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子点评】(36)

 杏坛归客 2021-03-24

群英诗会”第四十五、四十六辑作品选评

      “英子评诗”公众号是一个“诗评一体”的诗词平台,既重视诗词的甄选,又重视诗词的点评。点评栏目主要有“英子点评”“群英点评”与“诗说荐裁”等几种类型。不同的评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眼光。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真诚客观的点评态度。本期英子选评第45、46辑“群英诗会”16首作品,欢迎雅赏,感谢交流!


初到汨罗江

周文彰

天问条条势若飚,情怀悲愤赋离骚。

纵身一跃风雷起,涌动千年爱国潮。

英子点评:

      到过汨罗的诗人,似乎都会受到屈原的感染而情不自禁地吟诵诗篇,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经典诗句一样,“蓝墨水指代当代中华文脉,汨罗江则代指屈原,汨罗江与屈原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周文彰会长初到汨罗江,更是诗情喷发,屈原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即兴写下了这曲铿锵之音。

      全诗布局合理,裁剪有方,顺畅自然。《离骚》《天问》《九歌》是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作者选取了《天问》《离骚》表现屈原敢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理想的爱国精神,嵌名无痕,如盐着水天问问天”,王逸楚辞章句云: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而成为'天问”《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绝更是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屈原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象力,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统计标准不一,一说一百五十多个,又说一百十六个)问题,其中天文方面三十问,地理方面四十二问,历史方面多达九十五问,可谓包罗万象。故而作者以“天问条条势若飚”表现“天问”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奇”与“思想之锐”;次句由屈原的文学艺术才华转入对其情怀的描述,说明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及《离骚》的主题思想,表现屈原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离,别也;骚,愁也。“悲愤”是《离骚》的情感主线,屈原因悲愤而“纵身一跃汨罗江”,这悲愤一跃的力量势若风雷卷起,翻涌出延续两千多年的爱国之潮,至今仍激荡着后来人,而这爱国之潮亦是促使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根本原因。怀古的意义是为了现在,缅怀屈子是为了传承他的探索精神与爱国情怀,唯有爱国,才能为国付出一切,从而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弘扬爱国精神,是历史永恒的主题。作者借屈原精神,再次彰显了浸润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爱国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的高度、情感的浓度决定了这首诗的境界之高,反复品读,爱国之潮亦在心中涌起……

梅  花

陈镇(河南)

阵阵寒流隐隐风,寻常一梦雪匆匆。

晓来欲向阶前望,先入冰心是此红。

英子点评:

      雪与梅是一对知己,雪的飘落是为了迎接梅的美丽绽放。此绝起承描绘了昨夜寒风飘雪的情景,用语唯美,营造了凄清之意境,尤以“雪匆匆”显得独特,暗示这场雪来得短暂。全诗的出彩之处在于结句的新颖表达与独特的主旨:先入冰心是此红。表面上看“梅花”这一主角似乎没有出场,然就在此景之中。“红”即是梅花的代称,“先入冰心”一笔两到,一方面说明梅花是最先感知雪的来临的使者,因为她懂得雪;另一方面间接说明了梅花的高洁。唯觉转句表达生硬了,“欲向”可酌。一首绝句中有三处使用了叠词,虽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然终显拖沓。

望江女孩溺亡感怀

王家友

应是东君更护花,春风无力乱如麻。

可怜待放含苞骨,一任飘零映日斜。

英子点评:

      当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过早地夭折,是令人极其痛心的一件事。此诗之所以触动人们的心,就在于抓住了这一点。“可怜待放含苞骨,一任飘零映日斜”以花骨朵儿喻溺亡的女孩,不甚新鲜,然结句的以景带情,突出了“可怜”之情感,增添了无限的凄美,“一任”说明了此事的无可奈何。唯觉起承表达稍弱,次句“春风无力”化李商隐之“东风无力”,然“乱如麻”有些凑韵,且“更护花”与“乱如麻”没有必要联系,按意思来看,两句之间应属于转折关系,缺少虚词连接,显得突兀。

永和峰

丁欣

大岳清晖聚此多,振衣千仞趁晴和。

山花与客争狂野,撩起飞香又一波。

英子点评:

      看朋友圈得知,丁欣老师欲写南岳衡山72峰,笔者尤喜“永和峰”一绝。全诗善于描写,精于典故,内涵丰富,气象飞扬。“大岳清晖聚此多”以议论起笔,突出“清晖”,为下文铺垫;次句巧用典故,“振衣千仞”典出魏晋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五》的“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句,说明作者在晴和的日子里登临永和峰的缘由,是为了远尘除秽,追赶清明。转结以景寓情,即刻带动读者思绪,随之飞扬。作者巧将形容词“狂野”转化为名词,山花与游客争“狂野”,不仅摆脱了用语上的桎梏,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摆脱城市里的喧嚣与桎梏,来到大自然与山水亲近,一切都是自由的,就如山花能够在大自然无拘无束地开放一样,人们亦是无拘无束的。结句将这种自由的“狂野”渲染到极致,耐人寻味。生命之花唯有在大自然里,才能够自由绽放。此诗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笔者认为更具内涵。

东坡桥遇雨

野鹤

潋滟平湖看未明,云烟萦处手牵行。

销魂最是东坡雨,溪径依依一段晴。

英子点评:

      此绝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东坡桥遇雨的情景,表达了对东坡的崇敬之情。首句写晴朗天气的平湖之景,然“晴景”是短暂的,诗人以“看未明”间接说明了潋滟景致停留的时间之短,转眼间已是云烟袅袅了。这两句看似与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正当大家牵手而行之际,一场“销魂蚀骨”的雨落了下来,因在东坡桥遇雨,作者冠之以诗意的“东坡雨”,且一笔两到。雨落之后,带来的是“溪径依依一段晴”,巧妙地以景说事,间接说明了东坡在儋州载酒堂的教化如同一场涤尘的好雨,这场雨摄人心魂,直抵人心,影响着后世,追逐的脚步从未停止。“一段晴”语意双关,道出东坡给海南文化带来的晴空丽日。全诗流畅自若,寓意丰厚。

寄游子

王靖(吉林)

为圆一梦客他乡,独自登临向远方。

正是黄花争放日,西风吹老鬓边霜。

英子点评:

      诗人眼中的游子是“为圆一梦”而客居他乡的,因客居而倍显孤独,唯有“向远方”凝望,以解乡情之煎熬。转结尤为动情,作者善于借景抒情,以“黄花争放”营造思乡情境,“西风吹老鬓边霜”融情于景,仿若见到西风将孤独的游子的鬓发轻轻吹起,思念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去,触动读者的心弦。唯觉次句表达偏弱了些。

归愁(外一首)

九月菊花

千里茫茫大雪飞,谁家檐下叹稀微。

一年惆怅知多少,总是春归客不归。

思  君

心中有字欲成文,恰似山头落日焚。

烧掉黄昏人等月,每逢明月若逢君。

英子点评:

      《归愁》这首思乡之作溢满了惆怅之情:又见茫茫大雪飘飞,思绪也随之飘向千里之外的家乡,隐约听见家中轻轻的叹息声。转句以一年惆怅知多少”自问,答曰:总是春归客不归。眼见春天又将来临,可是归家的人呢?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对比,更增惆怅之感,突出“归愁”,唯有借诗抒怀。

      《思君》这首怀人之作另辟捷径,写法独特。心中有字欲成文”,此字,是相思之字;此诗,亦是相思之诗。这诗文燃烧的相思情怀“恰似山头落日焚”,足可“烧掉黄昏”,待到月上梢头,就如梦中的人儿来到身边一样。此月,即是梦中人的化身。“烧掉黄昏人等月,每逢明月若逢君”采用对句互文的手法,以时间递进的方式写,表达了刻骨的思念之情。

踏秋感怀

王平(北京)

当时花落已朦胧,春去方知逝水匆。

我立斜阳相看久,一回眸处正秋风。

英子点评:

      作者踏秋,感受到的是匆匆的逝水年华,然跨度极大,从当时落花的暮春时节写起,春去方知逝水匆”,过往的记忆已朦胧,无情的时间犹如一块橡皮,擦去了青春的颜色。不觉然中,“我立斜阳相看久,一回眸处正秋风”。转结的处理非常精妙,偶一回眸,就与秋风对接,人生的秋季悄然来到身边。全诗善用象征手法,以“春”喻指青春,以“秋”喻指暮年,从而突出了人生的短暂,感慨时间的流逝。

老  柳

雷胜龙(上饶)

老柳河边望,心思谁可猜。

千帆眼前过,唯有钓翁来。

英子点评:

      此绝采用拟人手法,善于借物喻理,“老柳”是人生的智者形象。他在河边望着周边的一切变化,他的心思谁能猜得透呢?其实那是世事的变幻,是无人能猜得透看得透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只见“千帆眼前过,唯有钓翁来”。转结以景寓理,意味深长。这“钓翁”为何而来?将会钓上什么呢?至此夏然而止,留下空白,任由你品味。

在由种粮地改造成的某大型菊园里(折腰体)

范东学

或因老我是农人,好景难将作颂吟。

一思过往饥荒日,到此浑无赏菊心。

英子点评:

      诗人看到种粮地改造成的某大型菊园,心中自是感触良多,“或因老我是农人”吧,作为“一介农夫”,最眷恋的自然是一方田地,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现在见到改造的大型菊园这方“好景”,诗人难以吟诵出美篇佳句来。而今赖以生存的田地已经改变了模样和用处,只要想到以往饥荒的日子,怎么可能还有赏菊的闲情逸致呢?全诗善以平白之语道出摆在农民和国人面前极具现实的问题,正可谓“石子虽小,亦可激起千层之浪”矣,那是引人共鸣的浪花。有一善书的陌生读者读到了这首诗,即兴手书此诗通过其他诗友发来给我,足见诗作的情感张力。

     


送友感怀

王绪强(徐州)

别君辞岸柳,一棹荡波深。

孤影随尘世,疏烟动客心。

人生多异迹,岁月自清音。

把盏秋风饮,春光总忆寻。

英子点评:

      此律用语清雅别致,情感深挚。作者善于以景渲情,抒发了对过往的眷恋,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首联开门见山道“辞别”,以“柳”表“挽留”之意,突出依依不舍之情,对句“一棹荡波深”进一步深化友情如荡漾清波,纯洁而深情。颔联写各自分别后的孤独,在尘世中少了一份陪伴,思念随着疏烟袅袅升腾;颈联道出人生感慨,间接表现友情的坚贞:不管人生多少无常异迹,岁月依然留下了清音一曲。待到把盏秋风饮”之时,再把“春光总忆寻”。至此收尾,不言友情而友情无处不在。唯觉中二联句式还可灵动些。

宿石桥驿

王毅

漠漠冬庭夜,云光壁照清。

风凄檐带啸,雪落驿无声。

酒值三樽醉,灯由一盏明。

宵深人语寂,书读满堂冰。

英子点评:

      明代诗人边贡曾写过七律《宿石桥驿》,诗云:冷雨凄风十月天,乱峰孤馆入苍烟。门前不改还乡路,壁上犹题出守年。溪水平添荒堰没,石桥横断古槎连。麻衣草坐萧萧暮,一度怀亲一泫然。”王毅的这首同题五律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冬宿石桥驿的情形:首联交代宿石桥驿的时间,云光壁照清”描绘了环境的清冷。颔联动静结合,风之凄而檐带啸,雪飘落而驿无声,用词贴切精准,表现了石桥驿的凄清、寒冷与寂静。在这清冷的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带来了些许暖意:酒值三樽醉,灯由一盏明。待到夜深人静之际,还要书读满堂冰”,从而完成了深霄读书的自我形象塑造。如果说边贡的《宿石桥驿》重在“怀乡”,王毅的《宿石桥驿》则重在“读书”,尤以结句出彩。

重访屈原祠

何鹤

隔岸遥听荆楚风,何堪纷扰了于胸。

竹光淡淡披新雨,江水悠悠寻旧踪。

毕竟无能人易近,可怜独醒世难容。

九歌声里朝天问,一曲离骚笑附庸。

英子点评:

      此律以娴熟的笔法道出重访屈原祠的感怀,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不仅塑造了鲜明立体的屈原形象,而且寓理深刻,意味甚浓。首联以“荆楚风”领起全篇,对句突出心境之不平。颔联以景带入历史时空,以“旧踪”转入颈联对屈原精神的刻画。颈联之理穿越时空隧道,于今亦然,且化《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典而无痕,更具现实意义。因“世难容”屈原,导致其“九歌声里朝天问,一曲离骚笑附庸”,将屈原卓尔不群的独立精神彰显到最高度,气象具足。

浣溪沙·北京之汨罗(外一首)

范诗银

      一旋金翎过岳阳,南征鸿字旧思长。美人香草汨罗江。

      冷月如眉飘晓泪,寒星照水半天霜。芭蕉雨绿野茅黄。

浣溪沙·汨罗江

      三到汨罗秋水寒,三回泼得绿如烟。濯缨濯足几经年。

      颂橘泸溪呵古壁,怀沙溆浦问苍天。回龙阁下梦难删。

英子点评:

      这两首《浣溪沙》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叙述了前往汨罗江的情景,描绘了富有特色的汨罗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对屈子的缅怀流溢于字里行间。

      《浣溪沙·北京之汨罗》以乘机飞过岳阳开拍,“旋”说明速度之快。“南征鸿字旧思长”道出自身已不是第一次来汨罗,旧思犹在,挥之不去的是“美人香草汨罗江”,用典自然无痕,带出汨罗主人屈原。过片以景蕴情,正值下弦冷月,如眉如钩,似飘来历史的泪滴,寒星洒在寒水之上,更增凄清,唯有江南的芭蕉与野茅横在江边,看着江水远去。全词下片均是景语,然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情思。

      《浣溪沙·汨罗江》写自身第三次来到汨罗江的感受。三到汨罗秋水寒,三回泼得绿如烟”直接以景进入,“泼”字下得新颖贴切,“绿如烟”表现了江南独有的特色。余下皆用典故连缀成篇,含而不露。“濯缨濯足”典出《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颂橘泸溪呵古壁,怀沙溆浦问苍天”分别典出屈原的《九章·橘颂》《九章·怀沙》。《九章·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九章·怀沙》是诗人的绝命词,历述作者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以及南行的心情,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希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回龙阁下的沱江边的龙舟竞渡等各种民俗活动无不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作者三到汨罗,旧梦难删,说明对汨罗的情感非同寻常。全词因用典而增加了内容含量,然典出自然,衔接紧密,无生涩之感。

减字木兰花·冰花落

贾丽杰

      冰花已落,怕向西风怜梦弱。空木萧萧,疏影冬心两寂寥。

      前盟旧约,或许相逢终是错。切莫多愁,闻道愁多易白头。

英子点评:

      这首词从“冰花落”写起,抒发了人生的无可奈何之感,既有自嘲,又有劝诫。当冰花已落,词人“怕向西风怜梦弱”,“梦”之“弱”缘于情无奈矣。“空木萧萧,疏影冬心两寂寥”借景抒发了自我的寂寥与孤独。下片转入感慨:前盟旧约,或许相逢终是错。其实人生就是一道错误的方程式,无解亦无奈。既如此,切莫多愁,闻道愁多易白头”,似开脱,其实是另种无奈的表现。

       评论既要从“心”出发,又要“以理服人”,指足指不足,“精准到位”是最高的标准。这项工作难度很大,评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方能写出让读者“悦读”的评论来。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英子评诗”的鼓励与支持!英子一直在评论路上行进,不断努力,还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评 者 简 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

《英子评诗》微刊第195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等栏目。

微信号:yingzipingsh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