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活一次之师

 陈艾桃子 2021-03-25

这是大女青2019年第159(@365)篇原创


🍑

这是读书系列

以下摘自《再活一次:与人生温柔相拥》安妮塔·穆贾尼

✨我看到我的生命与我所知所晓的一切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宇宙如同一幅无边无际、纹饰繁复、色彩绚丽的织锦,而我的一生恰如这幅壮阔织锦上的一根经线,其他所有的线都会与我交织在一起,代表着与我有过交集的所有生命。这些线代表我的妈妈、爸爸、哥哥、丈夫以及所有曾经或远或近走进我生活的人们,无论亲疏敌我。

✨哦,天哪,比利——那个儿时一直欺凌我的男孩子——居然也是这织锦上的一根线!

此生的每一次相逢、每一次际遇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眼前的巨幅画面。或许我只是这巨幅织锦上的一根细线而已,但对整幅画卷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我才明白活出那个独一无二的本色的自我意义何在:它关乎我,关乎我所遇到的每个人,关乎生命本身的意义!拼命成为他人或者按照他人的方式生活对我而言毫无裨益,反而会让我迷失真实的自己。

内心那个美好而永恒的自我,决定透过这个身体好好生活和表达,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动摇这个决定。

✨有一点我需要澄清,我的不治而愈并非来自心态或信念的转变,而是因为我终于释放出真正的自己。不少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是不是乐观积极的思想使我恢复了健康?答案是否定的。我的濒死体验状态超越心智,我之所以痊愈,是因为我脑海中原有的那些有害想法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不是处于一种思想的状态,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纯粹的自省自觉——一种我愿称之为「华美壮阔」的存在!我与宇宙天地融为一体,彻底超越了物我两分的二元对立。我终于能够与真正的我灵犀相通,这个真正的我永恒、无限、涵括天地万物之灵。

✨自省自觉则意味着不怀偏见地承认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可能的,不作所谓是与非、真或假的价值评判。自省自觉不需要扞卫,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日益增强,最终包容万物,引领我们一步步接近天人合一的状态。奇迹就是这样绽放的。反之,信念只会使我们看到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而对其他一切存在、一切可能视而不见。

✨亲历死亡之后,我认识到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形态对自己是有害无益的。靠着具体的信念生活,只会限制我的经验,因为我无法跨出自己所知所闻的世界——而我的所知所闻又是何其有限!倘若我当真将自己限定于我所能了解的领域,事实上等于扼杀了我的潜能、妨碍了我对生命的更高追求。相反,倘若我能认识到自己的所知所识极其有限,能欣然接受一切的不确定与未知,那么我面前将会开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天地。

✨在经历濒死又重回人间之后,我发现自己一旦能够放下,一旦能够抛开那些信与不信的问题,让自己向一切可能敞开,我就会变得强大无比。而这时候,我的内心才能感受到那种水晶般的清明状态。强烈的执着心,只会阻碍我们更高层次的自省自觉。相反,学会放下,不盲从于任何信仰,不单纯专注于结果,则能净化与疗愈心灵。要想真正痊愈,我就不能再日日夜夜、每分每秒只想着「我一定要治好」,而应该享受人生的旅程,一切顺其自然。

✨我发现要判断我的行为本乎于「为」还是「是」,我只须留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每一决定时的心情如何。是惶惑不安还是激情四溢?假如我每天都能凭着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去做每件事,我就在「是我所是」。但如果我的每一决策每一行动都源自担忧与畏惧,那么我就是在「为我所为」。

我们活在世上会有那么多痛苦与烦忧,原因不是我们对他人不满或憎恨,而恰恰是我们对自己不满或憎恨。癌症末期的我不治而愈,其关键在于我找回了对自己无条件的爱,爱自己让我消除了畏怖之心。同样地,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其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无条件地爱自己,发现自己生命的辉煌与伟大。一旦我们不再时时评判与苛责自己,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事事苛求、谴责他人。相反地,我们会逐渐看到他们的美好、发现他们的精彩。宇宙已包容于我们体内,外部世界在我们眼中呈现出的一切都是内心世界的镜像。

✨实际上我现在最重要的生活准则之一就是永远不需要任何铁定不变的条条框框!相反,我只会关注眼下我感觉是对的东西。对我而言,生命是一次精神之旅,我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与进步!

✨虽然我坚信我能为自己和他人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有意识地保持自己昂扬的精神状态、永远只做让自己快乐的事,但我并不赞成所谓的「正向思维」是包治百病的良方。

但是,无论是假设还是现实,当我觉察到某些消极的念头悄然而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任其自生自灭,对一时的意志消沉保持宽容而非苛责的态度。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远比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重要!

✨我允许自己为生活中的困扰或逆流感到意志消沉,因为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遏制它们要好得多。我们应该允许喜怒哀乐忧思愁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不应处处抑制或违背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切顺乎自然,不处处苛求自己,这才是爱自己的表现。只有真正爱自己、善待自己,人才能活得快乐无比——勉为其难地装出乐观阳光的样子往往适得其反。

✨我在濒死一刻所获得的感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对自己妄加评判、不殚精竭虑自己不够完美,这样的心态何其重要!当内心的声音告诉我一切无恙,世界无条件地爱我、接受我,我就会将这种正能量辐射出去,改变我周围的世界。外在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正是我内心状态的镜像。

我只做能在当下这一刻带给我最多快乐与满足的事——有可能是冥想沉思,也可能是逛街血拼,还可能是品尝一块巧克力的香醇甜蜜,无论做什么,让我身心愉悦就好!

✨与真正的自我和谐共处绝不只是一味强迫自己反复强化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想法。相反,我们要做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事,真正激发我们热情的事,真正发挥我们天赋及潜能的事——同时,还意味着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切,满怀激情与活力地生活时,我们就能与无限强大的自我实现沟通。而一旦我们发现自我的无限与伟大,一切都将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世界将充满奇妙的同步共时。

顺其自然并不等于成天枯坐着思考每一种选择或可能性。相反,我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活在此时、此处,样样顺乎自己的内心,而非外在。外在世界没什么值得追求的东西。既然宇宙存在于我们内心,我内心所体验的一切必将影响天地万物的一体。

✨濒死的那一刻,我却恍然大悟:我们生命的每一刻——过去、现在和未来,已知的、未知的以及不可知的一切——是共时并存的,完全超越我们已知的时间概念。我意识到我既已生于世间,就已然是我所奋力追寻、想要达到的一切。而且我坚信世间每个人都是如此。在我们眼里或好或坏、或正或邪的一切,都是一个平衡而完美的整体的组成部分。

✨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爱自己爱得太过火这回事,就像真诚待人永远没有所谓的极限。世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对自己的爱太少而对自己的苛责、怀疑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太多。假如我们都能更关心自己一些,很多疾病很多苦痛都将不复存在。

✨假如我们发乎一己之真心做某件事,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种行动,而成为了我们自身。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做不做或怎么做。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化身为服务与奉献。为奉献而奉献与为责任而奉献的区别就在于此。

✨东方的医生们(不管是阿育吠陀医师还是传统中医)都会以更为整体和全面的观念来看待我的健康问题。在他们眼中,我的病乃是我的身体试图恢复自身平衡的表征——生命机能的失调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存在于情感和精神上。按此,癌症其实是我的同盟。东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远比西医令我宽慰,而且带给我更多希望。

✨亲历死亡之后的我的确更容易理解癌症本身并非敌人或疾病的观念。我知道癌症想向我传递什么信息,就我而言,它其实是我的身体想要治愈机能失调的努力。假如我把癌症视为需要彻底铲除的敌人,则无法解决直接导致癌症的根本问题。在濒死体验中,我身体内有某种更深层的东西被触及并激活,它促使癌细胞自行消失。

✨身体上一切疾患都只是更深层次病态的表征。所以我不相信药物能够治愈这类疾病。

✨我相信我的癌症与我对自我的认同密切相关,就好像我的身体在通过癌症来告知我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灵魂有多么痛苦——换言之,我的灵魂迷失了自我。假如我早点了解真正的自我有多么伟大,我就根本不会得癌

✨人不能整日沉浸于自己的病痛中,全部的生活都围绕着一个目的转——怎样治好自己的病。实际上,如果我们能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到那些能够激发自我创造力、塑造乐观心态的活动中去,疗愈的效果会好得多。

✨我尽我所能让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我的身体必须要达到某一健康水准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我只专注于创造眼下这一刻的欢乐,就好像我本来就健健康康一样。活在当下意味着永远不要把生命中前一刻的情感负累背负到下一刻。生命中的每一秒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是否该背负着内心的恐惧前行,让自己永远活在疾病的阴影下,完全取决于我们个人的意志选择。

✨我想让你知道你身上的每一部分——你的自我,你的心智,你的身体,你的精神——无一不是伟大的。你是天地造物的完美作品。你的每一部分都完美无瑕。没有什么应该放弃,没有什么需要宽恕,没有什么必须争取。你已然是你想要成就的自己。

无执无防、心灵敞开、敏感清澈的每一刻,细微精巧在发生,每一种遇见有它刚刚好出现的意义:

风吹过来,蒲公英种子刚好成熟想飞出去;

坐久了脚凉,电脑却热到发烫,刚好暖脚;

对身体产生怀疑和厌倦时,刚好读到一本癌症患者起死回生再活一次的书;

然而,更多时候,刚刚好的普遍定义是:有需求时正好被满足;

比如:

寒冬时回家桌上的一碗热粥;

迷茫困顿处亲朋的一句良言;

陌生街道上路人的一点善意;

那些想而成空、求而不得,欲而不满怎办呢?

只好有怨懑、嗔怪、懊丧、愁肠、郁结如影随形,深情作陪。

Shining monment  159  :

楚小友热爱烘焙

做得不同口味饼干

车上尝

意外的好吃

赞不绝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