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解读苏轼的《观潮》诗?

 鸿墨轩3dec 2021-03-23
继往开来huangniu2020-09-22 14:51:21


老黄牛诗话

<1>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与众不同的《观潮》诗,全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的大意是:

天下闻名的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潮汐,如果不能亲身观赏就会抱恨终生。如果亲眼看到了又会怎么样呢?庐山烟雨还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汐还是浙江潮汐。

全诗共4句,28个字。说它与众不同,就是在诗的四个句子中,第一句和第四句完全雷同。

诗词创作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避复”,就是说要尽量避免文字上的不必要重复。可是苏轼这首诗,竟然整句诗七个字一字不差地重复。

正是:读遍诗词千万首,独有此诗大不同。

怎样解读苏轼的《观潮》诗?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

仔细研读这首诗,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文字侭管完全一样,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第一句说的是感觉,是曾经知道的庐山烟雨浙江潮;第四句说的是现实,是眼前看到的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第四句,眼前看到的庐山烟雨浙江潮。看到以后,又是什么感觉呢?老黄牛认为,可以作以下四种解释:

第一种:啊!名不虚传,正是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表达的是满足。

第二种:哟?前所未见,果然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表达的是惊喜。

第三种:唉!早已看过,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表达的是厌倦。

第四种:咦!盛名难符,竟然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表达的是失望。

怎样解读苏轼的《观潮》诗?

<3>

苏轼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学者们认为有两种说法。

一是为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四月,诗人离开黄州赴任汝州团练副使,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在庐山游览时所作。

二是为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作者临终之时,用手书写给小儿苏过的一道偈子。

以上两种说法,不论何时所写,苏轼都已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政冶坎坷,早已饱经风雨,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而且对于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汐,也早已游过,并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和“横看成岭侧看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赞美诗句。

当他再想到或看到这两处景点时,应该不会是“失望”和“厌倦”,更不会是”惊喜”和“满足”。

苏轼表达的是另一种情感:“超脱”。

怎样解读苏轼的《观潮》诗?

<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人生的第一境界,涉世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的第二境界,用心思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生的第三境界,达到成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庐山云卷云舒,早已看惯;钱圹潮涨潮落,习以为常。此时苏轼的内心,已经进入到了物我两忘的人生最高境界。

《观潮》诗中完全雷同的两句诗,表达的意思就是:“庐山烟雨”还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还是“浙江潮”。

怎样解读苏轼的《观潮》诗?

此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苏轼临终前在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有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早已心如止水,管他地动山摇。

2020年9月2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