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如何获得幸福

 现代思辨哲学家 2021-03-24

快乐水车(Hedonic Treadmill)是指收入增长,但快乐却不相应增长,即所谓的“有钱不快乐”现象。

享乐适应是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享乐适应的另一例子,不如看看性的反应,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多重高潮的概念。如果你的伴侣已经达到了一次高潮,只有傻瓜才会不断在同一个“关键”区域下工夫。恰当的策略是离开或减少刺激那些主要的性敏感区,着重于那些通常被认为与性反应无关的区域(脚趾、膝盖后面,或者轻咬脖子一两下),不断抚弄你的伴侣,使他或她从最激烈的刺激中舒缓下来。接着,当他或她的兴奋程度回到了合适的水平时(但不要完全抑制住),你就可以再次去对付“主要的阻力”,把行动带向另一个成功的高潮了。

多重高潮

快乐顺应会让人很快习惯富裕的生活,进而无止境地追求更多金钱和更高的享受。

虽然永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目标本身是很重要的,但一味追求经济性和物质上的富足,幸福就无法持久。

优先物质主义的话,会遗漏很多“人生中更具意义和快乐的东西”,从而很难获得幸福。

追求经济和物质上的富足并不是坏事。要让身心安全且安心的生活,或是得到梦想中的奢侈生活,金钱和物资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当我们将它优先于所有一切时,就无法获得幸福了。享受金钱和物资的同时不可沉溺于其中,需要时刻注意自己是否身处于“富裕的跑步机”上。一旦发现身陷其中,就必须尽快下来,并且扪心自问,充满快乐和有意义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们要过重新洗牌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我有辆一般的汽车,我更想要更贵的汽车,我住在普通的屋子,我更想住更大的房子。欲望本是好的,如果起到反作用不能让我们幸福快乐那这种欲望就对我们帮助不大了。

      宗教,哲学,都在询问人生三大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从小到大都听从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育,身边朋友的教育,他们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你要往哪里去,这个往哪里去的意思就是,你要过的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怎么获取幸福。

幸福是对幸福的快乐的感知力,幸福的反面是麻木。

最好做一个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人。

我们可以有欲望,但是不要被欲望折磨。

我在未来努力,但是我开心享受现在努力的过程。

不要做溺水型心态的人,憋着一口气,总是有完不成的任务,钱这东西赚多呢。

要做郊游型心态的人,时刻身与思想并驾齐驱,别想乱七八糟的,时刻保持正念。

当想享受宏福就好好做事,当享受清福就好好娱乐休息。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从学术上来说,可以从情感侧面和认知侧面来验证它。所谓情感侧面,可以将幸福当做类似“喜悦”与“满足感”这样的日益转变的情感来看待。所谓认知侧面,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人生处于何种状态,将幸福当做“意义”和“价值”来看待。 英国电影导演斯蒂芬·波利亚科夫的话,将成功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赚取金钱”所带来的成功,另一种则是“做满足灵魂的工作”所带来的成功。“做满足灵魂的工作”所带来的成功的核心与“经济上的成功”和“社会性的成功”不同,被称作“心理性的成功”。 虽然比起经济上的成功和社会性的成功,心理性的成功更能带来幸福,但没有钱就无法生活。也就是说,如果收入太少的话,是否能得到幸福呢……这是一个问题。 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会在方法2中进行详述,结论则是能生存下去的最低限度的金钱是必需的。拥有超过最低限度的金钱也许能感到更多一点的幸福,但即使没有超出此限度的金钱,幸福度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幸福科学的研究表明,一味追求金钱,反而会失去能获得更有效幸福的路。所以最需要强调的是:“幸福不是成功的结果,它将比成功先行。” 个人也应当断然改变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推动社会的新成长。首先就要不陷入“成功的陷阱”,找到对自己而言真正的成功,寻求“真正的幸福”。 我们知道幸福的人生产性较高。而提高生产性,就能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良好评价,升职加薪,享受富足的生活。 心灵的富足与金钱和物资的富足并不是二者只能择其一。

我认为天职分为自我表现的“人生工作”和自我实现的“灵魂工作”。因此我将贝拉等人分类的为生活而进行“劳动”的工作称作“生存工作”,将以社会性成功为目标的“资历”工作称作“商业工作”,共分成4大类。

要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工作呢?本-沙哈尔为寻找正确的工作这一“挑战性作业”提出了MPS流程这一方法。该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自问MPS的3点

M(meaning:意义)……自己认为什么东西特别有意义?

P(pleasure:喜悦)……自己特别能从什么东西上感受到喜悦?正确的工作是通往灵魂工作的桥梁。通过正确的工作得到报酬并积攒实绩,当你发现这份工作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息息相关时,正确的工作也许就会升华为灵魂工作。

S(strength:能力)……自己最擅长什么?

正确的工作是通往灵魂工作的桥梁。通过正确的工作得到报酬并积攒实绩,当你发现这份工作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息息相关时,正确的工作也许就会升华为灵魂工作。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自我开拓提升的话,那么无异于自愿成为“公司的牺牲品”

桑雅·吕波密斯基曾说过,“幸福的人必然拥有独特的目标和实行目标的计划”。

如果拥有目标却缺乏欲望与热情的话,那么首先应当培养欲望与热情。如果制定了错误目标的话,那么就应当优先实现“能带来长期幸福的目标”。

该主张是以古典到现代的数据为基础,它是指“走向更高幸福和更大成功的方法就是找到能鼓舞自己的'有意义目标’,并为之努力”。

吕波密斯基所提出的“有意义目标”包括如下几点:

○是自己选择的目标

○是接近型目标而非逃避型目标

○是挑战新活动的目标

泰勒·本-沙哈尔强调“目标不是终点而是手段”,“拥有目标比达成目标更为重要”。并不是达成目标才能获得幸福,而是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会提高人的快乐度,从而获得幸福。

你是否也有不惜花费1万小时的努力也要享受其过程的目标呢?那么请回答以下的问题:

○该目标有可能实现吗?

○该目标属于谁?

○该目标与其他计划冲突吗?

○追求该目标能让你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吗?

○追求该目标能让自我成长且构筑人际关系吗?

○即使得不到报酬是否也想要追求该目标?

史蒂文森通过调查指出:“长时间的成功需要有4大要素”:

①幸福感=对人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②成就感=在活动领域取得优秀业绩,③切实的存在意义=能给周围的人带来积极影响的感觉,④继承=确立与某人将来的成功有关的价值和业绩。

实际上,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产生某些念头时,我们本身就是那些念头。我们既是守卫,也是访客。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执著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这种观察并非将心当成客体,并非要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区别。心不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心能够观察它自己。这种观察并不是对某种外在的独立于观察者的事物的观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