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殿堂】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位者的个人喜好,往往会对其下属产生一定影响;若上位者是一国之君,则更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这绝不是夸大其词,确有其事,不胜枚举。

       比如春秋时期的楚灵王,昏庸残暴、穷奢极欲。他有个非常“特别”的爱好,喜欢腰身纤细的读书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仪态万方。为此,凡是腰围粗大一些的人——无论是宫女、侍卫还是大臣,他都视之如敝履。这样一来,宫女妃嫔们自不必说,大臣们也纷纷减肥明志:好让楚灵王知道自己是多么投其所好的忠心耿耿。不少大臣一日只吃一餐,甚至几天才吃一餐;不仅如此,每天上朝之前一定要做的就是屏住呼吸,束紧腰带,以便让自己的腰围看起来更加纤细。宫女妃嫔就更夸张了——甚至在宫里也有饿死的人......

       其实一个人有点儿爱好本无可厚非,但若非要推而广之,恐怕就要遗祸无穷了——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不过,统治者的个人喜好也并非全是坏事,有时无心插柳,反而成就一桩美事。譬如清朝的一位实际掌权者,她的爱好推动了我们传统经典的发展。

       这位实际掌权人,就是慈禧太后;在她的推动下获得大发展的传统经典,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国粹京剧。

       早年间陈凯歌导演拍摄过一部《梅兰芳》,剧中的京剧发烧友,更是梅兰芳铁杆粉丝的邱如白,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深厚的家世背景,但却为了京剧与梅兰芳,甘愿与原有阶层及家庭决裂,投入到成就梅兰芳、也成就自己的京剧事业中。这与当下的追星族相比,恐怕也还是要略胜一筹的;但若将其与慈禧太后相比,则就要甘拜下风了。

       慈禧太后对京剧的爱好,称得上是内行看门道。不仅能对表演者提出建议,且这些建议会被角儿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要知道,真正的京剧名角,大多有着自己的傲骨。不仅如此,因为位高权重,慈禧对真正表演出众的艺人,往往有厚赏。正是在她的挑剔督促与重赏之下,京剧在飘摇的晚清时期,迎来了迅速升华的阶段。

       其实,慈禧太后并不是清朝统治者中唯一喜欢京剧的人;只不过她对京剧的痴迷,表现得尤为突出。认真说起来,从乾隆时期开始,京剧就渐渐成为宫中主子们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如此一来,戏台戏楼,也就成为宫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比如很早以前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住在漱芳斋;紫禁城之中的漱芳斋有一座戏台,专供妃嫔们欣赏戏剧表演。至于始建于乾隆年间的畅音阁,在寸土寸金的紫禁城之中,绝对称得上是有一定规模了。

       相较于漱芳斋戏台的单层建筑,畅音阁不仅面积有六百八十多平米,楼层也分为三层,称之为福禄寿三台。其中,寿台面积二百一十多平米,还设有天井和地井。毕竟,畅音阁虽是表演戏剧的地方,但却只有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时才会开放;表演的剧目,也往往是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神仙戏。这天井和地井,就是为神仙鬼怪们的逼真表演而服务的。

       或许对一般的发烧友而言,有漱芳斋戏台,偶尔有畅音阁戏楼的“大片”,也就很满足了;但对慈禧太后这位骨灰级发烧友来说,还不足够,更何况畅音阁也不能随时随地开戏。如何才能欣赏到更为精彩的演出?这个问题难不倒慈禧——仿照畅音阁,慈禧在颐和园之中,修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戏楼。这就是在颐和园怡春堂旧址之上、现颐和园东宫门之内的德和园大戏楼。

       与畅音阁相似,德和园戏楼也分为福禄寿三台;除了讨个好彩头之外,更是与我们常说的“天地人”三才巧妙对应。天人相合且寓意美好,足见古人用心之深。其中,福台在最高层,禄台居其中,寿台在最下一层;寿台之下的地下室内,还有一口专供表演时取水使用的水井。作为高二十一米的大戏台,就算放到今天,也丝毫不落下风。这座德和园大戏楼,与紫禁城之中的畅音阁、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与今天舞台之后有专供演员们休息、化妆、候场的后台相似,德和园之旁的一座约有两层楼高的扮戏楼,是放置京剧艺人们各色行头、候场换装的地方。

       这样一座恢弘的大戏楼,自然不能缺少视野开阔的看戏场所。站在颐和园中,你就会发现,德和园对面的颐乐殿,视角最佳。在清朝,一般人是没有资格坐在这里的;王公大臣们以及统治者,如慈禧,才能端坐于此处。每当“咿呀”声响起,慈禧太后一定是真心欢乐的;至于王公大臣及妃嫔女眷们是否真能安心听戏,就不好说了......

       戏楼戏台在清朝发展至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了;但其源头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若说早,似乎可以推演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虽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但却也会在祭祀先祖天地时筑一高台,巫师们跳着常人看不懂的舞蹈,与上天进行着秘密的沟通。这种略微高出地面的露台,称得上是最早的戏台了。——虽然小,虽然低,虽然简陋,但其与上天沟通的功能,却是神圣而伟大的。

       当然,原始社会戏台的搭建是一种下意识行为;戏台真正的源起,人们有意识地去搭建戏台供戏剧演员表演,似乎还要算到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兴盛起来,戏剧也不例外。当时,有一种称之为“熊罴案”的戏台:

       用十二根木桩子打底,有点儿类似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梅花桩“;木桩子之上搭建木板,木板之上用熊皮加以装饰,戏台就算是基本搭建完成了。除此之外,戏台周围会有专门供艺人上下台的台阶,周围也有木栏杆与观众相隔。“熊罴案”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搭建,随需而动;演出结束后拆除,也是简便省力。

       宋金时期,戏曲文化已经相当成熟,戏台更不在话下。在宋代,已经出现了类似于我们现在大戏院的“瓦舍”,以及大戏院中专供表演的场地“勾栏”。其实在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勾栏瓦舍”经常与“花街柳巷”同时出现,总会让人误会是什么有伤风化的场所;事实上,不过是戏楼与戏台罢了。——工具本身,有什么错呢?

       虽然皇家御用的戏楼富丽堂皇,繁华之地的戏台精妙无双,但正所谓“高手在民间”,传统社会的中国,民间也不乏各式各样的戏台。

       记得中学时期学鲁迅先生《社戏》时,心中就很好奇舟行水上即可观赏的 “社戏”,其表演场所究竟如何梦幻迷离:毕竟在鲁迅先生笔下,“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仙境什么模样我也没见过,但总觉得戏台之上云蒸霞蔚、仙雾缭绕,就应当是了。

       后来作老师,教孩子们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学生们更是好奇乡间难得一见的热闹场所戏台,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容得下如此丰富的场景。直至后来我们一起去了乌镇,欣赏了始建于乾隆时期的乌镇戏台,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在学生们看来,乌镇以及鲁迅先生笔下的戏台,大概就是江南戏台的典型代表了吧——青砖黛瓦的飘逸出尘。

       在我的家乡山西太原,有一处称之为“晋祠”的古老园林。追溯其历史,据说是为了纪念晋国第一代国君唐叔虞而修建。这位唐叔虞或许我们有些陌生,但说起他的父亲大家就非常熟悉了——周武王。晋祠,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了。

       晋祠之中,有一座称之为钧天乐台的古戏台。钧天,是指神话传说中的天之中央;乐台,自然是表演乐舞的高台。钧天乐台始建于乾隆年间,面积虽不大,但却精美秀丽。钧天乐台坐南朝北,对面是昊天神祠,即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的总称;背后是智伯渠,历史上战国开始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就与其有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的晋国虽然强大,但权力却不在国君手中。当时实力最盛的智氏家族,为了扩大地盘国内立威,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为彻底消灭赵氏,竟掘水渠想要淹没赵氏封地,不过最终未能得逞反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智伯渠,就是传说中此时智伯开凿的水渠。

       历史的真相或许已经无从考证,但这座钧天乐台,却实实在在因为智伯渠,而多了一分神秘,几分如梦如幻:微风过处,水波荡漾,戏台的倒影也随着波光粼粼而熠熠生辉。

       伴随着堂鼓声响起,千秋万代的帝王事业、才子佳人、世俗民情逐一上演;方寸之间,更是踏遍万里河山,纵马天地人间。正因着戏台的无限包容,才有了如此丰富的呈现。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吧。

       红尘滚滚,哪能处处随心所欲、顺心如意?

       红尘滚滚,又有何处不能顺心如意呢?端要看是怎样的心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