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这30条老巷子的历史很吓人!佩服!

 新竹林 2021-03-25

国务院最近准备清理“大、洋、怪、重”等不规范的楼盘名和街巷名啦。在西安,千奇百怪的楼盘名不胜枚举,而说起西安的街巷名,大多都能成为取名的正面例子! 

一些老巷子的名字,安居巷、化觉巷、卧龙巷、早慈巷……颜值内涵兼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名字的来由,让这些老巷子更添几分古香古韵的味道。↓
因皇家或政府机构而得名
图片
1/30
卧龙巷——李隆基登基前在此居住 

西起东关南街中段,东至兴庆宫公园西门。

卧龙巷形成于明代,坊间传言,由于巷子弯弯曲曲,像一条蜿蜒的蛟龙,而街道上苍劲有力的古槐之根就是龙爪,所以街道得名“卧龙”。

另一种说法是:李隆基曾在此处居住。他被立为太子后,有百姓开始将这里称为“龙潜之地”。后来的兴庆宫就修建在兴庆坊,宫中的兴庆池因为常年有云雾缭绕,还传说有黄龙出现,也被叫做“龙池”,这一带关于“龙”的说法便传开了。直到明代时,城墙东扩,卧龙巷附近成为了东郭城的一部分,居民区渐渐形成,也出现了不少新的街道,在为这里取名时就由李隆基的故事联想而来,取了一个“龙”字,又因当年是登基前居住,故名“卧龙”。

图片
2/30
粉巷——秀女居住的地方

满街胭脂粉味粉巷的东头与南大街交会,西头则连着南院门街。关于名字的由来,有以下三种说法:

说法一:以前粉巷是西安城的粮食一条街。据说街道上撒满厚厚的粉面,由此得名。(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磨面老板雇用了一个短工,此人为了不被炒掉,每次赶驴之前给驴抽烟,后来老板将其解聘,问题是此人走后,不管用什么方法,驴也不走了,老板百思而不得其解,只好将其召回,估计老板到死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法二:粉巷是以卖胭脂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化妆品一条街,离的很远就能闻到浓浓的胭脂味道。

说法三:粉巷是当初皇上选妃子的街道,因为西安是当年的国都,每年都粉巷住满了进城等待被选的妃子,她们的身上有好闻的胭脂粉味道。

图片
3/30

学习巷——千年前西域人在此学习唐朝文化

分为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是千年古街。位于西大街以北、城隍庙西侧。

盛唐时期,这里曾是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相传唐代宗广德年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返归长安之时,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他们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文化礼仪,所以该坊被称为“学习巷”沿袭至今。


图片
4/30
安居巷——由钱局巷演变而来

是西安城东南城区里一条南北巷道。它北临东木头市,与骡马市隔街相望,南抵城墙脚下顺城南路,长近四百米。  

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后来,“钱局”迁走,巷名逐渐雅化为安居巷,被寄予安居乐业的美好寓意。如今,巷子里有树,两侧是一个挨一个的平房院子,基本都是住家户,没有商铺。在老住户心里,就是这样的看似毫无特色,反倒形成了小巷的味道,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味道。

图片

图片

5/30
东、西举院巷——与明清贡院一街之隔

东举院巷位于儿童公园东侧,呈L形,它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全长424米。西起北马道巷,东至早慈巷南口,北到儿童医院家属院。

儿童公园曾是俗称“举院”的明清贡院,与其一街之隔的东举院巷也因其得名。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著录,东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东举院巷不仅名字里有“举院”,其作用也与贡院有关。过去举院里设有考场,却没有宿舍。每到考前,来自全省各地的秀才云集于此,这些人没有住的地方怎么行?于是各县富商绅士自发筹资,在东举院巷开设了诸多“会馆”,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供考生下榻。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贡院逐渐消失了,而这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它最初的名字。后来民国政府将贡院西半部分改为省建设厅,街道重心随之西移,“西举院巷”的叫法由此产生。

图片
6/30
官店巷——古时的“招待所” 
古时东关是进入西安府的门户,东方来的官员有三等,一等朝廷大员,未入城前早有探马禀告,陕西巡抚、西安知府都在接官厅等候迎接。另一类是来西安的下级官员,如县的知事、县令、县丞等,也在接官厅住下,没有上司来接。第三类进府城一般办事人员,住在'官店',实际相当于现在的一般招待所。东关现在的更衣坊(更新街)、接官厅和官店巷,都是当时接待官方人员的地方。
因达官贵人居住
图片
7/30
窦府巷——李渊的皇后的娘家窦府在此  

位于今西安城东北,与东门接近。南北向,南向西至景龙池。窦府巷以窦姓府第在此而得名,今天仍沿用此称。这里的窦府不是别家,正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窦氏的娘家。  

相传,隋定洲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他的女儿窦氏才貌闻名。窦毅曾根据女儿的意愿在府门前画了一只孔雀,出榜说,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他的女儿就嫁给谁。这一天,唐高祖李渊路过这里,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便在窦府成亲。  

尽管有史学家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但今天看来显而易见的,或者说人们普遍认可、更愿相信的说法,是窦府巷因窦毅府宅得名。

图片
8/30

芦荡巷——明代卢进士居住在此  

北接南院门,南到五岳庙街,是一条只有342米长、5米宽的小街。  

芦荡巷本名卢进士巷,得名于明代。那时,因为住在巷子里的卢进士学问很好,他的许多弟子便在老师家附近居住,还有许多外地的学子慕名而来,拜卢进士为老师,这些人也都聚居在卢家周围,所以,当时这条小巷便因卢进士而闻名,遂被称作卢进士巷。  

“文革”后期,才改名为芦荡巷。“文革”时期,有一部京剧名叫《芦荡火种》,这部戏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样板戏《沙家浜》,“文革”时,因为卢进士巷的名称中有个“卢”字,便借用《芦荡火种》之名,改为芦荡巷,沿用至今。

图片
9/30
笃臣巷——曾住清代忠臣 后成为贫民集中地

位于大明宫丹凤门正南面,北起自强东路,南至树雄巷,再往南就是西安火车站。

据《太华路街道志》记载,传说清朝有一自称忠臣的人在此居住,因而得名,这种说法尚没有史料可以佐证。这位“忠臣”究竟是谁,如今已很难考证。地名专家葛慧在上世纪70年代曾发现了一张写有“笃臣巷”的明代房契,这大概是有关笃臣巷最早的实物资料了。如今这条小巷最深刻的记忆,却是解放前道北的艰苦岁月。

因寺庙楼牌得名

图片
图片


10/30
化觉巷——清真寺在此 取感化之意

化觉巷蜿蜒穿插在北院门、西羊市和北广济街之间的居民区中,由4条不同走向和宽度的小巷互相连接所组成。

相传,因这里的清真大寺建筑宏伟、牌楼斗角精美绝伦,俗称大寺为花角寺,又因大清真寺在此,取感化、感悟之意得名化觉巷,解放后省掉寺字,称化觉巷。化觉巷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化觉巷清真大寺了。历史上,这里曾称礼拜寺、清修寺、东大寺、化觉寺等,现通称西安清真大寺。

化觉巷232号的安家小院,是西安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合院,前后两进深,砖木结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2年这座小院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西安市目前获奖档次最高的古民居,具有极强的标本意义。居住在此的安守信老人说,过去化觉巷一带都是清一色的传统四合院,后来人口增加,住户们逐渐把平房改建成了砖混的楼房,化觉巷里现在只有安家小院一座老宅院了。

图片

图片

11/30
庙子巷——存有唐朝皇家寺院罔极寺

位于碑林区,北起伍道什字东街南至炮房街,全长260米,呈S型。

因巷前存有唐朝皇家寺院罔极寺而得名。罔极寺创始于唐神龙元年(705),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镇国太平公主为母后武则天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寺名取自《诗经》“欲报以德,昊天罔极”之句,以表达子女对父母无限的孝思。盛唐时居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在唐皇城内供皇室宫廷朝礼之用。

图片
12/30
北火巷——火神庙以北的巷子
北火巷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分为东西两巷,西巷北起永乐路南至长乐坊,全长420米;东巷南起新庆巷北于西巷会合,长220米。因明清时期在巷南头有一座火神庙,巷位子于其北面,故名北火巷。巷内存有西安市著名的道教寺庙万寿八仙宫。
图片
图片
13/30
北马道巷、南马道巷——曾是跑马的巷子

西安的西城墙内,由西南城角至玉祥门的一段顺城巷,以西门为界,分别被称为南马道巷和北马道巷。

据说明清时期,守城的将士挨城墙的各个巷子巡逻,马道巷就是个跑马的巷子,这条路也是马踏出来的。因而得名马道巷。登城马道,在古代具有军事意义,是守城骑兵与步兵上下城墙的坡道,不管是和平时期的日常城池防守,还是有紧急军事行动的战争时期,骑兵步兵均可迅速从马道登上城墙。

与动植物相关
图片
14/30

索罗巷——千年前此处种有娑罗树

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

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大唐兴庆宫的一部分。相传,唐天宝年间,此地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娑罗树。所以巷子先得名娑罗巷,后演变为索罗巷。

无论娑罗园、娑罗树到底是真实在这里存在过,还是传说的成分更多一些,似乎并不是多么要紧,唯一确定的,是当人们谈起索罗巷时,都少不了会讲讲它和兴庆宫、和娑罗园的这番故事。

索罗巷是更新街自南口进来的第一条岔路,而整个不足四百米长的更新街上,共有四条小岔路。四条巷子都是居民区,根据各巷曾经的居住特点,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如今,许多居民都能完整地念出这段顺口溜:“穿绸挂缎中和巷,做官为宦面王巷,挑葱卖菜管家巷,拉屎尿尿索罗巷。”

图片
15/30
桃胡巷——巷子狭小形似桃胡

桃胡巷位于光明巷中段西侧,长约150米,由东西、南北两条巷道交会而成,大致呈“T”形。桃胡巷进出都在巷子东口,巷口不足两米宽。进入桃胡巷,道路逐渐变宽,最宽处约有5米。桃胡巷全是青砖路,看起来比较古朴。

清嘉庆《长安县志》中已记载有此巷,称为“桃核巷”。而《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著录,桃胡巷“拓于清末民初,因巷内种有胡桃树而得名”。桃胡与桃核陕西话读音相近,不少人将二者混淆。既然“桃核巷”得名在先,可见桃胡巷应是“桃核巷”的谐音,巷名与胡桃树并无关系。那么“桃核巷”的叫法又从何而来呢?葛慧在《西安地名文化》中收录了民间的一种说法,即桃胡巷非常小,且“形似桃核”,因而得名。

图片
16/30
五柳巷——曾经柳树依依

在西安东大街靠近端履门附近,有一块方寸之地,分布着五条小巷子。根据每条巷子的方位,人们分别称呼它们为东柳巷、 西柳巷、南柳巷、北柳巷和中柳巷,同时又习惯以五柳巷统称。是形成于明清时期的老巷子。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绍,柳巷的得名是因为西端水池旁多植柳 树而得名。遥想那池水荡漾、柳树依依时,柳巷一带定是美景如画吧。

解放前后,柳巷是比较纯粹的居民区,西安的影剧院有一大半都分布在柳巷的周围,也因此很多文艺界人士在柳巷附近居住。此外,这里还也有多家商贾要员的高门大宅。

现 在的柳巷,老房子都基本拆除了,平房齐刷刷变作楼房,老住户陆续搬走,巷子里商业味越来越浓,五柳巷只剩“半壁江山”:东柳巷、南柳巷、北柳巷沿路全是商 铺,西柳巷更是摇身变作骡马市商业街的一部分,只有中柳巷依稀能见到一点儿昔日的居民区景象,很多新住户、租住户都说不清楚五柳巷的变迁了。

图片
17/30
枣园巷——相传此处原有一大片枣园

西接环城东路,东至东关南街。

据传,此巷明清时期北抵西关城北城墙,那里原为一大片枣园,足有数十亩。每年枣树开花的时候,黄花点点,花香四溢,人们纷纷到这里观赏枣花;而当枣树成熟果实累累的季节,人们又纷纷到这里摘取树上的枣,除用来煮米饭、做补品等外,还以枣馈赠亲友,故人们习惯称此巷为枣园巷。

图片
18/30
迎春巷——原是一片田园风光

迎春巷呈不规则的T字形状,东到南油巷,西到南马道巷,南到顺城南路。

从晚清到民国十年左右,这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周围长满芦苇,附近还有荒地,池子里有蝌蚪、小鱼,还常常能看到鸳鸯、水鸭飞来飞去。这滩小水池许多老西安都印象深刻,后来池水逐渐干涸,被周围的居民开垦成了菜地,使得那时的这里颇有些田园风光。迎春小以前是火药局巷的一部分,是文革开始以后改的名字叫迎春巷。

图片
19/30
骆驼巷——驼队在此歇脚

位于西门内西大街以南,北起西大街,南到菜坑岸,长150多米。

据说,古时候骆驼巷曾名'骆驼店’,因为其紧邻西门,很多从西部来的商队都在这里停脚,巷子里有很多旅店、客栈,而那时骆驼又是西北地区的主要货运工具,商人们休息时,也要给骆驼提供歇脚的地方,因此这条巷子里可能常常停有骆驼,从而得名。

图片
20/30
大吉昌巷——唐代的斗鸡场

位于书院门以南,顺城巷以北,大致呈丁字形,长211米。

据西安地名专家葛慧介绍,“吉昌”与“鸡厂”谐音,“厂”即“广场”,唐代这里有斗鸡场。在光绪《西安府图》中此处被标为“大吉昌巷”,后来又叫过“大吉厂巷”、“健康街”,现恢复为“大吉昌巷”。

唐代斗鸡风靡一时,贵族、官员子弟多参与其中。作为高级娱乐场所,斗鸡场不会离皇城太远。可皇城内的空间并不富余,除官衙外,还有庭院、寺庙、水榭楼台等。恰恰在大吉昌位置有一片空地,一到晚上这里自然就成了斗鸡场。

反映市井生活
图片
21/30
顺城巷——陪伴城墙的街巷
顺城巷是一段在城墙内侧顺墙而成的街巷。小巷虽没有新建大道的宽阔华丽,却因它的存在,使得原本因墙而隔断的围城内与外,城垛与飞檐不觉间浑然一体。城墙不再孤独,院落不再断续。如今,在这青石小径的巷子里,集中了风格迥异的青旅、食店、酒吧、咖啡屋,更有一些秦腔或相声曲艺社,院门半掩静待听客到访。看够了大风景,在城市高楼的间隙里,沿着城墙根,深入到城市的小脉络当中,或许更能了解西安这座城市。
图片
22/30
五味十字——因药铺林立得名

虽然叫“什字”,它并非十字路口,实际上只是个东西向的街巷,东起南广济街南口,西至四府街。

其得名为“五味什字”相传是有段小故事的。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条街道曾开设过众多药铺,后来人们以中药之甘、辛、酸、苦、咸五味而称五味什字。风云变幻,市场兴衰,至今以上中药铺多已不在。

图片
图片
23/30
光明巷——保存日军轰炸西安遗址

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北城区,南起庙后街东段,北至教场门,长390米。

光明巷曾名“郭签事巷”,1966年改名光明巷。曾经,这里有不少气派老宅,巷子西边都是整齐的四合院,基本上都是三进深的院子。抗日战争期间,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和大后方的重要基地,是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光明巷一带被轰炸的很厉害。

如今,许多当时被炸的老建筑都没有了,留下了部分残破的老宅。巷子中部街东,有一处布满坑洞的青砖墙,砖墙上挂着一块不大的牌匾,上刻“日本飞机轰炸西安遗址”。这座砖墙是上面的坑洞就是日军炸弹碎片飞溅的残存痕迹。

图片
24/30

甜水井——家家户户的井水都是甜的

甜水井南起环城南路,北至五星街和梆子市街十字,长385米,最南端为含光门。

甜水井街的名称来自清代,不过,这条街却是一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它是隋唐长安皇城含光门大街的一部分,街侧有鸿胪寺和鸿胪客馆,即唐朝的“外交部”和“国宾馆”。

据传,清代时,在今含光门东侧处,有一口甜水井,所以,与这口甜水井相对的东西向街道和南北向街道都被称为甜水井街。当时,这口甜水井旁有座小庙,名叫“无量庙”,庙门口开有“甜水”茶铺。据书中记载,解放后西安市通自来水后,这口井便作废了。1959年,在南北甜水井南端开辟出了新的城门,原甜水井被填平。

据当地老人讲,甜水井街上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口井,不过,甜水井街一带家家户户水井里的水都是甜的。

图片
25/30
开通巷——纪念巷道的形成

位于西安城墙内东南城区,南北走向,北起东厅门,南头一直通到城墙脚下,长431米,宽约5米。大概是为了纪念巷道的形成。

开通巷最开始叫新开道巷,大约在民国时期新开道巷改为开通巷。如今听来,不管是开通巷还是新开道巷,名字都显得很直白,大概是为了纪念巷道的形成。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开通巷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通。过去,开通巷是比较单一的居民区,巷子里的深宅大院不少。至今,这里仍保留有一些清末老宅。

图片
26/30
早慈巷——曾名枣刺巷 因墙头插满枣刺防考生舞弊

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

早慈巷开始叫枣刺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当时西侧是贡院,是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久而久之,墙下的这条小巷就被人称作“枣刺巷”了。

为什么后来又叫早慈巷了呢?据传,清朝时东西举院巷住着许多赶考的举子,其中少数人出身清贫,整天饥肠辘辘。枣刺巷的穷苦老百姓大多心地善良,经常在早上送水给举子们洗脸,还送饭给他们。受过恩惠的举子十分感动,就把枣刺巷称作“早慈巷”,意思是“在早上做慈悲事情的巷子”。

图片
27/30
兴学巷——民国时期在此兴办学堂

位于西关正街中段路北的一条南北向小巷。

光绪十六年(1890)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图片
28/30
德福巷——充满小资情调

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湘子庙街北侧。

解放前,这里不叫德福巷,而叫'黑虎巷'。因为那时这里是一片老房子,街巷又窄又黑,所以老人们都说,它象一只蛰伏的黑虎。1995年3月,这里被改建为旅游文化一条街,古香古色,韵味悠悠,雄伟壮观的三门石碑坊,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大块青石铺就的小路,成了古城一道新景观。如今的德福巷茶馆、咖啡馆、酒吧集中,是一条充满着小资情调的街道。

图片
29/30
笔店巷——毛笔点林立而得名

现名正学街。清代时,因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而得名笔店巷。

1932年,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

图片
30/30
冰窖巷——古时藏冰的地方

位于西安城西南隅的甜水井附近,是一条由三段短巷子相交组成的不规则巷道,大致呈“丁”字形。

冰窖巷,因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这条巷子的北面,就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周围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那时每到严寒的冬季,官府就开始组织人力采冰藏冰,到了来年夏季,大约是在端午节前后,则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文章很长,能看完的都是真心爱西安!一定要记得分享给和你一样热爱西安的人!

转自:华商网(hsw_n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