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篇》——教子,从“察言观色”开始……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察言观色”这项“技能”,成年人vs小朋友,究竟谁更厉害?不妨来看两个故事。
有一次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真正的“通达”,子张认为声名显赫就是通达,但老师对此有不同见解。孔子认为,“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是“通达”的必备条件之一。
这或许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察言观色”大相径庭,古人眼中的察言观色,其目的在于体谅别人,谦恭待人。

有一次去给小朋友上《论语》课,偶遇曾有点儿不愉快的老师。最初我假装没有看到,没想到对方主动打招呼,我只好装出刚发现的样子热情回应。转身后,一位六岁半小丫头抬头对我说,“老师,你好假啊……”瞬间无地自容的我深以为戒:孩子面前千万别伪装。

据此而言,我想小朋友的“能力”恐怕更胜一筹。这一点在《颜氏家训》中也得到印证: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婴,即刚生下来的小孩;稚,即幼小的孩子。
古人早已论证:很小的孩子就能辨别大人的脸色,感知大人的喜怒了,这与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也是不谋而合——婴幼儿自主意识开始发展的年龄恰在一岁左右。故此,颜之推向我们指出了两点:
其一,教子的最佳时机:当及婴稚。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年少时养成的习惯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这也正是民间俗语所说的“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新媳妇儿刚来就要调教,小朋友从小就要教育。
其二,教子的内容: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即: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界限?恩威并重,固不可少。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人所共知,但在教子时却容易将其置于脑后。其实严厉与否并不是判定爱子与否的标准,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爱子方式,自然结果也不尽相同。
南朝梁大司马王僧辩,年逾四十还经常因犯错而被母亲责骂甚至责打,恰是如此成就了他大将军的功业。若以我们今人眼光来看:责打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家长管的有点儿宽了!但教子这件事儿,是为人父母一生的事业。

威严之外,一视同仁格外重要。
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第三子琅琊王高俨,天生聪慧秀美,深得帝后喜爱。高俨不仅待遇比肩太子,武成帝还经常夸赞其必有成就。太子继位后,琅琊王仍与其他诸王不同;即便如此,太后仍觉不够。最终琅琊王骄横无礼,甚至假传圣旨私设公堂杀了宰相……结果可想而知:太后娘娘也保不住自己深爱的儿子。
不得不说,若论深谋远虑的太后,战国时代赵太后更胜一筹:忍痛将深爱的幼子送到齐国做人质,为幼子赢得了立身赵国的政治资本。
我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在外工作,父母长辈或领导上级若真的为子侄晚辈或下属员工着想,严格要求才是正理。

教子内容万万千,何者为先?《论语》之中有答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才之辩自古有之,“德为先”是古人不约而同的观点。在夫子看来,孩子们首先要做到德行无亏,如此仍有余力才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

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的起点,从一岁就已开始;真正的不输,在于父母德高行端的言传身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