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荡舟英伦』十三:课堂亦课间 课间亦课堂 | 诗画采风

 诗画绍国 2021-03-25

□ 肖绍国

在海鸥的清脆中,在晨曦的沐浴里,在城堡的魅影下,在钟声的萦绕畔,我要离开爱丁堡,离开这座充满浪漫传奇的城堡,离开这绮丽的北海之滨了。此生与爱丁堡一约,我想,必定是为了心灵牧场的一次奔跑与呐喊。

在城堡夜深人静的那些夜晚,不能入寐的我,竖起耳朵聆听城堡的风声、城堡的钟声、城堡的雨声、城堡的鸟声、城堡的落叶声……这些声音都将化作我生命中无限时空隧道中的风景,他们将在我尘埃似的记忆中被诗意的蜃楼,连同这座千年城堡,幻化为天幕背后的印象派的巨幅画幕。

图片/来自网络    

回程的天特别蓝,草特别绿,路特别黝,树特别娑,坐在车厢里,悠然地看着窗外,就让自己的思绪化作缕缕游丝般的白云,在梦幻般纯净的蓝色天空中飘荡。

天空从南至北有一条条平行的浅浅的白色天河,那些天河和地面上无边绿毯里的河流无限地遥遥相对,我执拗地想,天河里的水就那样倒挂在天空,怎么不会将河中的水流向人间呢?

我宁愿相信,天河里的水必定还是流向人间了,你瞧,在无边的高地上,好像是被上帝垒砌了一个个湖泊,湖中那黯蓝的湖水一定是通过一条凡人看不见的通道从天河里注入的。

图片/来自网络    

河中飘着点点白帆,那些帆上都竖着一根孤零零的、高高的桅杆,桅杆上的帆并没有张开,远远的看去,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圆桶里飘着一只只玩具帆船。

湖岸有无边的灌木,或高或矮,或红或绿,或簇拥或稀疏,或热烈或冷艳,好像是这一湖绿水的卫兵,守护着从这从天河里流向人间的玉露。

汽车在苏格兰大地上疾驰了几个小时,终于来到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分界线,在那条必经之路上坐落着一座可爱的小镇,名叫——“逃婚小镇”。

图片/来自网络    

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小镇拥有一段逝去的可爱故事并被人广为所知。小镇的“逃婚”开始于1753年,当时英格兰结婚法案规定,如果结婚的两个人不到二十一岁,那么他们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才能够结婚。

不过这个法案并没有在苏格兰实施,当时的苏格兰规定男孩十四岁女孩十二岁以上,他们就可以结婚,无论是否有父母的首肯。许多英格兰的“逃婚”者为了和心爱的人尽早结婚就逃往北方的苏格兰,他们逃婚的路途上遇到的第一个苏格兰小镇就是后来被称为逃婚小镇的地方。

在小镇的镇口有一间铁匠店,铁匠店里有两名老铁匠,传说,从英格兰逃过来青年男女在这两名老铁匠的见证下许下结婚誓词后结为夫妻。随着逃婚者越来越多,铁匠也就不再打铁,而专门为人主持婚礼了,成了有名的“铁钻牧师”。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那间十八世纪的铁匠铺依然坐落于小镇的镇口,只是人们不再为了逃婚来到这里,每年有众多的青年男女来到这里举行古老的婚姻仪式,让一幕幕回到两百多年前的光景。这真是一个颇有意思的民族,生活中充满了情调,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显现出特有的情趣和独特的信仰。

汽车出逃婚小镇后就是英格兰的境地了,由于英国法律规定大巴司机一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六小时,我们在回往伦敦的途中停经曼彻斯特,来到曼城边缘的一所叫做圣菲利浦的小学。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在到达学校的街道拐角处,校长早已带领着十几个孩子站立在寒风中等候我们多时了,他们手中拿着用中文写着的“欢迎来到我们的学校”的牌子,上面还画着孩子看书的图案,想必是孩子们的作品。

走进学校,从校长的介绍中,我知道这是曼城经济落后地区的一所小学,生源主要来自接受低保的家庭的子女,也有很多刚落脚于英国的外国家庭的子女,学生拥有二十几种语言,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得学校正在逐步提高。

当孩子们带着我参观校园的时候,我再次体会到为了我们的到来学校所做的功课,那么小的孩子,用生硬的中国话说着:请走这边,请走这边,学校显然是在我们来之前教孩子们学会了这句中文。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穿梭于九曲回廊式的一间间教室,看见孩子们或席地而坐听老师上课,或各分小组窃声私语讨论,或在礼堂相互追逐奔跑游戏。令我新奇的是,这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里都有卫生间。

在英国,卫生间应该是非常干净的地方,不论是商场还是学校、餐馆等的卫生间都会有两道门,第一道门打开进入一个小空间,面前会有第二扇门,打开后,你会看见像家一样的卫生间,干净、整洁,散发着清香。

两个水龙头,一个出热水,一个出冷水,烘手机的功率会瞬间将你的手烘干,如厕的美好心情为这个国家增色不少。这所学校的教室里就有这样卫生间,这是我在英国学校里看见的第一所。

除了卫生间,每间教室的角落里还用帐幔搭起一间迷你小房子,好像是七个小矮人的房子,上课的时候,总有几个孩子不用听课,在小矮房里玩自己的玩具,这真让人匪夷所思。咨询了老师才知道,这几个孩子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已经掌握,不如让他们先下课,在矮房里先玩起来吧。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下课了,操场是一张大的画布,大大小小的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可以在地上作画的彩笔,在地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孩子们有的趴在地上画,有的蹲在地上画,有的移动着画,不一会儿,操场上被画上了一个个奇特的符号。

这是我见到的最奇特的一个学校,一个操场,一张画布。在操场的一角,还搭建了一个小小的木质舞台,舞台旁边摆放了一个即插即用的音响,一下课,一群小孩就来到舞台上,打开音响的按钮,就随着音乐扭动身躯,那些音乐有的热烈、有的抒情、有的舒缓、有的奔放。这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抱着一个小吉他,哼着英国乡村音乐,自弹自唱,让人心旷神怡。

一转眼,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们来到刚刚还是孩子们上体育课的礼堂,此时已经变成了学校的食堂。折叠式的餐桌被整齐的排放好,孩子们正在进餐。食堂里是一种有秩序的热闹场面,不见老师,只有孩子们在进餐。我们被告知先到会议室等候,待会儿会有学生来邀请我们进餐。

图片/来自网络    

我坐在会议室里,想,吃一个午餐为什么还要孩子们来邀请我们呢?不一会儿来了几个孩子,还是早上带领我们参观学校的那几个孩子,他们彬彬有礼的邀请我们来到食堂。

这时候,刚才的热闹场面变得安静,一排排餐桌再次被收起,只是在餐厅中央摆放了两排餐桌,餐桌铺上了红色的桌布,三层的餐盘上摆放了各式的西餐和糕点,还有削好的各种水果。

在靠墙的一排矮凳上坐着一排孩子,就是早上的那群孩子,那是这个学校六年级的一个班的十几个孩子,他们笑容灿烂的坐在凳子上,看见我们的到来,朝我们走过来,邀请我们入席而坐。席间,孩子们不停地穿梭于我们之间,与我们交谈,给我们推荐糕点,给我们倒水,由于有孩子一起进餐,这一餐虽然还是“可怕”的三明治之类,但我吃得挺开心。

午餐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送给我们自制的礼物,在小小的卡片上写下了祝福语,还有一小包薰衣草的干花,凑在鼻尖一闻,那沁人的清香在冬日的午后沁入全身。

此刻,我留下了一张难忘的照片:在我左右两边是那两个跟我们相处了一个上午的两个小女孩,左边的小女孩拥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发髻上扎着一根白色的皮筋;右边的小女孩一头金色的卷发,睁着大大的眼睛,我与这两个可爱的孩子在生命中相遇,跨越千山万水,值得永远珍藏。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在送别我们的时候,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其实上了一堂特殊的课——接待中国朋友的课,他们觉得,这样的课比平时的课更有趣、更有用。

是呀,这所学校,从小矮人房子里玩玩具的,到操场上画画的,再到小舞台上唱歌的,还有引导我们参观、和我们一起午餐、送别我们的孩子,他们其实也在上课。

在英国,课间亦课堂,虽然他们是两个教师包班,一个上午几乎是连着上课,但,孩子们和老师们不觉得累,原因是他们将上课和下课的界限抹去了,上课就是下课,下课也是在上课,总之,在学校的每一分钟,孩子们都是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

“荡舟英伦”点击回顾 

 当德育化作一种民族自觉

 看女子学校的英伦气质

 当教育遇到量身定制 

 在康河的柔波里

◇ 幻城牛津

◇ 宗教即教育

◇ 把每一个空间用到极致

◇ 低调的校园 开放的课堂

◇ 三个关键词看英伦教育体制

◇ 英伦教育的历史溯源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融合

◇ 伦敦 伦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