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陵江战役为何如此顺利红军的渡江演习是关键,徐向前也是关键

 梅雪舟 2021-03-22
战役背景
1934年,红四方面军已经粉碎了国民党六路围攻的计划,准备向甘肃的南部地区发展,意在扩大苏区和工农红军的队伍,与此同时红1方面军在贵州深处国民党巨大的包围圈当中,处境十分危急,红1方面军占领遵义后,在遵义开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会议,计划渡过长江北上,渡江地段定在了泸州到宜宾这一段。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现,红1方面军给红4方面军发了这样一封电报,要求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北部区域做一些战略部署,来配合红1方面军渡江北上。
川陕根据地战略图
此时的红4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为了顾全大局,决定牺牲自我利益改变了原定的向甘肃以南地区发展,后开会决定从嘉陵江中部地段的苍溪仪陇地区突破敌军的防线,这就有了著名的嘉陵江战役。嘉陵江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发源于秦岭串联四川和陕西两省,由北向南与长江交汇,中部也经过许多重要城市比如广元,苍溪等,还流经当时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川陕大道,川陕大道连接成都、绵阳、广元一直到陕西西安,在剑阁和绵阳的中间还有剑门关。
徐向前总指挥
红4方面军的处境
红4方面军当时已经在川陕的边界地区建立了以南江、通江、巴中为核心地点的川陕根据地,在根据地的西侧有邓锡侯部,西北方向是胡宗南的一小部,身后的甘肃地区是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西南方向的嘉陵江大段有田颂尧部,西南有李家钰,南边有杨森,东南是刘湘,这样看来南边整体都是四川军阀驻扎,当然北部还有陕西的杨虎城部,东北方向就是蒋的嫡系上官云相,没错这就是又被包围了,川陕根据地的四面八方大约有蒋的200多个团,共计30万人左右,此时红4方面军的兵力差不多6万多人的样子,又是一次实力悬殊的较量。
刘湘
不过虽然胡宗南和上官云相都是蒋的主力,但蒋的计划依旧是驱虎吞狼,所以这两个嫡系是来帮场子的,只要南边的川军不动,胡宗南和上官云相的国民党军队坚决不先动。而南边的四川军阀在前文已经提过,反六路围攻的时候,红4方面军已经将川军打疼,那次战斗红4方面军共歼川军8万余人,南边的川军此时需要大量的时间休整和补充军备人员,四川军阀面临如此局面正是蒋希望看到的,这时蒋是想收了四川的,借机给川军出人又出装备,那最后再说说北边陕西杨虎城,陕西的军阀基本不惹红4方面军,两军一直有着忽远忽近的安全距离,所以杨虎城也不会主动出击。
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刘湘六路围攻要图
说完了红4方面的有利局势,再来说说不利因素,有人可能会问根据地的优势怎么没说,这次只能说目前根据地的优势非常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文的反六路围攻川陕根据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优势大幅度减少,而且红4方面军虽歼敌8万但自身也折兵2万,对于人数不多的红军来说2万可谓元气大伤,而且此时川陕根据地这个区域已被四方国民党封锁,经济也非常困难,之前根据地的青壮年能参军的基本早已参加了红军,兵源补充可谓零星点点了,如果做困兽之斗一定是被动的,所以现在的红4方面军一定要等四方敌军还没调整完成前打破现在的处境。徐向前总指挥主张主动出击,一定要去寻找富有新的生命力的根据地,既补充军备物需,也可以减轻此时川陕根据地的压力,就这样川陕甘计划出现。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
而这个计划开始的核心目标是进攻川陕根据地西北地区的胡宗南,向甘肃南部地区发展,这一点前面的战役背景也有所提到,那么大家会问为何不打南部较弱的川军,而去打嫡系中的嫡系胡宗南呢,因为如果向南打,那就变成了对向合围,因为南边的红1方面军也在被包围之中,而且打胡宗南背靠川陕根据地可做到可进可退的战略目的,而且胡宗南的两侧是四川军阀邓锡侯和陕西的杨虎城,这两个人估计是不会帮胡宗南的,就算蒋命令他俩增援,他们最多派极小量部队慢慢悠悠地做做样子,属于消极状态,而且打到甘肃南部山区对我军的隐蔽也有优势,更何况胡宗南这种嫡系中的嫡系都被打垮,那其他的地方军阀还敢妄动吗?就这样红4方面军开始进攻广元昭化一带,不过我军的攻坚实在欠缺,初次攻击并不顺利,没有夺城,就在这时前文所说的红1方面军发给红4方面军的电文到了。
胡宗南
计划出现了变故
最初的构想是红1方面军与红4方面从北和南两个方向共同进攻川西的敌人,但实际上红4方面军当时打胡宗南的计划是最保险的,因为进攻嘉陵江区域是要深入敌军内部的,而且这一带的地势较平坦,没有高山耸立的天然屏障,暴露在武器强于我军的敌军的视野下是非常冒险的,不过从全局来看,徐向前总指挥没有二话,果断选择进击嘉陵江。徐向前总指挥最初的计划是派出一股部队试探性地敲打杨虎城的部队,这样西侧的敌人必然会向北靠拢,以减少嘉陵江较近区域的敌军力量,从而缓解红四方面军渡江时的困难,当时杨虎城防守陕西南区的部队是17师,大约13个团的兵力,分别于宁羌一个团,沔县有两个团身后的褒城三个团,南郑三个团,比较偏的西乡附近四个团,徐向前总指挥决定出动12个团分两路分别进攻宁羌和阳平关,分别拿下后,再分三路进击沔县,此时杨虎城调了南郑的四个团前来支援,阻击我军于半道,在新浦湾展开激战,双方随后陷入对峙状态,随后我军分出一路部队迂回新浦湾直接进攻沔县,而军阀的部队见自己的后方又被打,新浦湾的四个图再次溃退,我军随后会师拿下沔县,此时的我军直指褒城,同时也对南郑施压,如果我军能顺利拿下褒城,我军就可以沿着川陕大道直逼胡宗南的大后方,此时的胡宗南被我军这一计划搞的手忙脚乱马上做出了部署。
杨虎城
胡宗南果然按照徐向前总指挥预想的那样,胡宗南将广元昭化一带的部队向北调至阳平关,并命令邓锡侯的部队也向北至广元昭化替防,这一改变南边田颂尧的部队也不得不往北走不妨邓锡侯部的缺口,但是田颂尧最初的防线不做改变而是延长,这就导致了田颂尧防守的西南方向的兵力变得单薄,既然我军的目标达成,进攻杨虎城的部队迅速撤回,准备全力突破嘉陵江,可是这时红1方面军的战况出现的变化,此时红1方面军渡江不顺利,随后开启了四渡赤水河的第一渡,往扎西去了。而红四方面军由于向北进攻杨虎城的缘故,南部的军队也向北收紧了,刘湘和李家钰也趁势推进,川陕根据地再次被压缩,留给红4方面军活动的区域变得更加狭窄。
邓锡侯
此时的形势对于红4方面军来说非常尴尬,因为红1方面军要开始四渡赤水河的大操盘了,所以两军南北夹击川西地区的方案已经行不通了,而先前为了突破嘉陵江而佯攻杨虎城,导致敌军主要力量北移,红4方面军最初定的进攻胡宗南向甘肃南部的计划也行不通了,此时刘湘和李家钰又近在咫尺,那么现在只有突破西南敌军的薄弱防线继续突破嘉陵江这一计划可行。此时的包围圈就变成了,西北面的胡宗南力量聚合,杨虎城被我军敲打了也十分警惕,东北方向的上官云相部力量也不弱,刘湘和李家钰从南边压了上来,处境已经十分危急。
上官云相
继续突破嘉陵江
那么我军要突破嘉陵江,还要占领北边的剑门关和南边的南部县城,因为我军一旦突破了嘉陵江,来到嘉陵江西岸,那么我军将处于嘉陵江和涪江分割出来的独立地段一带,那么我军东北和西南就会有两条天险河流阻挡我军,如果此时北面的胡宗南、邓锡侯南下,南边的李家钰和刘湘北上,那我军就会被彻底包了饺子,所以北面的剑门关和南面的南部县城将成为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防守地点,只有这两个点守住了,我军保证两翼安全,才可以继续往西进攻。但是此时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地点就是江油,当时的川陕大道还有几条分之交汇的道路,而江油就是这里所有道路的交汇点,如果胡宗南在剑门关受阻,势必会沿着青川、平武、江油这条线路南下进攻我军,这条线路正是三国时期邓艾偷袭成都的路线,三国的时候钟会和姜维战于剑门关,钟会的大军死活无法突破这里,这次魏国进攻蜀国感觉即将成为徒劳的时候,这时邓艾就是没有走剑门关而是直接从江油飞速南下,攻克绵阳直捣成都,刘禅继而投降,姜维在前线正浴血奋战呢突然听到了后方咋就投降了?所以说此时的红4方面军无论是打胡宗南去甘肃还是过了嘉陵江往川西走,亦或者是南下打成都,江油这个地方都至关重要。而江油、绵阳、梓潼这个地区有邓锡侯的后备部队大约4个旅的兵力,随后徐向前总指挥制定了如下几个计划:
一、突破嘉陵江防线
二、拿下剑门关,并死守此地,保障右翼
三、南下阻击部队,保障左翼
四、攻克江油并站住这个战略要地
嘉陵江地图
深知渡江困难的徐向前总指挥亲自来到嘉陵江边,侦查敌情和地形,也基本摸清了敌军的布防情况,广元到江口这一段邓锡侯放了17个团的兵力,10个团在江岸一线阵地,剩余兵力在后方作为预备队,剩下长达400里的江岸防线全部由田颂尧把守,这里田颂尧大约放着35个团的兵力,江口到青牛庙6个团,青牛庙到小站河4个团,小站河到百里坝3个团,百里坝到河溪关10个团,河溪关到新政坝10个团,江岸后面还有2个团的预备队。相信大家也能明白这江岸的布防就是一字长蛇阵,没有纵深不说,连后备部队都只有2个团,基本属于后方空虚,只要打破一点田颂尧都无兵可调,徐向前总指挥也定下了三个渡江地点,分别是鸳溪口、塔子山、涧溪口这三个点也是敌军江岸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并且塔子山的敌人是最少的,大约三个团的兵力,延展到四周江边的部队肯定就更少了估计只有一个团多点的兵力,是突破点的主要目标,而且塔子山的地理位置处于嘉陵江的中段,水流平缓江面宽阔,而且这里的河道的弯曲线将敌人阵地构筑成了一个D型,敌军的阵地有突出部极易被我军交叉火力打的四面受敌,手忙脚乱,而且在塔子山这个高点部署炮兵,可以有效地打击敌方阵地为我军的渡江进行火力掩护,还可以依附山体的遮挡掩护行军,对江岸发起突然的进攻,而且江对的西岸是一大片开阔地无遮无拦,有利于登陆后的部队迅速伸展开避免部队过于拥挤,前进后还有一偏丘陵地带,极大的帮助我军登陆后快速建立阵地以防敌军的反扑和增援。
嘉陵江战役要图
渡江演习
渡江这种的战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可以事半功倍,第一点就是隐蔽性和突然性,隐蔽性使敌军毫无防备和警惕心理,突然性即可使敌军手忙脚乱不知向哪个方向防御,再者之前我军佯攻杨虎城后又再次南撤,敌军也搞不清我军到底往哪打,西南的嘉陵江地区一直没有战事,此时他们的心态是不紧张,极为放松的,这就会是侦查哨出现麻木,反映迟钝或者无法发现周围细微的变化,第二点就是战前充分的准备工作,红4方面军的战前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动员,反复强调这次渡江战役的意义和目标,让全体指战员知道我们为什么打这一仗,为什么而打,第二点就是作战需要的一切需要,枪械弹药就不用说了,本次渡江战役最需要的关键就是船,我军也开始在王渡场的山林子里开始了秘密的造船计划,因为在根据地,群众基础极好,附近的百姓也纷纷帮忙,使得造船的进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第三点也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就是渡江演习,没错在那个时候我军即便装备不好但思想确是先进的,我军对演戏的重视程度极高。而且在王渡场演戏是考虑到这里的地形和塔子山渡江的地形极为相似都是弯曲的江面,和D型的江岸,我军模拟出敌军防线的一切,在王渡场进行反反复复的演练,不断在演练中寻找未知情况和需要改进的不足,那么演习自然不可以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所以演习都在晚上,演习结束后必须清理干净演习过的痕迹,并且对消息进行全面封锁,就这样一顿难以置信的忙活,所有的准备在原定计划的三天前完成,渡江的日期也定在了3月28日。
我军计划派31军由上路的鸳溪口渡江,渡江成功后立刻进攻剑门关,拿下剑门关后继续进攻昭化和广元一带,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好右翼安全,30军作为渡江主力从中路突破,突破江岸后也立刻北上和31军一起进攻剑门关,第9军从涧溪口渡江随后抽调一部分部队北上协助进攻剑门关,一部向南进攻,在南部县城构筑阵地保护我军左翼安全,第4军作为后备部队,渡江后一部分部队向南协助第9军,余部进攻梓潼方向,这里要提一下第4军的将领都是大家熟悉的面孔,可以说是大佬云集,军长许世友,还有洪学智、陈锡联、陈再道全明星阵容,留下33军和30军的一个师在根据地留守牵制和迷惑敌军。
3月28日嘉陵江战役的第一枪打响了,先看中路30军的情况,30军的主攻部队是88师,88师的3个团呈梯次展开,263团为尖刀团进行突击,塔子山和计划一样布置一个炮兵营,待山头及基础的火力点布置好以后,突击部队放下船渡,秘密悄悄地朝对岸划去,这里要说一个细节,第一批次的渡江部队为了将渡江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发挥到极致并没有用船桨划水,而是用瓢,其目的就是降低划船的声响,并且每条船的最后都有一名战士密切关注船体的情况,并携带棉花和木塞以防船体出现损坏。第一批次的渡江部队已经划到距离江岸只有50米的时候,敌军的侦查哨发现了响动,并大声喊话询问是干啥的,此时的我军没有回应,敌军哨兵再次询问到底是干什么的,不说话就要开抢了啊,这时我军加快划船的速度并且依旧不做回应,此时我军已经接近岸边,这时敌军才发现红军来了,这充分说明了敌人的麻痹和意识放松,不过我军已经抵达对岸,随后突击队开始了突击,此时塔子山的炮兵和火力点一起开火,敌军被突然的袭击打得溃不成军,迅速溃败,随后后续部队极速陆续登陆,接着朝内部进攻,31军的渡江也非常顺利连夺岸边据点按计划进攻,第9军渡江也顺利,登陆的时候这里敌军都向北增援去了,所以几乎没什么敌人,嘉陵江西岸被我军顺利突破。
随后各部队按原定计划向北向南向西分路突击,敌军兵败如山,逃跑极快,田颂尧已经崩溃逃至三台一带,南边的危险已经解除,重点就是北边的剑门关,在剑门关防守的国军将领的逃跑方式神乎其神,反正就是极其狼狈却又极具技巧性,剑门关也被我军成功拿下,随后拿下昭化围住广元,北边的危险也解除了。
蒋得知战事打成这样大怒,并制定反击计划,他命刘湘趁我军在根据地的兵力空虚立刻压迫根据地,孙震接替田颂尧和杨森务必死守南边,川军和胡宗南一部增援邓锡侯死守江油,胡宗南另一部进攻剑门关,随后徐向前总指挥也做出部署,命30军89师抢占青川,阻击胡宗南向江油的援军,88师和第9军25师、27师火速进攻江油,第4军一部进攻梓潼一部进攻江油,我军先是占领重要地点中坝,随后包围江油,并成功占领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地点,随后其他几路部队也纷纷传来捷报,89师占领青川,第4军成功占领梓潼,嘉陵江战役也就此结束。随后我军控制了川甘边界这一带的大部分区域,物资人员获得了极大的补充,军队也扩充至8万余人,随后6月中下旬,红1方面军与红4方面军在懋攻成功会师。
综合以上来看徐向前总指挥的作战不仅稳健且敢打,并且许多小细节非常的超前,像演习这种操作基本所有的历史课本和影视作品都从未提到过,因为大家总是有一种思想就是当时的红军这么苦,那还有什么心思搞演习,不得不说嘉陵江战役如此的顺利,徐向前总指挥是关键点以外,另一个关键就是红4方面军的渡江演习,那时的红军对渡江登陆作战的经验其实非常欠缺的,所以反反复复的渡江演习,真的至关重要。其实还有更夸张的,那就是军团级的部队有个炮兵营都相当奢侈,可是当时的红4方面军就算苦,也不至于连个炮兵营都没有,而非常重要的还是全体指战员的奋勇杀敌和那超强的执行力,要知道渡江登陆后的连续作战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更何况我军当时最擅长的就是各种迂回,在没有汽车的军队里,迂回只有靠一双脚丫子,如此长距离的行军,我想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徒步并且要边打边走,我军迂回的经典案例应该就是四渡赤水河,这场战役作者也有详细描写,迂回的经典案例朝鲜战场也非常的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