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国大鲵原生态学繁殖研究
2021-03-25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大鲵原生态繁殖研究

金立成

武汉十地水生态研究室

提要:大鲵原生态繁殖主要是对大鲵人工繁殖,仿生态繁殖,原生态繁殖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生态环境地理地质条件、海拔、植被、水质、水温、溶氧、水深、流量、光照、群落、穴洞、PH、饵料等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水源。可见生态环境条件对大鲵繁殖率影响不大,决定大鲵繁殖率的关健因子是水源中的水中生物链,也就是藻相。

关键词:大鲵、原生态、繁殖

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是一种活化石,距今己有3亿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资源频临灭绝,因此、开展大鲵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是保护、增殖资源的途径。大鲵生态学研究是其繁殖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率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探明生态环境与大鲵繁殖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鲵人工繁殖已成功28年了,但进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突破苗种大批量繁殖的技术瓶颈,有的研究者不惜以牺牲大鲵种子资源繁殖苗种,造成大鲵大量死亡,种质严重退化,这种以牺牲资源换取苗种的生产做法不可取,值得反思。

张红星,罗庆华等、近几年来对大鲵繁殖生态环境进行初步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了弄清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的影响,我们长期深入原产地研究大鲵生态环境,从中发现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影响不大,生态环境只是大鲵繁殖的外因,从哲学观点看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内因又依赖于外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大鲵繁殖的原理也如此。生态环境只是外因,内因则是大鲵生理生殖的性机能与营养。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我们对大鲵繁殖生态环境作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娃娃鱼自上世纪人工繁殖获得初步成功以来,至今已有29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严重地影响了娃娃鱼产业化进程,其资源难以得到保护与增殖。为此,我们深入研究娃娃鱼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理学、繁殖生物学、养殖学及原产地地理地质学等学科内容,从中发现了娃娃鱼人工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些因素,采用原生态集成技术探索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现将思路简报如下,

1.????娃娃鱼繁殖技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阳爱生、肖汉兵、刘鉴毅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曾对娃娃鱼繁殖进行了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但未能突破苗种大量生产的难关。最近几年来,先后有沈宝泉、黄俊海、王国兴、王海文及广州华宝集团,湖南三润集团、浙江永强集团等也进行了娃娃鱼人繁技术试验,其中沈宝泉等在2004年娃娃鱼人繁试验中成功孵化出幼苗12000尾,这是国内25年来娃娃鱼人繁技术的一点突破;此外,广州华宝集团、浙江永强等现在每年也人繁出幼苗8000-30000尾,但他们均有种鱼的数量优势,实质上也没有突破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的技术难关。由此可见,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至今还处在试验阶段,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娃娃鱼人工催产技术现在是成熟的,这是业界所公认的,娃娃鱼人工繁殖率的高低,并不在于谁有多么高明的催产技术,不在于谁有催产技术诀窍,不在于谁有授精与孵化技术的密笈;而在于娃娃鱼是否有足够的性成熟亲体可供繁殖,这才是难题本质所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在娃娃鱼人工繁殖所使用的催产药物是脑垂体、LRH_A、HCG、高效催产合剂,这几种催产药物任选一组其催产率可达96%。人工催产也不在于剂量的多少,而是在于亲体性成熟度。这也是因为现在娃娃鱼催产剂量LRH-A0.2-80ug/公斤+HCG10-1500IU/公斤都能使成熟亲体产卵、排精。由此可见,娃娃鱼人工催产药物剂量的多少不是主要技术障碍,娃娃鱼人工繁殖率低,究竟是些什么问题呢?我们总结为如是几个问题:

1)????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其因是水温与饵料,因为水温与饵料是娃娃鱼性腺发育的决定因素。

2)????雌性产下的大量卵不能授精、俗称死卵,这说明卵还没有达到受精学上的生理与形态上的成熟。如广州华宝集团、珠海金鲵公司、浙江永强公司、杭州金利生物公司、湖南三润集团,湖南桑植大鲵保护区,这些公司雌鲵所产下的卵每年不少于10-100万粒;实际上,每个公司每年繁殖出来的娃娃鱼苗只有8000-30000尾左右,死卵率高达90-95%。死卵的原因一是单位蛋白本身因素造成的,二是未受精造成的。死卵是每个基地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3)????雌性难产现象普遍存在。娃娃鱼顺产较少只占10-20%,其余均为难产;也就是产卵时卡脖。

4)????雄性精液质量差。众所周知,雄性挤出的精子大部分是死精,其次精子活力低。?液质量差的原因是娃娃鱼缺乏生精蛋白。精子死亡是生精机制发育不良及精液果糖,VA、VE以及精胺素等物质低下所致。用中医理论讲精液质量差,则是肾气不足、肾阳亏损、化生不及而致精气衰微,机体肝失条达,气血不畅是导致死精子的根本原因;这与娃娃鱼长期生存于低温暗光的水环境有极大相关性,娃娃鱼生存于阴冷与暗光的水环境是造成肾气不足、肾阳亏损的因素,从而造成娃娃鱼死精子及活力低。有研究者用鱼类精子营养液来提高娃娃鱼精子质量,其作用甚微,殊不知,由于娃娃鱼缺乏生精蛋白,也就是说精子先天不足,你用鱼类精子营养液提高娃娃鱼的精子质量效果不佳是可想而知的。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池中没有适宜娃娃鱼性腺发育所需的生态藻相;也就是没有完全性蛋白,水中缺乏单位蛋白,娃娃鱼先天发育不良,因此,雄性精子质量差活力低。

5)????授精卵发育后期胚胎易大量死亡。授精卵胚胎发育后期是指尾芽期至脱膜出苗这一阶段。其死亡原因是卵胶膜胶原抗体蛋白严重不足导致水霉所致。

6)????稚苗畸形数量大。稚苗畸形比例一般有30%,其原因是亲体缺钙和水中重金属污染所致。

7)????人工难以选择出性成熟亲体。

从以上娃娃鱼繁殖率低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其原因是缺乏单位蛋白,也就是水中缺乏生态藻相,实质上则是水中缺乏生态元素;这是因为生态藻相来自于生物链,生物链又来自于食物链,食物链来自于水中生态元素。娃娃鱼本身需要这些蛋白元素转化为精卵蛋白供精卵细胞发育,同时蛋白元素又会使亲体生殖基因被激活。



大鲵繁殖生态环境

大鲵繁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生境等。它们是地理地

质条件、海拔、水源、植被、水质、PH、水温、溶氧、水深、流量、光照、群落、穴洞、饵料等。

地理地质条件:大鲵原产于石灰岩地区深山峡谷的溪流及阴河中。地质特点是:石灰岩层遍布,河床多石质、砾石、卵石、溶洞、潭池、冒泉水众多,河床比降大,植被茂密,覆盖率60~80%以上,水源丰富,雨量充沛,水流量一般在0.3~0.5立方米/min以上。

水质:溶氧5~6mg/L以上,矿化程度高,硬度大,PH6.4~7.2。钙含量38.3~52.6mg/L,镁的含量13.2~18.6mg/L,水质清新。

水温:汉中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特征,是我国主要大鲵原生地与适生地。温度是大鲵繁殖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佳生长发育温度为19~22℃,8~25℃是适生范围,低于10℃或高于25℃,大鲵摄食显著降低,生长明显减缓。

光照是大鲵繁殖重要生态因子,大鲵有畏光性,喜弱光、其栖息穴洞光照在50~200lx之间,摄食活动区域光照在1500~2500lx之间,池水深一般在0.3~0.6米之间。

仿生态环境

大鲵仿生态繁殖指的是在大鲵原生活与繁殖溪河旁的滩涂或农田,荒地上建造带有穴洞、流水沟渠的鱼池。

汉中市大鲵仿生态繁殖是民间大鲵养殖者自已试验后经汉中市勉县水利局金跃林、陈西全、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登奎总结提高,取得了大鲵仿生态、原生态繁殖试验成功,尔后陕西省动物所张红星、陕西师大梁刚等相继在汉中进行了仿生态繁殖试验,亦取得了较好成果。2006-2007年汉中全市9县老百姓自发建造了仿生态、原生态繁殖场300处,2006年仿、原生态繁殖产苗5万尾,每对种鱼产苗300~1100尾;人工繁殖每对种鱼产苗不足20尾。仿、原生态繁殖产苗量是人工繁殖产苗量的15~55倍。汉中仿生态、原生态繁殖逢逢勃勃发展已形成良好势头。2006年汉中天成大鲵研究中心投资3000万元建设仿、原生态繁殖示范工程,南郑秦岭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开发仿、原生态繁殖基地,促进了汉中大鲵产业化进程。

2.1仿生态繁殖场的选择:仿生态繁殖场地必须选择在原产大鲵溪河旁的滩涂、农田、荒地上。同时要注意溪河水上游不会被污染,水的源头旁没有种植玉米及高梁。仿生态繁殖场不能建在原来没有产过大鲵的溪河旁。仿、原生态繁殖场只有建在原来产大鲵的溪河旁才会使大鲵自然产苗。反之、大鲵不会自然产苗。

2.2仿生态繁殖池的建造:仿生态繁殖池的长度一般为30-50米,宽度为0.8-1.5米,池深0.4-0.6米。池的作用是水流与大鲵摄食活动场所。池的形状有S型、L型、一字型、梯型。实际上S型、L型、一字型池的仿生态繁殖都会自然产苗。这类池它能让大鲵自由选择交配对象,水的流速又可人为控制。梯型池若大鲵公母配组不正确,它们不能自由选择交配,因而仿、原生态繁殖不会自然产苗。

2.3穴洞构造:穴洞是大鲵栖息之地。穴洞呈弧形,洞口向池,使大鲵能自由到池中摄食,池口的长宽高均为20-30厘米,穴洞长0.8-1.2米,宽0.8-1米,高0.3-0.4米,穴洞是前低后高,穴洞内墙用大卵石砌成,穴洞底部用小卵石铺5-10厘米垫层,穴洞上方用水泥制板或当地石板盖上,覆土50-80厘米隔热保暖;在覆土上面种植水草遮荫,穴洞上方安装透气管。

2.4光照:穴洞里面光照在50-200lx,池中在1500-2500lx,池中光照超过3000lx时一定要用遮荫网遮盖。池中光照超过3000lx时它会影响水中生物链衍化,若池中生物链非常态衍化,大鲵无法摄食性腺发育成熟的自然蛋白,因此大鲵难以自然性成熟,也就无法自然产苗。

2.5水流与水深:池水深度为0.4-1.97英尺2

表2仿原生态繁殖与人工繁殖情况比较

仿原生态繁殖 人工繁殖 内容 内容 自然产卵 人工催产率 95.6% 受精卵

孵化率

出苗量 90%

80%

300—1200尾 受精率

孵化率

出苗率 10.5%

36.3%

5—30尾





同一座山两边溪河生态环境的比较,

我们在1993年3月份到河南省卢氏县考察大鲵自然繁殖就发现同一座山两边的溪河的奇特现象,一边溪河产大鲵,另一边溪河不产大鲵。随后到四川省、陕西省、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调研大鲵原产地自然繁殖时同样发现多处同一座山两边的溪河,一边溪河产大鲵,另一边溪河不产大鲵。洋县八里关乡黑峡村柴金台山的西石沟生长娃娃鱼,东石沟不长娃娃鱼。从生态环境条件上看这些同一座上两边溪河的海拔、植被、水质、水温、PH、溶氧、水深、流量、光照、穴洞等这些生态环境条件差别不大,所不同的是水源。由此可见即使其它生态条件相同,大鲵也不会自然产苗。只有用原产大鲵的溪河水作为养殖水源,其它生态条件又相同时大鲵就会自然繁殖产苗。事例说明见表3

表3宁强县郑家山两边溪河生态环境的比较

龙洞沟瓮山沟

不产大鲵产大鲵

海拔750米750米

水温5-23c5-23c

水流0.25-0.5/min0.25-0.5/min

水质优良优良

光照300-3500lx300-3500lx

溶氧5-6mg/L5-6mg/L

穴洞石头自然形成石头自然形成

PH6.4~7.26.4~7.3

植被茂密茂密

水源原来未产大鲵原来产大鲵

由表3可知产大鲵与不产大鲵唯一不同的是水源。其它生态因子完全相同,我们针对这些奇特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鲵仿、原生态能自然繁殖产人苗的水源中有一种神秘物质,这种神秘物质对大鲵繁殖起着决定作用。经对比检验水源,原产大鲵水源中的生态藻相就是这样神秘物质。我们揭开了水源中决定产大鲵神秘物质之迷。其生物量为0.002-0.005/L。

为了检验事实真相,我们还检验汉中市免县、宁强、留坝、西乡、湖南张家界,四川兴文等天然产大鲵溪河,溶洞中的水样,结果显示,原来产大鲵溪河,溶洞中生态藻相均属一个大类,三个小类,缺一不可,对比检测结果显示,不产大鲵溪河中生态藻相缺少二个小类

水样对比检测另文报告

4.3汉中仿原生态繁殖失败原因

4.3.1汉中仿原生态繁殖失败原因

(1)场地没有建在原生态产大鲵溪河边,没有用原大鲵溪河的水源

(2)雌雄配比不正确,如池中只有雄鲵,没有雌鲵

(3)池型不正确,梯型池不利于繁殖,种鲵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没有让雌雄自由配组合,自由选择交配对象。

4.4仿原生态繁殖要防止水源污染

汉中市早年搞仿生态繁殖场,虽然有多年成功的事实,去年因水源污染,发生疾病,导致种鱼死亡。也没有自然产鱼苗。

去年我们曾经向汉中市有关领导呼吁仿、原生态繁殖要统一规则,合理布局,控制容量,同一溪河繁殖场密度不宜过大。任何生物与种群,群落环境容量有一定的互动关系。若超过容量,同一溪河水源就会被污染,水源污染了,溪河中适宜大鲵性腺发育成熟的生态藻相无法生存,因此,大鲵繁殖自然不会产苗。汉中原产地优势也就会丧失,一条河若建仿原生态繁殖场过多,除自身养殖污染外,也会因滥用抗生素,滥用化学药品消毒导致溪河水中元素改变,水中元素改变就会使水中生物链非常态衍化,适宜大鲵繁殖所需的生态藻相无法生存,缺乏这种生态藻相,大鲵繁殖自然不会产苗.

4.5大鲵人工繁殖成功28年了,至今仍没有突破繁殖技术瓶颈,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目前有的大鲵繁殖场产苗上万尾,那是在拼资源的结果。其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不足15%,仿、原生态繁殖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高达80%,特别水温低至5℃,孵化率仍高达80%,不可思议,着其中奥秘就在于卵黄发育有足够自然抗体蛋白,它来自水中生态藻相。

有的研究称,要弄清大鲵性腺发育机理才能突破繁殖技瓶颈。我国在鳗鱼生殖机理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可鳗鱼繁殖技术,至今未有实质进展。有研究称要着重研究生态环境,可以我们比较仿原生态与人工繁殖生态环境,得出原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差别不大。因为人工条件下可人为创建出生态环境,仿原生态繁殖与人工繁殖唯一不同是水源。而水源中唯一不同的又是生态藻相,可见适宜大鲵发育所需生态藻相才是关键因素,也就是说要想突破人工繁殖大鲵技术瓶颈,必须在养殖池中人工衍化出大鲵发育所需的生态藻相,而不是去寻找催产技术窍决,不是去研发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关键技术,也不是去弄清大鲵生殖生理机理,只要让大鲵在池中能够摄取适宜性腺发育的生态藻相即可。

由此可见水中适宜大鲵生态藻相,才是大鲵繁殖的决定因子,生态环境只是辅助因子,这是因为水中生态藻相有充足的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所需的蛋白与脂肪酸。所以,大鲵大批量繁殖着重是让池中自然衍化出适宜大鲵性腺发育所需生态藻相,而生态藻相来自于池中元素。因此,生态元素,生态藻相与大鲵互动才是大鲵大批量繁殖的关键所在,也是不二法门。而不是借助药品或激素,或投入超高蛋白的饵料,如此的原生态藻相养殖技术才能使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雌鱼经自然取得成长所需的自然抗体蛋白,否则大鲵精管、卵管会增加脂肪,大鲵雌鱼产卵量减少,胚胎孵化率降低。



4.6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初步结论,大鲵繁殖生态环境只是外因,内因则是营养,也就是适宜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所属的生态藻相,生态藻相是完全性蛋白,即是营养,在外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因的营养元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符合鱼类繁殖生理生殖学的规律。

鱼类繁殖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鱼类营养决定着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好坏,也就是说鱼类营养决定了鱼类繁殖率。

大鲵人工繁殖并不需要高科技,也不需要生物技术,因为任何一种经生物科技所繁殖下一代,都需要在经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生存竞争,都会改变遗传的DNA。在短期经人工改变的DNA排列后能存活的大鲵,产卵与存活率都会显著下降。



大鲵性腺发育成熟需要大量营养物质,卵黄蛋白在化学上不是单一蛋白,其主要成分是卵黄脂磷蛋白(脂蛋白)它是构成大鲵卵黄的主体,以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可见,大鲵亲体在性腺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外界摄入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储备充足蛋白和脂肪。它是大鲵转化为卵黄脂磷蛋白的前身物,也是精源蛋白所需能量。原产大鲵的溪河中生态藻相富含大鲵性腺发育所需蛋白。由此推论,生态藻相才是真正决定大鲵繁殖率高低的关键因素。

野生大鲵是可以转为人工繁殖,并且人工繁殖都不需要有太高的技术,更不需要借助生物科技。大鲵不需要借助生物科技进行人工繁殖,只需重点采用天然产地水培育亲体,控制好水质与养殖的互动关系即可。这是因为:????4.6.1、水质元素不同,完全性蛋白所转白无法充足供给与适应大鲵所需的蛋白抗体,大鲵无法靠自身转化蛋白抗体,在短期内就会腻食。大鲵腻食的原因来自生物链,生物链转变来自食物链,食物链变更来自水中元素被中和或转换或转换或消失。因此染病后的大鲵,如果下药物或换非产地的自然水,无论你使用的是中药还是西药,均会使水中元素减少或消失,减少或消失的元素也会转为另类元素,就会影响到水域生物链的稳定性。因此,大鲵养殖用原产地的自然水,其目的是供给适应的基本元素。????4.6.2、没有稳定性的生物链,大鲵所需的完全性蛋白仰赖食物,大鲵所食的生饵(动物性饵料)ph值会低于腐蚀性的生料,产卵量会高于食用较高ph值的饵料,然而低pH值的生饵很容易使水质产生非常态养源,进而滋生非常态性的生物链,尤其是在亲体和幼苗下池后,就要重点关注水中pH值是否微高。起初是微量、稍后则要较旺的藻相。水质要转为微高的pH值不是下化学物品,而是下养源。只有经水中氨转换的常态藻相才可稳定养殖水的pH值,微高pH值的水质才会有产卵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才能增加鱼卵的产量和较高的孵化率。????4.6.3、大鲵人工繁殖亲体培育过程中最易产生的问题是水中元素的缺乏或断层。这样,亲体养殖池中的水原本应含有的自然抗体蛋白就会因元素不足而不足,如此一来卵囊在胚胎发育所需抗体蛋白转为模糊,导致非常态性单位蛋白转入卵层脂肪。过剩的非常态性脂肪会造成储卵空间的不足,产卵数量就会锐减。脂卵的生理和形态成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过剩的非常态性脂肪,也会造成雄性大鲵生精不足,从而导致大鲵精夜质量差,受精率锐减。卵质所含的全是非常态抗体蛋白缺乏产地元素所衍生的抗体蛋白,精质也是同理,所以大鲵卵的孵化率低。对此难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定时添加适量的原产地自然水及藻相与池中pH值的维护。????生物链来自阳光、空气和水分,可推论的是,哪种常态温度长出哪种生物是固定的,因此,对于大鲵养殖,水里所含其原始生长的元素与温度的调控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大鲵养殖过程中水中元素不被断层及温度的调控、池中微量藻相的提高、pH值的维护,是雌性大鲵大量产卵、雄性大鲵精液质量的提高、受精卵能有较高的孵化率的关键。绝不能借助药品、激素或投入高蛋白的饵料,否则会弄巧成拙,增加孵化幼苗的难度。?水中的元素与阳光接触后,便产生食物链。水中生物为图生存与繁殖。即在食物链里自行产生生存竞择与蜕变的演化,水中细胞体蜕变所产生的粪便或死亡,经水中5大基本元素氯、氮、磷、钠、钾的氨转化后的水质,为生物蜕变后的生物体食物链,也是该水域生物链形成的基本养源。这种养源滋生出适合该生物链演化的生物体,所以该养源就是该水域生物链形成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主导生物进化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元素供给的食物链养源。生存于静态水的大鲵体形比较偏圆,石灰岩层所溢出的元素含有较高的钙和稀有元素,病毒不易繁殖,因此,采用该水质养殖,成功率是很高的。因为该水质的稀有元素不易产生共同养源,所以水中元素与大鲵繁殖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水中元素的断层必定影响大鲵性成熟率。????水中生物最为需要的是藻相,藻相的浓淡,则需要动植物蛋白经水中氨分解产生的单位蛋白,再供给水中生物原种体生物吸取,并衍生繁殖下一代,氨只负责促使其腐败,水中藻相颜色由四种基本元素(氨、氮、磷、钾)多少而定,而且它们都需要水中氨与动植物蛋白所衍生出的单位养源。所以大鲵养殖重要的是将养源转换为非共同养源。

4.7野生娃娃鱼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却从来没有病虫害,自然繁殖每对种鱼产苗量均为600-800尾,自然繁殖即是自然产卵、自然授精、自然孵化,无论产卵、授精、孵化率高达95%。水温低于10度时孵化期间也未发生水霉病。这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抗病基因与发育基因活性较高,如果把这些基因成功转移到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娃娃鱼机体里去,娃娃鱼不仅繁殖率高,而且没有病虫害。

娃娃鱼抗病基因与生殖基因来自于水中有适宜娃娃鱼独特的生物链,来自于水中适宜娃娃鱼生长与发育所需的淡微藻。

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娃娃鱼为何易发生病虫害呢,这是因为迁徒后水中缺乏适宜生物链与淡微藻,水中适宜生物链断掉后,又必需衍化新的生物链,娃娃鱼为了生存又要适应这种生物链,这样娃娃鱼就缺乏抗病基因,原有生殖基因也被弱化了,所以娃娃鱼易发生病害,

繁殖率显著降低。

仿生态繁殖试验:高文学、周志军、麻永正按照我的辅导,在原产大鲵溪河旁建场,建场前均检测水中元素与水中淡微藻,高文学购买人工养条件下的鱼种当年建场,当年放养,当年产苗,稚幼苗人工培育存活率为98%,稚幼苗无病虫害,人工繁殖稚幼苗存活率一般在20-60%之间,稚幼苗易发生胀气病及其它病虫害。

2008年该场自然繁殖两对种鱼,产苗1500尾。平均每对种鱼产苗750尾。

周志军是2007年建场,2008年该场有两对种鱼产苗,产苗450尾,平均产苗225尾。

由此可见即使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种鱼放养于原产地生物链中,放养在原产地适宜淡微藻中,经过适宜生物链中藻相营养的供给,其人工养殖条件的种鱼又可恢复野生娃娃鱼的产苗量,这都是娃娃鱼因为有了天然的抗病基因与天然的生殖基因。这说明水中有适宜的生物链与适宜淡微藻是繁殖与无病害的关键因子。

仿生态育苗试验:仿生态育苗是用原产地水源培育稚幼苗,试验300尾,一年后存活298尾,对比试验10尾用的是非原产地水源培育苗,一年后存活1尾。这也证明原产地水源中生物链可保证娃娃鱼抗病基因有很强的活性,由此可见娃娃鱼要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不发生病虫害,水中必须有适宜的生物链与藻相,要想繁殖量恢复到野生娃娃鱼繁殖量,水中也必须有适宜的生物链与藻相。



作者地址:武汉阳逻老虎山2栋401室

邮编:430415手机:15926328135

作者简介:长期从事娃娃鱼驯繁研究,出版三本专著,发表论文70多篇,专利三个。

2008.10.20









11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