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家里不富裕,家长该不该告诉孩子?其实,精神领域贫瘠才可怕

 两口育儿 2021-03-23

最新一季的奇葩说,有个辩题大概叫“如果家里不富裕,作为家长,该不该跟孩子说”。其中傅首尔在跟蔡康永奇袭时说过一句“石头缝里能长出顽强的草,肥皂泡里开不出自信的花”。

司马玲是个90年出生的宝妈,她小时候家里就不富裕,家里人虽没跟她直接讲,但是她不傻,她是怎么知道的呢?

大概是在父母为打麻将输了几块钱,而反复争吵的时候;

或许是在自己压岁钱永远比同龄小伙伴都少的时候;

又或者是在好多天都没有肉吃的时候;

更是在交学费很费劲的时候……毕竟,生活会坦白一切。

家里富裕不富裕很多时候不是靠告知,当有些事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时候,孩子即使再懵懂,也会慢慢地知道。司马玲说:小时候其实性格挺虎的,跟村里孩子打过几架,但是上了小学以后就一直在班里安安静静的,因为隐约知道出了事他爸妈兜不住,因此必须装乖孩子。长大后我所有的包包里都会有钱,甚至常穿衣服裤子里都塞着钱,因为有钱才有安全感。

自己从来不敢乱买东西,即使长大了挣了很多钱,还是会把购物车中的东西减了又减,看了又看,才会舍得买下来,就连常用的包包也只是一个布袋子,平时喜欢宅在家里,因为不用花钱。司马玲很漂亮,人也优秀,可是曾跟家里条件相对殷实的男孩子谈恋爱,她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尊心格外强,比如:不收对方送的东西、自己花的钱比男孩子还要多,一点便宜不敢占。后来俩人分手了,她找了个家里条件很差,但是人比较上进的男孩子,因为她觉得这样才踏实,对方不会看不起她。

司马玲说:小时候是希望父母能和自己谈谈的,可惜父母没有这样的见识。其实正儿八经的谈谈,不仅仅可以让父母有个渠道说说自己生活的不易,也能让孩子看看父母眼中的世界,让孩子有机会跟父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者以孩子的态度去问问父母“为什么家里不富裕”,父母也有机会在种情况下自省。可惜司马玲的父母没有跟她谈,于是只能独自承受着,也不敢在本以混乱的家中再说点什么。

孩子的自卑感来自于哪里?真的只是家里没钱么?

不是的,至少不全是。在农村,或者在绝大部分家庭生活的圈子里,家庭情况其实相差并不大。穿一样的校服,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电视,即使谁家比谁家多点钱,那也是在存折里面,等孩子要结婚买房办大事时才能拿出来,怎么会自卑呢?

孩子的自卑来自于父母,是父母之间的争吵和比较,“看谁谁谁家多有本事”的话语提醒着孩子;

是父母面对孩子的要求时,经常躲闪和毫无底气;

是父母自己面对生活时,表现出了气急败坏和口不择言,让孩子看在眼里……父母才是孩子的底气,是孩子的依靠,当父母的身影变得模糊而虚幻的时候,孩子才会产生自卑。

很多人觉得:家里不富裕,家长要扛起来,跟孩子说什么?家长如果能扛起来,家里还能“穷”么?司马玲说:家里“穷”是因为父亲挣得少又好赌,赌得很小但是备不住本来挣得就少。妈妈就在家指望爸爸,因为她没文化,但是村里大姑娘、小媳妇都可以进厂靠双手挣钱,但是妈妈迈不出去,说到底还是因为没见识,胆小等原因。幸福的人都一样幸福,不幸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幸。

家里条件不好,作为父母真的觉得孩子不知道么?

不过是自我欺瞒,以“爱”孩子的名义自我逃避罢了。成年人比起孩子越来越缺少勇气,更要面子,在跟孩子谈一个家庭的经济现状时,不可避免地要讲到:“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做了什么?”孩子用充满信任双眼看着你的时候问你,你还可以做什么?需要孩子怎么做……这样的时刻,父母不敢面对。因为有愧疚,有羞于面对孩子,也有不敢正视自己。

很多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倒是宽容就稀里糊涂地过着,也不管自己配不配!在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上层人士家庭也是上层的。这就是告诉我们,想要孩子有出息,父母不要怂!要给孩子打个样!家庭经济的贫穷与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孩子精神领域的贫瘠与否,真的会带给孩子很坏的后果。当今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获取育儿知识和了解孩子不那么难,作为家长,希望所有孩子至少在精神领域可以富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