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特哲思——发誓的季节,你举拳了吗?

 晋诺工作室 2021-03-24

可能我们有一个数十年的传统,就是爱用发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大约有三种:

一是常态的,让学生宣誓,“我志愿……”之类,内容几乎涵盖一个学生的所有该有的优秀品质,在开学季或是重要节点。然而,我估计对照那种宣誓内容里的道德高标——几乎是完美的——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包括成人。

最应景的是“百日冲刺宣誓”,主要用于高三或初三毕业生,每年3月几乎可以称为发誓的季节,因为距离中、高考百天,无数的初三、高三学生要在学校带领下,在操场或报告厅举起自己的拳头。“不负恩师,不负父母”还算传统,虽然好像活是为父母、学是为恩师,少了自己的生活意义;“我将用激昂的斗志奏响乐章;我将用拼搏的精神铸就辉煌!”、“多拚一分战胜一操场”则将学习和学校都弄成了战斗和战场;“我们是狼,一群吃肉的狼,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必胜”似乎早早地将自己和同学和社会的关系定位于丛林法则的深渊;“我要过学海茫茫,我没有失败的理由,我走过的每一天都是成功的保障”让我们看到这些稚嫩的胸腔里早已被“成功和失败”的大石头填满,笔者其实很担心,等中考、高考过去,所谓有人“成功”必然有人“失败”,客观存在的高分低分、上榜落榜之别,将使多少孩子尝到失意和悲摧,背负上屈辱和被淘汰感,这是教育还是特种兵训练营?

还有一类,不明显,如让学生写保证书,其实质也是一种发誓。保证做到,绝不再犯,等等。

发誓的效果历来不被人看好,大凡恋爱,常见女生对爱发誓的男生没好感。

记得曾经读过一首词,作者是蜀地的一个妓女,题目就叫《鹊桥仙·答放翁客自解》,有些这样的句子,“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放翁客,陆游之门生也,携一蜀妓回去藏娇,可能是常带着去拜见自己的老师陆游,或也可能直接就住在陆家,于是有了这首词。这几话,借蜀妓之口写那位陆游门生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地哄人家,蜀妓有怨,题中有陆游,其实他是躺枪,事情是陆游的门生做下的,就怪老师没好好教。读之莞尔,然而其中一个道理是,发誓是靠不住的,“脱空经”而已。

如果有个女生迷恋发誓的效果,动不动用爱不爱我来绑架男朋友发誓,其实不仅无聊,还有害,让对方心烦。

不排除誓言的价值,卧薪尝胆可吞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破楼兰誓不还……之类都是誓言,也是佳话,然而不能因此类佳话而成为教育行动。原因在于,发誓是自己的行动,誓愿可自律,而如果是叫别人发誓,那就是是变成了他律。这种他律类似于道德他律,既靠不住,也招人烦和嫌。

近些年,不乏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之举,不少学校会制定教师誓词、学生誓词,有的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去拟那个誓词,据说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窝蜂地去发誓,成为教育奇观,却一直没有人研究过如果不发誓,是不是就有教育的损失?实证研究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缺乏可见一斑。

有一点可以参考,教师节的时候,颇多地区或学校玩起了师德宣誓和不从事有偿家教签名之类的花活,脚趾头都知道意义寥寥,教师们也是反感这个节日添堵行为的,也更没看到有了“不从事有偿家教”承诺签名的老师从此真的金盆洗手了。行政官员或是校长们也知道的,但依然乐于此道,其实他们看重的不是此后有无此类事,而是要旁人观赏竖拇指点赞而已。

再从一侧面看,热衷让教师宣誓和承诺是做道德文章,用道德约束代替规则的严格执行,如果不纯是优秀,那就是行政之蠢。有人说,一个社会天天讲规则和契约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成为有人味的社会,道德自然回归;而如果人人不讲规则和契约,却时时谈道德、高尚,很可能造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世界。这话不管是谁说的,可以作为警示,因为你的宣誓活动既从道德上约束不了有问题的教师,还提供了其不真诚和说一套做一套的切身体验,某种程度上算是对师德的诱导性劣化。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大人,说过的而做不到的事太多,遑论是孩子,迫于威压或是群体活动的感染,可能会“听听激动”,“想想感动”,然而往往是学生都会自嘲,“其后是一动不动”,这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和心智决定的。

如果发誓有用,那保证书似乎更该有效,但事实上呢,保证书的作用最大之处恐怕只在于下次被教育时,老师或家长拿出来责问“你看看,你保证的又做不到” ,仅多了责罚或愤怒的依据而已。心志越成熟的人越少发誓,这一点也是肯定的。

更有一个副作用是,让保证书成为常态,当发誓成为非特定状态下的仪式化行为,更会带来庄重的戏谑化,教育的形式化,消解的是诚实和诚恳,学生一边宣誓,一边不当回事的当好玩,催生的是游戏和应付心态,这就不是小事了。

有学生坦言,家长和老师让我写下理想的大学,只是随便写一个,往高处写,然后就成了百日誓师的血红榜上的战斗目标在校园展示,我们可以预见,这种往高处写的理想,将会有很多同学的誓言是落空的,那对他们来说结果有两个,一是可以随便发誓,二是充满了失败和挫折感。这样的教育品质可在?

与发誓相连的是承诺,俗话“一诺千金”说的是承诺的份量,而从另一面看,它又告诉我们承诺不可随意和经常,所以又有“君子慎诺”的说法,常作承诺的人往往被人当作不靠谱。然而山东却有某位校长发明了一个自以为效果特好的教育仪式,每次赠书(在校长和家长群里,这位校长为了奖励家长而赠书,但要求是孩子到他办公来领)时,都要让学生在自己办公室的一面承诺墙上写一句承诺,比如天天读书、天天做家务等等,并在墙上按上“脚手印”。这位校长的自我理解是,“当孩子们转身离开我的办公室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两个简单的承诺,更沉重的压力是这两个承诺是面对校长做出的”,不能不说这样的校长是用心的,但有两个问题值得审视,一是你如何去关注孩子的承诺是否兑现,虽说据调查,作过承诺的学生有53.9%的学生是天天读书的,好吧就算是贡献,但还有那近一半的学生显然是把承诺丢弃了,请问这样校长该如何后续教育?如果没有后续,那这个教育创新其实是给了这些学生承诺不遵守的体验,其有害性更大于没让他作过承诺。二是校长自己也承认这是“更沉重的压力”,难道我们的教育不是乐学乐教乐行中达成的,而是借助一种沉重的压力——他们是小学生,通过一个仪式和压力的方式给予学生教育,真的合于教育之道?

有个启发,关于人的愿望——在生日时候,点燃蜡烛,许个愿,是默默的,不说出来给人知道的,倒并非是天机不可泄漏,说出来就不灵验了,意义在于“心底的愿望,真诚的祈求”,具有一种温馨的力量而不是捆绑的压力。如果真对发誓和承诺情有独钟的话,我们学校和老师,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迪,换些方式。

不客气地说,无论是校长让老师们在敬业爱生奉献的墙上作承诺签名,宣誓廉洁,还是对学生施以承诺和宣誓教育,都是一种仪式感在作怪,甚至就是作秀。因为没几个人会把轻易的发誓和承诺当回事,相反,可能培养的是对人对事对自己的“老不信”。看看法庭上那些貌似忏悔的老虎和苍蝇们,哪一个没在加入组织时、接受考核时、走马上任时举过拳头发过誓?

总之,许愿是暗暗给自己的,发誓是给别人看的,而叫别人发誓,组织发誓活动,则或是一种不动脑子的机械复制行为,或出于控制意识下的绑架他人,或是出于动了心机的秀给外界观赏。仅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