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379:一个天大的误会!

 heii2 2021-03-23

如果一个人能吃能睡能玩耍,作为独立的个体就能自我运转。事实上,某个关键部件一旦出了问题,即便能够通过容错机制勉强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转,但运转状态总会处于磕磕碰碰的不稳定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生病的时候,就会乱发脾气的缘故。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总是相辅相成。因为所谓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本质上是精神结构中的抽象自我对感知到的主观世界具有支配性的主导性。说的通俗一点,你的缺陷越多,你就越渴望外部环境一成不变,任何打破当下这种平衡的事都会让你心烦意乱,因为你没有富裕的资源去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状况。所以,你就会渴望最好什么事都不要发生,什么人都不要来惹你。

中国人在生活中通常存在三种相互交替的状态:建功立业和光宗耀祖是第一种状态。即便没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样的宏愿,也存在不落人后,与身边的人暗暗较劲的心理。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呈现,总之,这种状态是追逐世俗中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也就意味着潜意识中认可人与人的不同,甚至潜移默化的接受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理解这种在世俗等级中追逐更高的位置,并通过衣食住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志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呈现。并突出表现为自己在与同类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自古以来,衣食住行的差异所要传递的信息是人占据资源的多寡。当自我意志作用于外部世界连续受挫之时,人就需要找个避难所暂时的缓解和调整一下。

这种避难说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调整主要是对精神结构进行整理和升级。整理或升级之后的精神结构会重新驱动人的行为。当然,这种调整和升级也存在风险,有可能误入歧途,掉进一种类似于上瘾的死循环之中。虽然它也会驱动行为,但行为往往匪夷所思,而行为获得的反馈往往会让失衡的精神结构进一步失控。抑郁就是这样的状况,而偏执、臆想、上瘾和走火入魔更是这种状况的显性呈现。

否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赋予自定义的价值和意义,并以这种价值或意义去牵引自身的行为。诸如此类都是精神结构的调整策略。当人面对无能为力的现实的时候,会通过类似于做白日梦的方式为自己构建出一个虚幻的梦境,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避难。即便是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四大皆空,依然是一种避难,因为出家只是回避社会性的问题,并不能回避生命本身的问题——这就是第二种状态。

第三种状态是什么呢?是超脱,是受难,是自我牺牲,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一种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境界。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存在于一瞬间。

在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中,儒释道三位一体:儒家是入世的,佛家是避世的,而道家是出世的。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儒家是专属于士大夫这个精英群体,因为只有这个群体才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抛开这些华丽的辞藻和对仗工整的句式,我们看到的本质是什么呢?两个字:秩序!儒家的入世的目的浓缩为一句话就是:建立并维持住秩序。不管是偏安于一隅的秩序,还是整个天下的秩序,只有在井然有序之下,上至庙堂贵胄,下至贩夫走卒,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延续。那种代代相继的存续,不仅仅能从浩瀚史册中窥见脉络,也能从深宅大院和祠堂族谱里看见一脉相承的轨迹…

每一次社会秩序重构的时候,最广大的底层民众往往会投身于不同的阵营并且兄弟父子捉对厮杀。他们最开始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者为了能让自家的日子能够过下去。大难不死之后,才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提升自己的阶层属性。然而,所有的这一切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都源于一种潜移默化中高度认同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儒家的秩序和等级。由此可知,所有入世的行为终极目的首先是建立和维系秩序,其次是提升自身或家族在整个秩序中的等级。

儒家的入世并不是只属于士大夫这个精英群体,而是属于所有人。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社会中,那个被叫做士大夫的精英群体,并不限于某个人群,而是人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士农工商不管你干什么,学识、能力、责任、担当和使命达到了那种状态,你就是其中一员!

佛家是避世的,为什么不是出世而是避世呢?看破红尘的人到佛祖那里去出家,出家的意思是离开自己的家,与家中的一切连接一刀两断。然而,也仅仅是离开家,而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修行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换而言之,也说明修行者依然是在当下的世界。自古以来,受皇家香火供养的佛家是一个人造的避世之所,让尘世中累了的人暂时的歇息——不管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还是临时抱佛脚,都是人在尘世中感到无力时寻求一下缓解和寄托。就如同你工作太累的时候,去按个肩颈,顺便洗个脚…

佛家普渡众生,也就意味着众生平等。道家和光同尘,则意味着我从高山之巅下来,到你们那里去——这种场景是不是类似于西方的先知降临?真正的出世是我和你不在同一个世界中,和光同尘意味着向下兼容!道士下山都是为了扶危救困,但他并不待在这,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俗话说,盛世佛家,乱世道家。和尚劝人为善,宣扬世道轮回,鼓励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道士则讲道德,何为道德?道失而德,德失而仁,仁失而礼。道士会强调要以正气去战胜邪气,追求自我修练,以实现自我的超脱。如果要找在西方找个类比的对象,它更类似于尼采所提倡的:从人进化为超人。因为在自我修炼中涉及医术等内容,所以,古代有修为的道士不仅剑术高强而且精通医术,有趣的是:药王孙思邈和医圣华佗都是道士,不但精研医术,游历天下,治病救人。华佗既为关羽刮骨疗伤,也为曹操开刀治脑。虽逢乱世,却不持立场,也不收重金酬谢,在他的眼中,无论关羽还是曹操皆为尘世之俗流。张良辅助刘邦鼎定天下之后飘然而去。孔明在出山之前就嘱托幼弟照顾好家里,等他戡平天下的动乱之后归隐。真正的隐士从来就不是避世者,更像人间太平的守护者。

大道无私,道生万物,而不占有,道养万物,而不据其功。道家不仅无功不受禄,若有多余的,还不能留下,而要散出去救济他人。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身与造化同在,属于一个更大的共同体。逍遥自在的背后是坚守和进化,是自强不息的自我突破。少年时代读《道德经》,前言上说这本书是消极的,我读完之后一点都没看出哪里消极。真正的勇敢并非源于懵懂无知,而是源于通透之后的坚定选择。想一想,为什么知识分子更狂热,更坚定,更勇敢,也更冷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