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任:治胃肠病-慢性胃炎】

 昊晟堂 2021-03-25

何任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60余载,为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临证擅长内科、妇科及肿瘤疾病的诊治,在内科病诊治中,尤对胃病诊治经验独到,疗效显著。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补中益气,勿忘升清降浊
慢性胃炎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久则多伤中气,而致脾胃虚弱,临床常表现胃脘胀痛,喜揉喜按,神疲乏力,纳少懒言,四肢倦怠。

何老师认为应着重补益中气,调理脾胃以治本。临证应注意顺应脾胃升降之性,因为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升降有序则脾胃自健。

升清降浊之法常选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黄连为主,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柴胡、升麻升清;黄芩、黄连降浊,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清降浊之功,临床应用常得显效。

随症加减:泛吐清水加姜半夏9g,反酸加煅瓦楞子12g,便溏加苍术15g,白扁豆30g,纳差加炒谷芽30g,鸡内金10g。


2.行气止痛,重在疏肝和胃
慢性胃炎患者症状表现有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反酸,嗳气,矢气则舒,苔薄白,脉弦等,何老常用自拟脘腹蠲痛汤以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药用延胡索20g,白芍20g,生甘草10g,川楝子10g,蒲公英30g,沉香曲10g,乌药10g,制香附10g,海螵蛸10g。

慢性胃炎初期多属气滞,何老认为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胆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主疏泄,胆主决断,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横逆而犯胃,致胃气不和,通降失司,胆气不利,疏泻失和。胃气以降为顺,若胃气不降,则亦可导致或加重肝郁。

方中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海螵蛸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香附、乌药、沉香行气和胃,全方寒热调和,理气而不伤阴,旨在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气机调达,胃痛自止。

随证加减:痛甚加炙刺猬皮15g,九香虫6g;

               反酸加煅瓦楞子12g;

               恶心加姜竹茹12g;

               便秘加生大黄3g;

               便黑加炒地榆9g,仙鹤草20g。


3.辛开苦降,意在散痞和胃
何老师效法仲景《伤寒论》149条:“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泻心汤之法,采取散痞和胃法。

方用自制舒胃饮,其组成为:

太子参30g,川厚朴10g,姜半夏10g,干姜6g,黄芩10g,黄连4g,白芍20g,蒲公英30g,甘草10g。

因为慢性胃炎易出现“心下痞”之病证,例如《伤寒论》149条曰:“但满而不通者,此为痞。”患者常因忧郁气结、饮食不当及其他疾病治疗影响等伤及脾胃之气,邪热乘虚内犯,使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常,气机痞结中焦,

尤宜用舒胃饮治疗:

方以半夏、干姜、川厚朴辛开温散,和胃降逆消痞;辅以太子参、甘草、白芍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佐黄芩、黄连、蒲公英苦寒降火以清结热,全方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寒热并进以和其阴阳,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立意周全,屡用屡效

加减: 便溏加白扁豆30g,广木香10g;

          便秘加生大黄6g;

          纳差加炒谷芽30g;

          胀痛加延胡索20g,沉香10g。


4.滋阴和胃,兼顾疏肝泻热
慢性胃炎属于胃阴虚者,临床亦不少见,常见胃痛隐隐、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何老师常用北沙参15g、麦冬15g、枸杞子20g、当归15g、干地黄20g、川楝子10g、白芍20g、生甘草10g、蒲公英30g加减以治疗。

何老师认为本证多因患者平素嗜食辛辣之品,或饮酒过度,耗损胃阴,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和降失常所致。临床治疗应滋阴和胃为本,同时兼顾疏肝泻热,滋阴和胃须运用甘寒养阴,酸甘化阴,要避免苦燥、阴腻之弊;疏肝可防肝郁化火,亦利于胃气和降;泻热可治胃内邪火,又兼制郁火。此方以一贯煎滋阴疏肝和胃;辅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佐以蒲公英清郁热。全方滋阴和胃,兼顾疏肝泻热,柔肝止痛,临床用之常获佳效。

加减:口苦、干燥加石斛10g,黄连6g;

         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5g,火麻仁20g。

(来源文献作者:严祁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