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一轮|中华文明的奠基(思想文化)

 新用户56909953 2021-03-25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高考题组]

命题点1 先秦时期文字演变的原因

1.(2017·全国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但当时的文字繁琐,不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答案A

命题点2 儒家思想的特点

2.(2017·海南单科,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根据材料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

答案A

命题点3 孟子思想的特点

3.(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 据题干可知,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导致浩然之气的形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选A项。

答案 A

[模拟题组]

1.(2019·辽宁大连模拟)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

A.是万物本源  B.没有形状

C.应当无为而治  D.十分神秘

解析 根据材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得出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庄子指出虽无为无形但却是万物的本源,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项错误;据材料庄子认为虽不可口授较为神秘但是却是万物的本源,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广东珠海模拟)下表为汉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这主要反映了()

汉字

解释

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威权教导子女的父家长。

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为旗帜,矢为箭。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在《说文解字》注解含义,其中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父系血缘和宗法制以及君主制的相关特点,所以是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9·山东德州模拟)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解析 题干材料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C项正确。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南平模拟)《孟子·梁惠王》记载,周文王治理其地时,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鳏寡孤独者。这表明周文王()

A.践行孟子的仁政主张  B.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

C.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D.提倡用儒学治理国家

解析 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鳏寡孤独者可知其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故选B项;周文王治理其地时还没有孟子,排除A项;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鳏寡孤独者不能说明完全没有滥用民力,排除C项;周文王治理其地时儒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

答案 B

2.(2020·福建福州模拟)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解析 据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项。

答案 B

3.(2019·山东济南模拟)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

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

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解析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20·福建莆田模拟)《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

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

解析 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项;《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的君指统治者,但不是君主专制下的君主,排除B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

答案 C

5.(2020·河北保定模拟)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这说明()

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

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

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

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解析 诸侯朝见舜,民众歌颂舜,说明舜即位天子是顺应民意,而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说明孟子的天命思想和民本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孟子的政治倾向,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孟子对禅让制的认识,C项错误;尧舜所处的时代为原始社会,D项错误。

答案 A

6.(2019·山东潍坊期末)《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主张以人为本  B.强调君民共治

C.强调贤人治国  D.提倡礼法并用

解析A项与材料中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不符,故A项错误;君民共治指领导或者皇帝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事务,材料中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都是从君民共治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符,故C项错误;提倡礼法,与材料中先秦儒家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9·河南郑州质检)《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解析 根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A项错误;材料主张严刑峻法并非属于仁政,B项错误;材料是统治者的统治之术,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C项错误。

答案 D

8.(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慧星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解析 干中晏婴认为国君实行德政则无需怕彗星,再结合孔子的德政思想存有爱惜民力的含义,故选D项;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是在近代被民权、民主思想取代,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开始起步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而晏婴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西汉武帝以后,排除C项。

答案 D

9.(2019·河南洛阳模拟)《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

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

C.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

D.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

解析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但没有体现出诸侯争霸的结局,故A项错误;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析 据题干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解析(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AB两项错误,D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

答案C

12.(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联考)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解析 据材料中不同的学者对《夏小正》记录内容的认识的角度不同,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的差异,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8·海南单科,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答案 (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

(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

14.(2019·湖北华中师大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