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研究 | 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较快发展,但风险及制约因素仍在

 新用户2918PhTm 2021-03-23


作者:王先宗 刘伟强

中证鹏元评级 建筑评级部

主要内容

(1)政策密集推动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局良好,行业渗透率及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提升。2019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27,153.58万平方米,根据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以30%的渗透率进行测算,预计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产值将达到2.70万亿元。

(2)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业主或建设单位认知程度较低,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形成制约。虽然装配式建筑在缩短工期及节省人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造价远高于传统现浇建筑,业主或建设单位对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存在疑虑,制约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3)发展装配式建筑,中短期需要继续强化政策支持,长期需要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弥合成本劣势。从中短期来看,政策支持仍将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推手;长期来看,装配式建筑规模经济的实现将有效缩短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差距。

(4)风险方面,需关注装配式建筑实际推广过程中出现贪多求快,避免推广过程中轻视标准技术进步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推进,防止粗放式发展形成的产能过剩;另外,激进投资对企业持续融资能力形成较大考验,将加大施工企业债务及流动性压力。

(关注“中证鹏元评级”,向后台留言可获得完整报告)

正文

一、内外因素共同驱动,形成装配式建筑发展合力

装配式建筑是将构成建筑物的墙体、柱、梁、楼板、屋顶等在工厂预制好,再将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照建筑类型划分,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装配式钢结构(PS)和装配式木结构三类。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努力,但由于受到当时的预制水平市场满足度低、现浇建筑类型对新增劳动力形成吸纳以及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研究停滞等综合因素影响,80年代后逐渐被现浇结构取代。

当前时期,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建筑由内外因素共同驱动。内因方面,近年来我国整体行业劳动呈现紧缺态势,劳动人口当中,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由2015年的17.9%提升至24.6%。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速也自2015年以后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用工人员的短缺,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也呈逐渐递增趋势。装配式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上游预制工厂实现建筑材料流水线生产,在施工期间只需运到项目安装地点,进行安装,从而显著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提高建筑业的环保节能水平,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式是中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与我国推行的绿色建筑理念存在交集。

外因方面,从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历程来看,当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朝着装配式建筑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大规模使用工厂预制构件和采用信息系统管理建造过程,能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是实现建筑信息化、标准化及智能化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技术体系,建立了结构、围护、设备管线、装修相互协调的相对完整产业链;钢结构住宅试点项目推广为装配式住宅发展提供了实际探索和经验积累。2016-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规范的数量分别为95、95、89、110个,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二、目标明确,装配式建筑开局良好但制约因素仍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十三五” 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进行了明确,提出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1]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分别大于20%、15%和10%,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25年达到30%。地方层面上,为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各省市纷纷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区域目标,明确优先发展类型,在规划用地及财政补助上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具体措施包括建筑面积奖励、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税收优惠及装配率奖励等。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密集推动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局良好,市场空间及行业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2016-2019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由11,400万平方米增长至41,800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4.20%;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3大重点发展区域推进速度较快,2019年北京、湖南、江苏、江西等省份装配式建筑新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20%,上海、浙江两省已超过50%。

生产成本高、业主或建筑设单位认知不足为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装配式建筑成本较传统现浇建筑成本高。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为例,虽然在缩短工期及节省人力方面装配式建筑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构件生产加工及运输环节费用大大增加,每平米建安费超出传统现浇建约700-800元,而对于装配式钢结构,每平米造价则更高。另外,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引导,但建筑行业内尚未形成工业化思维理念。业主或建设单位对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存在疑虑,且成本问题成为开发商投资的主要考量因素,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形成制约。

三、风口之下,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结合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我们展望未来装配式建筑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政策持续推动,市场空间逐步打开。从发展机制来看,考虑到我国装配式建筑成本、技术及社会认知等因素,主要采用的是政府推动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技术保障等手段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普及与发展,未来政策支持仍将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推手。从市场空间来看,2019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27,153.5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为41,800万平方米,假定2019-2025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为8%。按照30%的渗透率(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测算,到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将达108,139.26万平方米,按照2,500元/平方米的造价计算,2025年装配式建筑年产值可达2.70万亿元。

(二)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成本差距逐渐弥合。从中短期来看,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建筑面积奖励等一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开发商承接项目;长期来看,随着装配式构件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及市场需求空间的逐步打开,装配式建筑将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节省的成本可以弥补较高的材料费用。

降低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的举措方面,国家将继续通过财税支持及技术保障等的手段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培养集研发创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装配式建筑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推行一体化流程管理和沟通,在设计及生产环节做好成本节约及质量控制,减少返工投入;装配式建筑参与企业也将在市场拓展加大BIM等先进系统和技术应用,实现高效数据处理和一体化管理,在提升竞争实力的同时,降低分项环节耗费的成本。

(三)总包模式大势所趋,央企民企存在共赢空间。根据国务院及住建部相关文件,装配式建筑鼓励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总包单位协调作用,减少沟通摩擦,实现全方位进度和质量控制。对于仍处于发展阶段中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工期和成本,便于项目承接和推广。

大型建筑施工类国企凭借较为齐全的建筑施工资质、雄厚的资金实力及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在总包业务拓展上更具优势。同时在总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承接装配式建筑仍需要专业分包。民企可参与专业设计、装配式混凝土及装配式钢结构构件制造、钢结构工程专业分包等领域,与国企之间存在业务扩张及技术经验提升的协同。

四、装配式建筑风险展望

从风险角度展望,需首先关注装配式建筑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贪多求快,只重施工而轻视标准技术进步及设计、生产、维护管理等各环节的协同推进。政策大力推动下,国内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技术规程、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呈爆炸式推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关于装配式建筑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技术标准尚不统一,不利于装配式建筑规范化推广。片面追求开工面积、渗透率等指标的粗放式发展,有可能忽视地区实际市场需求,导致过度供给,从而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例如,湖南省住建厅关于2019年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的通报中提到,2019年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年产能已达3,000万平方米,而平均每年实际开工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左右,形成装配式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激进投资可能加剧建筑施工企业债务及流动性压力。装配式项目由于采取工程总承包模式,单个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且垫资情况、结算方式、回款周期较传统施工模式并无明显改善。从投资端来看,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经济运输半径在150公里以内,为保持市场占有率,装配式建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土地、投资工厂及置办设备。投资一个设计产能为10万方/年的装配式构件工厂,所需投资约1.5-2亿元,预计5-8年实现利润回流。激进投资对企业持续融资能力形成较大考验,将带来较大的债务及流动性压力。


注:

[1]2016年9月《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


法律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