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婷:我相信黑格尔说的,美就是用理性表达感性

 诗画绍国 2021-03-25

肖绍国老师自提出诗画语文的主张,躬身践行,佳课频出,在小语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听过他课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确,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课件的呈现,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是以诗画为旨归,要的就是于无形中浸染文化品位,涵养性情格调。


肖绍国老师说:“爱孩子,就给孩子最好的网课。”空中课堂开课期间,肖老师做出了最好的表率。肖老师说:“'诗’乃文字,'画’乃画面,'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我的——'诗画作文’课堂的理想与信念。”

从诗画语文到诗画作文,其逻辑是一以贯之的。如果说诗画语文重在熏陶学生的文化品位,那么,诗画作文则是在努力提升更具审美价值的写作素养。诗画工作室的老师们投身云教学,带领千余名孩子在云端与“诗画语文”美丽邂逅。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4月12日,在云端,肖老师又为莘莘学子献上了一道诗画盛宴,用一双慧眼带领学生去发现美、记录美、欣赏美。

赏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开篇如爆竹。肖老师从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篇首语——四时景物皆成趣,引导同学们思索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趣味与美妙。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之美、万物之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然而,越是习以为常,越是容易忽略。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经过千挑万选进入教材的诗文无疑是最好的例子。肖老师带学生回顾这一单元的篇目,通过巴金、贾平凹等作家笔下的文字,来印证四时景物皆成趣,唤醒学生对美的感觉和记忆。山川日月,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自然万物皆有趣,皆可以纳入麾下,缀文以思。

然作家笔下的文字,与学生的写作经验相隔甚远,肖老师又将自己的习作《夜》拿出来,让同学们欣赏。这并非肖老师为了教写作课而写的“下水文”,实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家乡的记忆,使得肖老师写下这些文字寄情抒怀。其文也真,其情也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秉性,对于学生的言语生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远,有作家之文可以欣赏;近,有师者之文可以参照。由此,学生才会笃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

写美:妙笔生花,巧夺天工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无论他人的经验世界如何丰富,学生还是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即景,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家园。

眼中景:过眼云烟且留住

第一次用文字即景,肖老师没有讲解任何的技巧和笔法,把时间和空间充分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回忆耳闻目睹的自然界中的真实画面,挖掘自己心中的美景。此时,与其说用文字即景,不如是让学生向记忆深处漫朔,寻一份美景,使其自然流淌于笔尖。

如此一来,消解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他们只需做自然界老老实实的观察者、记录者。

文中景:雕章镂句始成形

学生信笔由来的文字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凌乱的。而写作,作为一种高级的言语表达方式,毫无疑问是需要雕琢的。要做一个优秀的文字即景者,必须得钻研一些即景的技法。

肖老师不会生硬地去讲解技巧、方法,他出示王冕的两句诗“江北春深野草芳,江南春浅柳叶黄”,启发学生由此发现“对比”的写作技巧。然后,引导学生现学现用,在之前白描的画面上添加“对比”的写法,修改自己的文字。所以,周一贯先生说:“肖老师的写作指导都是以阅读鉴赏为基础的,置写作指导于文学欣赏的氛围之中,而完全没有形式的、孤立的、僵化的谈写作技巧问题。”

接着,学生从歌曲《雨中即景》中学会“切换”的手法,从《月迹》中学会按照时间顺序写作,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

每一次技法的学习都是一种习得。学完之后,马上运用,对之前的文字进行修改,丰富即景画面。鲁迅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一种进步。这种及时的强化练习,对于写作技能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心中景:人入景中现妙境

王崧舟老师说:“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举凡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的感情都或隐或现地投注在景物的描写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避免学生“为写景而写景”的通病,肖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把自己摆进去”,这不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异曲同工,妙哉!

更妙的是,肖老师在这里所引用的这一段文字:

这是一段被王崧舟老师誉为“通了神似的”文字。人与月相互映照,相互交融,不知人在何处,月在何处。美景、妙境合二为一,令人沉醉。这样的意境又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试问谁不曾举头望月,谁不曾幻想像嫦娥一样飞月升天?

一切风景只有浸润了人的情感,才可爱才有趣。从这个意义上讲,写景是为了写人,即景是为了言情。

肖老师指出,用文字即景,实乃用文字即心。这一总结让学生对人与景的关系彻底了悟。虽然学生笔下的文字还稍显稚嫩,但正是这样的文字,记录了人生旅途路上的心境。即景,是眼前的景物;即心,是当下的心境。若拾得一路的风景和心情,不就是整个人生的生命档案吗?

审美:诗情画意,至臻至善

自古以来,诗歌与绘画共生共存,交相辉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就都是一幅幅逸趣横生的画作。而很多画作也都处处渗透着文学的意趣情致。

在肖老师看来,文字和画面是相通的。整节课中,肖老师反复突出文字的画面感。每当出示一段文字,他总是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不断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用文字即景,其实就是用文字画画。有什么样的画面,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有什么样的文字,就会有什么样的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肖老师的诗画课程,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一颗颗诗情画意的种子,待其生根、发芽、长大,必将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涵养学生的审美品位。


关于“诗画绍国

生于江南小河旁,漂于岭南大海边。一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爱语文、教语文。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悟。诗乃文字,画乃画面,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原创、精致、诗画、小资,关注“诗画绍国”,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母语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