文本是此书叫得响的个性。作者善用开州的俚语,轻车熟路,毫无做作之痕。如第八节和第十一节的两段:

“周五泡毛和老婆回来后,看到这情景,连连向他陪不是,还把女儿叫出来,狠狠地训斥了几句:“这是你爹的老朋友刘三大爷,大老远跑来作客,你们咋个这么没规矩,把客人来凉起。”

“七十来岁后,刘青山居然从外地带回来个三十来岁的婆娘,人长得也很俊俏。只是这女人的来历,没有哪个弄得醒壳(即明白、清楚)。”

第三,拥有长篇小说特征的多菱的叙事构架。作者写主人公,绝不孤立地单线的进行。而是注重多头并进。这样写的好处,一是遵循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这么一条基本原则;二是,主人公在众多陪衬人物的的烘托之下,如同众星捧月,更加真实可信,丰满精神,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如写刘三泡毛巧妙设局,在假徒弟们簇拥下与江湖好汉打擂,很好的为后文写刘晓初的成长史张本。尤其像这样的神来之笔(第十节末):

“就这样,借人家的风,鼓自己的帆,刘三泡毛的名字更加享誉江湖。这真是:

浪得虚名不由人,江湖虽险莫认真。

九二码子三泡毛,堂堂正正挺腰身。”

第四,作者还将主人公置于厚重的时代背景与广阔的社会舞台之中推出,开县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如书开篇写的大觉寺,与主人公童年生活相关的场景和传说:

“大觉寺的传说,以“大觉寺大和尚提大笔写大字大慈大悲;小南街小女子拿小针做小鞋小心小意”的对联传说故事流传最广……” 还有“穿心店”里的冤魂喊冤,戏班子巧设公堂等。

这些都是为篇末写主人公艰辛而成功的的创作生活,设下的巧妙而有力的铺垫,主人公的一颗仁心妙笔穿越一个甲子的尘霾,依然在他的画廊诗行间熠熠生辉。

“时值隆冬,在这样的天气下作画,无疑更增加了绘画人的难度。刘晓初在大佛寺的近两个月时间里,彩绘其千手观音殿梁柱二百五十平方的雕梁画栋,还在千手观音大殿前方,画了一幅巨幅画作《天女散花》图,图中有他自己亲自所题写的诗,诗曰:

 面似桃花含露,肌若白雪染成。双目秋水黛眉清,十指尖尖春笋。

 宛若嫦娥现世,疑是七仙再生。云端飞翔飘逸态,纷纷繁花落英。”

又如写创作的成功之路,由于紧扣时代脉搏,作者也写得有血有肉(第五十二节末):“对领导的关怀重视,刘晓初只有将一腔感激之情,倾注在工作上,在330职工电影队的第一年,他创作的故事片《姻脂》,武术片《少林寺》的宣传画,即被送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去参加了“电影宣传画”展览,获得江苏与湖北联展会上颁发的二等奖。”

还有作者和电影队放映员的初恋,也明显的打上了那个布衣时代的烙印(第五十四节末):

“分手时,刘晓初将自己刚买不久的一块香港手表送给了她,还拿出二十元钱给她作路费,被她坚决拒绝了。她也掏出一块自己亲手绣制的粉红色绣花手巾送给刘晓初。

月光下,一对恋人的身影久久地站立着,没有亲吻,没有拥抱。”

第五,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映记上都会留有一些空白,这种时间脱节,常会导致传记作者对资料丰富的时段大肆渲染,而对资料缺乏的时段一带而过。在本书中,作者尽了很大的努力,从少年的成长,青年的遭遇,中年的漂泊,老年的淡定,都没有放过任何时期的生活点滴,人生轨迹,尽量不使主人公的人生留下空白,还原一个完整的他。如写到晚年:“昔日热闹的山村,随着打工的热潮,随着移民搬迁,随着城镇化建设,许多熟悉的面容一个个离开了,大量土地被淹没,还有退耕还林,剩下的土地已不多了,但在这不多的土地上,仍有人在劳作,刘晓初便是其中之一。

稀零的房舍里,留下的都是老的和小的,和刘晓初一样,这些故土难离的老人,还坚守在这个因水库淹没而三面环水,生活条件极不方便的地方,守卫着家园。

走南闯北大半生的刘晓初,始终恋恋不忘的,还是那块土地。年过七旬的他,没有养老保险、连农村普遍享受的每月八十元的社会保险都没有。他不愿享受政府的任何福利,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种点粮食、蔬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有骨气的农民画家的形象。

第六,人物的诗作,著述和话语一样,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结和表露。无不凝聚着人物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张以及所持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诗作著述,对写活人物,突出性格是不可少的。此书选用了主人公的大量诗作,从十来岁时送给孩提好友的赠别诗:“久同是知己,别时弦琴凄。环境不由人,相逢自有时。” 在狱中所写的《题狱中》诗:“身陷囹圄怨自身,明月迢迢暗渡人。多少不明不白事,祸兮福兮共沉沦。”还有大量的题图诗,给朋友的赠诗,即兴而作的山水诗,自题诗等,从中反映出主人公在不同时期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表露出主人公的困苦、无奈、进取、乐观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正如作者在总结刘晓初的一生后所说:“刘晓初的一生是不幸的。半百以前,他以四海为家,迫于生计,画了数不清的商业画,却耽误了自己对绘画艺术本身向更高境界的追求。刘晓初的一生又是幸运的,历经坎坷挫折,没能把他摧跨;多少艰难险阻,被他踏在了脚下。他的一生,要感恩的人太多,是他们,支撑着刘晓初一路走来,走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岁。”

第七,人物传记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词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这部成功力作,从选材到立意,从语言到情节,从人物到构架,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限于初读,就此谈个第一印象。

末了,记起刘晓初老师的赠画题诗,那是我心头久欠的一份无能报答的最重的心债:

自从一别衡阳后,无限相思系人怀。

羌笛年年吹塞上,滞人归梦到潇湘。

故园消息谁通问,鸿雁传书长不还。

即写一枝萧疏竹,无聊来表此时情。

借此机会,我也想邯郸学步,以一首诗表达我对《月照丹青》主人公与作者的敬意与祝福:

 月照丹青七十载,未悔憔悴宽衣带。

大佛寺内万千象,尽是刘郎觉后栽。

白发弹铗不逢主,青目著文自展才。

为问潇湘竹泪新,前度刘郎今又来。

作者简介:井泉,本名胡国繁,湖南衡阳人,供职于衡阳县委宣传部。中华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船山学研究专家,《船山文艺》杂志、《今日蒸阳》报主编。

湖南省教科院课题“船山人文环境下留守少年自主培养研究》具体负责人。曾在国家省市公开纸质杂志报刊等发表作品300余篇,总著述近200万字。出版《品味泉水》(中国艺术出版社)、《行止船山》(中国文联出版社)等文学创作专著4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