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是最不稳定的力量平衡结构。 以下是当时三国实力对比: 263年,蜀亡。《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列刘禅投降后给魏主的“士民簿”,计户28万,男女口94万,带甲将士10.2万。 280年,吴亡。《晋书.武帝纪》载王濬收吴图籍,计户52.3万,兵23万,男女口230万。 《晋书.地理》载灭吴后,晋太康元年(魏亡)实力:户245.984万,男女口1616.3863万。 以第三组数字减去蜀吴之和,以及据蜀吴将士占人口比例(1/10),曹魏晚期理论实力约为:男女口1290万,将士129万。 另据《晋书.地理》,三国管辖的行政区域“郡”的数量比是:蜀汉11:东吴25:曹魏114。 三国志注释和晋书的统计未必准确,但这些数字已为多数典籍及后人著述所引用。 由此推算,魏蜀吴三国综合实力对比约为10:1:2。 据此,联系到后来蜀汉和东吴结局,似可有以下结论: 其一,实力研究是三国研究的鈅匙。实力的不平衡导致既有平衡结构的坍塌,决定了蜀吴被吞并的命运。 其二,蜀吴联盟是唯一能暂时抗衡曹魏的方略(对抗双方力量对比可达3:10)。联盟的被削弱与破坏,形势将无可遏止地朝曹魏一方倾斜,而蜀吴结盟注定会被时间利剑所中伤。战略谋划发挥作用有限,不能夸大;联盟这个东西更是靠不住,不能怪孙权陆逊吕蒙,也不能怪刘关张,东西方几千年出现的结盟史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其三,诸葛亮多次北伐,名曰“北定中原”,实则以攻为守,以求蜀汉自保。非如此则攻防易势,蜀汉危矣。司马懿在与诸葛对峙时,估计出于牢掌兵权的政治需求,坚持“拖”字诀。对此,李世民对其用兵“东智而西愚”的非军事考虑曾厉声斥责。 其四,实力对比趋势有利于己的一方,不必性急。平衡结构发生倾斜是迟早的事,只要保持足够的压力与威慑,收获之日便会到来。因此,司马懿看透了形势,坐等内外两个果子自己落下。诸葛亮面对蜀魏一比十的处境,地孤绝,国力弱,空有智谋与忠心,只能步入悲剧一途。 其五,三国鼎立的历史生动地告诉人们,实力是个蛮不讲理的东西,可爱也罢,无耻也罢,它就是要占据风云舞台的中央。此道理古今一也。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游记随笔,以飨读者。 |
|
来自: 新用户6239fNQ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