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运和:久 违 的 月 亮

 白河观潮 2021-03-23

  久 违 的 月 亮

      文 / 李运和

   凌晨五时,心里稍稍有些兴奋,睡意已无,就早早地起了床。

下楼,独自在小区的园林里漫步,已是深秋的晨风吹在脸上,生生得冷。幸有皓月当空作伴,静谧而幽美。月光如水般倾泻着,林子中,地面上,满是斑驳的光影,楼上人家的窗子里偶尔传来小孩睡醒的轻啼声,四处散发着安详迷人的气息。我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心里喃喃自语:久违了,我的月亮。

我想起儿时的月亮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夜空,似乎更加辽阔、纯净。乡村的夏夜,月色洒满大地,村庄与田野里只有草虫在低声呢喃。村头,浓荫如盖的大槐树下闲聊的人群渐生倦意,年轻少妇怀抱中孩子的啼闹声越来越弱。年轻的妈妈一边慢慢摇晃,一边轻声哼唱着儿歌:“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买个烧饼哄娃娃………”。记忆中的农家夏天夜景是如此的宁静、祥和、温馨。

在那个思想单纯、生活简单的年代,从乡村到城市,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是墙上风景的主旋律。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打仗攻山头”。小伙伴们将邻村的同龄人互相设定为假想“敌人”。皓月当空的夜晚,是孩子们玩野战游戏的天堂。于是,我们约定开仗,提前设定攻占的“山头”和“高地”。大家偷偷爬到“敌方”阵地附近,将沙土和瓦块作为“武器”互掷,呐喊着向前冲去,心中充满着并不太理解的英雄主义壮烈情怀,只是觉着好玩,并释放着无处安放的充沛的精力。而空中的月亮则像一位慈祥长者,面带微笑,俯视着孩子们,陪伴我们度过了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岁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堂里背着李白诗句,懵懂的心中尚有诸多不解。“明月”和“家乡”有什么关系?都说“月是故乡明”,难道故乡和他乡不是同一个月亮吗?晚饭后,月光下,一个人独自走到村口,凝望夜空,痴痴地想,想着嫦娥和吴刚的传说,想着天上的广寒宫是不是比人间的宫殿,还要华丽和富丽堂皇?

    大学阶段,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曾在洒满月光的校园里,和三两个学友慨叹:李白这位有着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终不为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接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何等的自信和洒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何等的决绝与酣畅淋漓!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似乎成了李白的红颜知己,静静的倾听这位伟大诗人诉说着衷曲。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就到知天命之年了。人生有几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无忧无虑,开心快乐,不知烦恼为何物。第二个十年,寒窗苦读,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算是取了功名。之后的三个十年,娶妻生子,奉养父母,奉献社会,终日忙碌着。恍惚间五个十年转瞬即逝,生命历程中还能剩下几个十年?多少次在想,何时能静下心来,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享受岁月静好?有时候,四季更替浑不觉晓,连春节都过得例行公事。终究也疏远着自己的月亮了。而她则像幽居深宫的女子,经年如一日,静静的等待着心上人儿,并不哀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知道,月亮还是曾经的月亮,只是赏月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我又见到儿时的月亮了。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后记 最近,文学公众号“白河观潮”陆续编发了本人5篇文字,引起了一定反响。

  这组散文反映了近期我的心路历程。我写的第一篇《久违的月亮》描写了我在辞呈获准后的喜悦(兴奋)之情,终于可以找回童年时期的开心、快乐了。暗示了此前一年的心境。第二篇《情爱》虽然写的是夫妻之爱,但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奋斗30年,身心俱疲、健康透支,想调养身体的意愿。第三篇《母亲》回顾母亲一生,选取了几个方面的事例,述说母爱的平凡和伟大,表达了自己因多年来忙于工作,顾不上尽孝,想在父母有生之年多陪陪他们的心愿。第四篇《独处之美》描写了我辞任后难得的闲适生活和愉快心境。第五篇《读书之困》则表达了想在退职后重续文学之梦的心声。文章从“没空读书”这个角度切入,写出了了中心校工作的“苦”“累” “难”,也算是本人退职后给他们说几句公道话。

  以上文章被编发后,目前阅读点击量已达数千次,特别是《母亲》一文反响尤为强烈。大家纷纷对这几篇文章点赞、留言、评析、转发、讨论。其中王云强老师(微信名字“龙年”)的点评尤为精到、深刻。本人和公众号编辑齐建峰先生也多有商榷。一些文友(好友)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很中肯。作者近期准备搁笔一段时间,潜心读书,以期丰富文学素养,厚积薄发。最后对所有关心、关注、支持、帮助、厚爱本人的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亲人,李运和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简介】李运和,男,汉族,1969年11月人,新野教育战线一名老兵。兴之所至,也会码码文字。曾在《南阳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及河南电台等媒体发表作品数十篇。作品以散文为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