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独显!小新Pro 14酷睿锐炬版底气何来?

 CHIP中文版 2021-03-24
当年“强悍的小Y”掀起了一波笔记本电脑打游戏的热潮,而如今超薄本性能同样持续走高。体型方面有限制,但为何以联想小新为代表的PC潮牌还有冲击“Pro”的勇气与实力?应该说,“Core”是关键。

                                             

一款主流价位的笔记本电脑因何而长期缺货?如果不是零部件缺货,那就是性价比超高,消费者趋之若鹜了。联想小新Pro 14就是后者,特别是使用处理器中集成的Iris Xe核显的锐炬版。

十一代酷睿(代号Tiger Lake-U)率先开启了笔记本电脑上的PCI-E 4.0时代、给存储和显示卡都带来了翻番的带宽,于是就有了2020款联想小新Pro 14更新时,首推配备MX 450 PCI-E 4.0接口轻薄机独显的机型。然而到了2021款面世的时候,锐炬(Iris Xe)核显版则成为这一热门机型的主导机型。价格因素使然,还是另有“隐情”?

01
越级性能表现

如果孤立地看,十一代酷睿平台实际上是由几项关键的技术升级组成:

制程工艺:10nm SuperFin,显性改善功耗与运行频率;

CPU:代号为Willow Cove的计算单元,微架构升级带来同频14%左右的性能提升,Turbo Boost频率提升500MHz(酷睿i5-1035G到1135G7);

内存:高端轻薄机型所使用的内存规格从LPDDR4-3733升级到LPDDR4x-4267,频率/带宽增、功耗降;

接口:集成的Thunderbol3升级到Thunderbolt4/USB4;

续航:第11代酷睿处理器的轻薄本,在纯电池供电下,与插电情况下相比,性能损失较小,笔记本能持续保持强性能。

人工智能:内置三大人工智能加速引擎(CPU+GPU+GNA),采用英特尔 Gaussian 和神经加速器 2.0(英特尔 GNA)增强的音频功能,实现背景噪音抑制。

核显:如果说CPU部分的提升是循序渐进,励志重回高性能GPU市场的英特尔,在Iris Xe上放飞了自我,特别是如小新Pro 14这样的产品,用设计进一步释放出其潜能。


有一种性能释放,叫做小新Pro的性能释放。14英寸机型,已经成为轻薄与性能双重特性的冲突前沿。如今,两者间的平衡已经向轻薄倾斜,在这样大背景下,拥有同级别产品中更轻薄身形(16.9mm厚、1.32kg)的小新Pro 14,还打出了“超长续航”和“越级性能”的旗号。

多的不说,先简单看下3DMark各机型的测试成绩,建立一个对不同规格处理器及显卡性能表现的基本概念。考虑到价格因素,再加上性能级别从28W调升到38W量级,小新Pro 14全系列只有酷睿i5-1135G7一个处理器配置。联想宣称,该机性能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未调升的酷睿i7水平,而游戏性能对MX 350独显的超越也是大幅度的。目前来看,的确如此。

02
隐秘能源管理

小新Pro 14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十一代酷睿平台为挖掘散热冗余及处理器性能而迭代的Intel Dynamic Tuning(DTT,动态调优)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CPU与GPU之间动态分配散热能力,不仅优先将电力输送到对性能有较高需求的零组件,而且性能压着散热系统的峰值极限跑。若要精确动态掌握整机的发热/功耗及散热/温度情况,必须有充分而完善的感知系统,你很少会在5000多元的主流笔记本电脑中看到,系统中有如此多传感器的情况,这些传感器虽然多数内置在酷睿平台的各个零组件中,但是要调用它们的信息并主动控制机构运转,是需要相应地增加软硬件成本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作为英特尔第十二代核显产品,集成在Tiger Lake-U中的Iris Xe核心与CPU集成在一颗DIE上、有着共通的制造工艺、指令架构和同步研发的通用AI与图形指令系统,这也是新平台,再加上Iris Xe MAX独显能够DTT运作的关键原因。

此外,小新Pro 14的系统性能均衡也进行了非常特殊的处理,简单的说就是像单一任务调优,注意,不是单线程。在CPU与GPU甚至是CPU不同核心上的负载相互竞争计算资源的时候,系统会倾向于照顾先来的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任务更好的资源配给,确保其持续高效运行,而不是简单地均分性能/散热资源,导致每个任务执行效率都大幅下降。

在测试过程中,前台运行游戏情况下,临时增加处理器负载,与现有处理器负载,再开启游戏,两个任务的速度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当然,负载的“不均衡”现象是动态而非持续的,系统在几秒至十几秒后逐渐趋于常规状态,烤机软件无法反应这样的动态变化,只能呈现所谓单烤CPU 38W、双烤38W(其中GPU 16W)的静态效果。

更有意思的是,十一代酷睿与Windows 10 20H1以后版本相结合,核心及线程调度机制更加完善,这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早在1606版Windows 10,操作系统已经可以均匀地将多个线程分配到不同物理核心上,解决不小心将多个负载分配到一个物理核心的不同线程上所造成的性能影响。

但是这个调度机制是死的,线程一旦分配直到结束后才会释放资源,下次启动再重新分配。后来,Windows可以获知(或找到)体制最好(运行频率更高)核心,将最重的负载放在它上面运行,但这项技术仅限于酷睿K系列产品。到了最新版Windows 10,系统可以部分介入活线程的调度工作,也就是随着不同线程负载的变化而动态地在不同的核心间调度,利用的就是酷睿处理器跨核心存在的Smart Cache,否则就还要解决比线程动态调度更复杂的内存数据动态调度问题。表现在测试中,就是复杂的测试集有较为明显的性能提升,任务越单纯、各线程特性越接近且负载相近,性能就无增益。

03
动态看的性能提升


小新Pro 14上的酷睿i5-1135G7处理器的最大单/双核Turbo Boost频率为4.2GHz,而最大三/四核运行频率为3.8GHz。

下面这项测试所呈现的数据十分有趣,对比了SYSmark 25和Cinebench R25这两个极复杂测试集和极简测试项,在限定酷睿i5-1135G7部分核心运行频率后的性能差异:两个核心频率分别被限定为最大3.6GHz与3.8GHz。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限定部分核心运行频率后,对SYSmark 25的性能没有影响尚可以用“高负载并行线程少”强行解释,但是性能还有较为明显(对该软件来说)提升又怎么解释呢?实际上,SYSmark 25的线程并行度非常高,保持5~25个之间,负载各有不同;相比之下,算上核心程序,Cinebench R25只有9个,且保持满负荷。相对合理的解释是,系统将高负载线程放到了未限定运行频率的核心上,且因部分核心频率受限、散热有余量,其他核心可以跑在更高的频率上。

另一组测试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对于持续而非全核满负载需求,如常用于测试的视频渲染、密集计算等领域,非常具有参考意义。反之,如果有相应负载需求,本就不是轻薄机型覆盖的应用领域,散热能力更好的高性能机种更为合适。

CPU+GPU双烤,未做任何限定情况下,同样的38W整体(Package)发热量,CPU全核运行在2.7GHz频率下(截图偏差)、GPU运行频率为1.25GHz。

限定CPU负载仅运行在每个核心的1个线程上后,整体发热量未变(散热条件限制),而CPU运行频率提升到2.8GHz、GPU提升到1.30GHz。

同样的功耗条件下,CPU、GPU都有着更高的持续运行频率/性能,这不就是游戏场景吗!以下游戏测试均在1920×1080分辨率下,以高画质、非超高画质获得。由于小新Pro 14采用了分辨率更高的2240×1400 16:10屏幕,关闭硬件缩放后屏幕四周都会留有黑边。

04
设计保障品质

有着个80EU的Iris Xe,再加上小新Pro 14的增散热、保频率设计,主流甚至3A游戏大作都可以都有着相当流畅的运行速度,而且是这样轻薄的一台电脑。

小新Pro 14的散热系统布置非常“开”,锐炬版机型与独显版基本相同。减少了部分元器件和分支后,其整机重量比独显版机型重量轻了15g,而整机最低待机功耗则下降了近1W,幅度超过20%。因此,在相对较低负载情况下,61Wh电池的使用时间超过15小时,比独显版长2小时。

虽然只有酷睿i5-1135G7一颗物理芯片,但是小新Pro 14的双风扇散热策略并没有变化,两侧相对旋转的风扇转速,根据周边温度情况独立控制,5V 0.5A的大功率配合相对更大的厚度,在散热风量、转速之间获得了更好的平衡,而在噪音层面,优化风扇叶片结构可改善高转情况下的切风噪音。对使用者来说,通过聆听噪音,特别是根据噪音频率来判断风扇转速,会与经验值有较大偏差。其实用户所在意的是散热效果和噪音,具体的转速则并不重要。

此外,在英特尔“1W屏”概念及供应链体系推动下,小新Pro 14使用的联想定制屏LEN140WU+不仅最高亮度可达327cd/m2,而且功耗不超过2W,夜间低亮度使用时甚至功耗接近1W水平,也是电池续航时间更长的推手。

再来说说存储的情况。Tiger Lake-U提供4条直连CPU的PCI-E 4.0通道,PC厂商可以根据需要将它设计为连通GPU或SSD,业已上市的十一代酷睿H35系列图形性能取向的产品多采用前一种设计,而轻薄机型则无定数——PCI-E 4.0接口SSD发热量较高、主流的512GB容量无法发挥高速接口性能等因素决定。

独显版小新Pro 14用PCI-E 4.0 x4接口连接MX 450、SSD为PCI-E 3.0 x4接口,而锐炬版没有改变这一基本设计,即便没有独显也没有在这方面妥协。

结论不多说了,一张图代表着性能水平,总结下来就是:相当OK。话分两头说,幸福是有代价的,对轻薄笔记本电脑来说那就是热。该款SSD(512GB)突发读写时的最大功耗超过4W,这还是偏低功耗参数设定后的结果,换上高性能机型所配备款型的SSD,有账面上不到10%性能提升,而功耗增加1W,你是否愿意呢?

最后再来说说酷睿机型的传统强项:接口。相对其他同级别竞争产品,小新Pro 14的扩展接口数量上算不上多,只有左侧的两个USB-C和右侧的1个USB-A。但是其左侧两个接口全部为Thunderbolt 4/USB 4的功能设定,各自独占40Gb/s带宽,速度刚刚的、功能刚刚的、都支持60W快速充电,无论是直接使用还是扩展使用都非常给力。

另外,在Wi-Fi 6无线网络模块上,小新Pro 14“非常有想法”。通常,超薄机型更多选择板载的12mm×16mm模块,而该机选用了可更换的22mm x 30mm CNvio2接口E-Key模块,无论是Wi-Fi 6E还是Killer,都有机会升级获得。

消费者,特别是性能党、指标党对小新Pro 14青睐有加不无道理。在主流价位段上,个人用户能够更直接的体验到这些显性的优势,联想很好地抓住了它。

05
消费者的选择

近两年来 ,联想在PC产品端的发力十分成功,原本主打轻薄高性价比的小新,不断提升“能打”的水平。如今不仅CPU表现出众,还用更好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图形性能,扩展接口、存储能力,比肩高端机型。

当然,因为能力超出一截,如今的小新Pro 14也要比其他品牌同定位的机型更吸引偏性能诉求的消费者,锐炬版机型则又往性价比方向调整了一些。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有更多的消费者看重它了。这样的产品定位,合你的口味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