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医理琐谈

 张玉龙医论 2021-03-23

        夏季到了,因为湿浊之邪加重,湿易伤脾胃,多数人都会有食欲不振的现象;因为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或被蚊虫叮咬腐败,或者贪于“祛暑降温”食用大量生冷食物或冰镇饮料——诸多饮食失节,有很多人会发生腹痛、腹泻、胃脘痛。

       炎炎夏日,本来应该顺应自然,趁热驱寒除湿,可是现在更多的人选择了呆在空调、风扇下,人体因为风扇、空调而汗毛孔闭塞,汗液不能排除,甚至回流,很多人的体质变得越来越体寒多湿,阳气虚馁,搞得精神恍惚、疲惫,很多人一到夏季就会打盹儿,上班、做事都犯困,因为湿困就会觉得浑身沉重,做什么都没有精力。古人写一些神鬼志怪小说中谈论鬼怪吸食人类阳气,导致人阳气不足,出现黑眼圈、精神疲倦、恍惚,最后精气耗竭而亡,虽然是小说,可是这些都和中医医理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缺一不可!”人的存在完全靠一口阳气来维持。近代“火神派”医家更是推崇顾护阳气,使用大剂量的回阳固本的药材补阳助火,挽救生命!可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戕伐自身的阳气,所以门诊接诊的患者十有八九都是寒湿凝滞、脾肾阳虚体质。“火神派”顺应了现代疾病谱,故而临床上治疗多有显效,因此近年发展比较“火🔥”!

       “冬病夏治”的医学理论早已有之,可是现在除了“三伏灸”还在被一些人认知,其他治疗或保养方法就是几乎都成了理论或历史被存入书籍,实在令人惋惜。对于中医药经验的研究、开发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我们做得一直都不够。最近曾看到报告中医药继承和发扬在国际上我们还不如日本,日本推行汉方被国际认可,然而作为中医发源地的中国却一直在讨论着中医存废,有多少人关心过中医的传扬,即使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即使外国人在奥运会上拔火罐让世界看到了中医的魅力,然而中医药在国内或国际仍然栉风沐雨,被太多的人排挤或否定,有很多时候有许多成果都来自于中医医理或医术可是最终中医都不过是一个过路石,对于中医药的学术交流或推广一直都开展的太少,部分医者还是把一己的经验当成谋生的工具,秘而不宣,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有那么多秘方或祖传秘方的源头。最近看过一部影视《蛇侠》,讲的是季德胜治疗蛇咬伤的事儿,里面也穿插了日本人想窃取秘方的事,季德胜最后把秘方交给共产党并把治蛇伤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医师。我想开国后医学资源共享已经蔚然成风,可是现在临床上依然见到太多患者对于中医药知识一窍不通,有很多患者因为不懂而走了很多弯路,或者被一些“蒙古大夫”欺骗,也有一些医师过于计较名利和金钱,而不愿意分享临床经验。这样子,中医药的发展势必被局限。

        最近我大学同学群里一些同学就在探讨中医药发展的窘境,有一些后来考入西医研究生或博士的同学虽然借鉴了中医药却也一样对中医的发展倍感忧虑,言语中多少都在批评很多学术论文的不真实,有些论文纯粹就是应付职称评选胡乱捏造的。因为有些同学现在从事西医,反而想用西医来驳斥中医,说西医实事求是,不知道病因或目前没有办法治愈的就会明说不知道或不能或不予诊疗,而中医什么病都是有一套说辞,西医也会治死或不予救治而死,中医有时候积极治疗会起死回生,有些时候也会黔驴技穷,病人不治身亡,西医就会说他们理论上已经讲了这个病没得治,死了就死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在医院里要签署一大堆可能性文件的道理,治愈了是医术精湛,治没了医师已经说明了,医者已经尽力了,而中医望、闻、问、切,不存在什么协议和保证,一般会往好处告知,给患者以希望,给患者多一些存活的机会和时间,治愈了患者有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会痊愈,治没了就更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没了。所以现在很多中医也开始使用西医的化验,也会“坦白”患者的病情,也会拒绝一些疾病,这完全和最初的医德脱节了。《大医精诚》和历代医德医风论述都说要一心救人,就是西医的急救也是一样,不可能每一个人、每一病都能治愈,医者存在就是为了挽救生命,而不是告诉患者“您还有几日可以存活”!有多少患者是在知道病情后因为知道来日不多而悲伤的叹息:“命不久矣!”世人哪有不畏生死的?

       夏季的炎热让我的头脑也不那么专注,本来要写夏季医理的,您看我扯到哪里去了?🤦‍♂️

       言归正传,夏季在中医五行属火,五脏当心主时,长夏五行属土,五脏当脾主时。夏季炎热多雨,暑热而潮湿。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对于夏季常见的疾病包括肠胃疾患、暑热、风热外感、疔疮、情志病以及中风、风湿病(类风湿)等。

        肠胃疾患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不要食用过多生凉食品、煎炸食品、啤酒饮料要少喝、不要过多的在路边撸串饮啤酒、水果要注意不要过多食用(特别是不是当季、当地的水果要禁食)、不要过多的饮用凉茶或一些寒性的祛湿茶水、不宜食用隔餐或隔夜餐、更不宜食用过多补益药材或食材(大补助火)、坚果和油脂成分过高的食品宜少吃,适当的使用一些健脾祛湿之品。夏季吃一点生姜还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现代人久居空调、风扇下,汗液无法排泄,体内的寒湿无法排泄出来,食用生姜借助生姜的辛温以温胃散寒(促进肠胃蠕动,增进消化吸收,促进新陈代谢)和发散寒湿(祛除寒湿),特别是常吃水果、冰镇食品的朋友,要用生姜之热化除寒湿。马齿苋也是夏季较适宜的食材,有人把它称作五行菜,能调节人体五脏六腑,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化解肠胃湿热,故而对于肠胃炎患者煮一些马齿苋还是可以借鉴的。一些芳香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在夏季可以适当增加摄入,比如紫苏、藿香、草果、豆蔻、山奈、佩兰、桂皮等,芳香类食材多属于温性,能行气活血,对于肠胃蠕动以及祛湿都有帮助。以往这些辛热食品都是营养学者禁忌的,可是现在的生活和大众的体质告诉我们火热体质的朋友实在寥寥无几,寒湿体质的一大堆,古人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可见使用一些辛温、芳香的食材完全是有益于人身健康的,《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防暑在于避暑,高温天气或在雨后烈日下避免过久留滞,适当饮用温开水,不宜穿潮湿的衣服,防止汗毛孔堵塞或出汗过多,体内水液失衡,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甘露饮等可以作为防暑预防药物携带在身边,外用一些薄荷油,含服人丹等有助于防暑。并不是要去是冰棒、冰镇冷饮或水果(西瓜等)才可以消暑,也不是非要饮用绿豆汤,其实大家吃完西瓜后西瓜皮煮水服用对于祛暑除湿更好。

        夏季也是多种皮肤病多发季节,因为夏季天气湿热,和一些皮肤病的发病机理恰好吻合,故而夏季更增加了发病几率。对于夏季多发的皮肤病一般可以考虑使用抗过敏方(净蝉蜕、乌梅肉、炒僵蚕、制首乌、徐长卿、黄芩、无柄灵芝、五味子、生黄芪、干地龙、紫河车、生白术、关防风、白蒺藜、苍耳子、芙蓉叶、生甘草等,已经被一家中药制作作坊制成丸剂,对于过敏性疾病都有明显的效果,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湿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咽喉炎、过敏性咳嗽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服用更加方便、价格也比较便宜、携带也方便、也可以长期贮存,对于学生、不方便熬药和不愿意服用汤剂的患者是不错的选择。)内服,结合中药外洗方:蒲公英、土茯苓、芙蓉叶、紫花地丁、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浮萍、杠板归、夏枯草、黄芩、黄柏、黄连、白蔹、紫草、威灵仙、牡丹皮、薄荷、蝉蜕、蛇蜕等治疗一般短期内可以治愈,对于皮癣可以选用黄精、五倍子、土荆皮、硫磺、儿茶、苦参、百部、急性子等煮水浸泡。其实治疗皮肤病的药材不下千百种,特别是民间很多草药对于一些皮炎或疔疮疖肿疗效都很明显,很多药店不纳入的药材在民间却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不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趋势,很多民间药农或赤脚医生逐渐消失,致使很多民间草药被遗忘。这些需要医学界关注,有很多民间医师靠祖传行医,因为不合法也逐渐退出医疗界,这些需要有心的人去发掘,虽然国家政策有所改善,可是中医药的推广速度依然缓慢,急需普及宣教的人才,有些地方已经着手出版小学中医药教材,希望能有所改善。

       夏季感冒属于风热以往是最为常见的,然而现在临床上夏季外感风寒的更多,因为现在夏季汗后吹风扇、空调的比较多,风寒→进入肌肤,侵袭肺卫,致成风寒外感,相反不吹风扇和空调,因为感受暑热的患者实在不多,但是临床上多数医者还停留在过去的医理上,不辨脉象,只进行简单问诊就作风热外感治疗,往往简单的疾病被拖沓很久,一些患者本来就是寒湿虚劳,又用了诸多清热解毒的寒凉药材,身体更加寒凉,病更加严重,我接诊的患者中这类病情的有很多,有些也是经过很多名家诊治过的,可能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虽然经过名宿诊治也是反其道,这样说并不是诋毁专家学者,现实中哪一个专家不是从无名到有名,哪一个专家也不能说十拿九稳的治愈所有的患者,故而临床也是靠一些医缘的,不需要过度的依赖于医生,也不可以不依靠医师。治疗夏季感冒务必要辨清病机,寒热虚实要确定了才可以处方用药,在药店的成药中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比较少,一般建议服用汤剂治疗,多数患者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及时,一般3—5日即可痊愈,拖延治疗,变成慢性就很难快速治愈了。

         夏季天气闷热,更容易情绪躁动不安,一如干柴,一点火就会爆发,很多人因此有可能会引发中风或肝郁的病情,一方面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心胸放宽一点,一方面可以饮用一些疏肝解郁、清心泻火的茶水,特别是一些花茶还是值得推荐应用的,比如月季花、玫瑰花、合欢花、菊花、素馨花、洛神花、绿萝花、腊梅花、合欢花、栀子花、茉莉花、槐花、凌霄花等,也可以使用九节菖蒲、远志、灯芯草、淡竹叶、郁金、酸枣仁等安心神,我常建议服用一些甘麦大枣茶或者百合地黄茶,疏解心绪,避免抑郁。对于夏季困乏者一般考虑湿邪困阻,气机不畅,一般建议健脾益气、祛湿化浊、醒脑开窍。不建议睡前饮食过多或饮用过多饮料,不建议夏季熬夜。

       夏季也是一些关节病多发季节,特别是现在空调使用过冷,很多患者因为吹空调一些本来夏季会减轻的病情反而加重,一些患者因为姿势不正确,被空调吹久了形成肌肉强硬或落枕等,这类疾病首选针灸,针刺以疏通经络,艾灸以温经散寒,配合推拿或理疗一般收效都是不错的。中药对于一些顽固性、慢性关节病痛有着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临床上我一直使用的一个理论就是“以藤治痛”,藤类药物多数具有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藤类和人体经脉一样延伸、缠绕故而活血通络作用比较明显,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经络就可以止痛。另外就是不惧狼虎药材使用一些具有冲墙倒壁的特效药材,“大毒治恶疾,虫类剔顽邪”这一道理时刻是我处方用药的准绳。

       夏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三伏天也快到了,“三伏贴”天灸也将要开始了,对于三伏天灸的防治效用个大文献也都有论述,各家医疗机构配方也都是大同小异,三伏灸属于冬病夏治的医疗技术之一,常用于防治呼吸道疾病(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肠胃病(急慢性胃炎、胃痛、过敏性肠炎、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关节病痛(颈腰肩腿痛、关节炎、风湿、类风湿等)、妇科疾病(经带和妇科杂病等)、亚健康(疲劳综合症等)等的防治。

          2017年入伏时间为2017年7月12日(夏至三庚入伏),此后每隔十日为一伏,所以2017年三伏时间为:

    一伏(初伏)7月12日(庚子日)~7月21日

    二伏(中伏)7月22日(庚戌日)~8月10日

    三伏(末伏)8月11日(庚午日)~8月20日

      中伏有20日,故而三伏灸有六次贴灸的机会,分别是引伏天灸(伏前加强)【7月2~7月11日】、初伏天灸【7月12日~7月21】、中伏天灸【7月22日~7月31日】、中伏加强灸【8月1日~8月10日】、末伏天灸【8月11日~8月20日】、伏后加强灸【8月21日~8月30日】。

       今年的三伏灸贴敷时间从7月2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欲做天灸的朋友可以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天灸,可以选择贴敷三次~六次,贴三次的朋友可以在伏日当日白天进行三伏灸贴,贴四次的可以贴初伏至末伏四次,贴五次的可以选择前五次或后五次连续贴敷,贴六次者按照以上给出的时间贴敷六次即可。

       夏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希望大家能够在夏季把生活和工作也进行得风风火火,对于夏季常见的疾病以后还将继续分享我个人的治疗心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