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咏去世:措手不及的离别

 正经婶儿 2021-03-25

01

刚看到李咏去世的新闻,愣了一下,怅然若失。

消息是他亲爱的太太发布的,应该是确定无疑了吧。

想到去年就有传言说,李咏全家移民美国。

李咏的太太,央视导演哈文出来辟谣,说没有那回事。

群众不相信,说有钱人就是善于说一套做一套,掩人耳目。

现在看来,应该是一直在美国治疗癌症罢了。

02

李咏,1968年出生。

1998年开始主持益智游戏节目《幸运52》。

2002年,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03年,主持央视二套的平民选秀节目《非常6+1》,2009年,出版自传《咏远有李》。

对于80后来说,李咏是应该是80后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当年主持幸运52,他留着一头标志性的波浪大长发,那时候看电视的爷爷奶奶还会对着电视指指点点,这谁啊,留长头发还能当央视主持人?

对于90后来说,李咏是非常6+1的搞笑大叔,经常被人以他脸太长来调侃,是实力和幽默兼具的主持人。

对于00后来说,他们是看着李咏主持的春晚长大的,一直主持了很多届。

后来李咏的太太哈文开始当春晚的总导演,他慢慢淡出了舞台,今天惊闻他去世的消息,今年他刚刚50岁。

03

年近30岁的我,越来越发现余生并不长。

前段时间博士毕业,忙着装修房子和适应新单位、新城市的生活。

结果我妈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的胃里面查出了不好的肿瘤,很可能是癌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我一边安慰她没事没事,家里没有「癌症基因」。一边抹眼泪,觉得脊背发凉。

我去问我爸,因为他是医生,「癌前病变」的诊断是他们医院的医生做出的。

我爸也很紧张,让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如果有需要的话就全力协助之类的话,他平时是家里最淡定的那个人,胃疼感冒什么的他从来都摆摆手说是小病,别紧张。

我妈就跟我说:如果我走了,你要照顾好你爸爸。

让我好一顿心神不宁。

后来证明是没事了。

活着真好啊!我妈长舒一口气。

虽然生活一地鸡毛,但是我身边有一两个博士同学,已经被查出癌症了。

其中有一个是血癌,去年同学群里还张罗着给她捐款,后来钱筹了一些给她打过去,人已经不在了。

那时候刚好是博士毕业前夕,我一直很记得那种和死神赛跑,想要把她从死神哪边拉回来的努力,不过,终究还是散失了。

04

人是健忘的,很多人经历过事情才知道珍惜和珍贵。

我在台湾有一对老师,男老师是瑞士银行大中华区的高管,女老师是台湾大学的教授,非常恩爱。

女老师称呼她的老公为"大侠",因为觉得他又能挣钱,还能管理,还能顾家,无所不能,50岁的时候男老师突然检查出得了癌症。

女老师说,她当时就许了一个愿望,如果她的大侠能逃过此劫,就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帮助年轻人成长,不再赚钱了。

后来大侠的癌症病情稳定住了,已经有十年时间没有检查出癌细胞了。

现在两位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专注教育。

这大概是佛教讲的觉悟,人生后半场的人很容易明白,只有小心翼翼的活,才能抵抗生活和死亡的无常。

05

十二年前,她在舞台上穿着一袭婚纱,唱了一首夕阳之歌

 

有人称她是香港的女儿,她就是梅艳芳。

一心挂念爱情的她,却从来没有真正为了自已穿上婚纱,这是她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她告诉所有人,「人生就是如此吧,有时侯你预料的、你以为你会拥有的,偏偏就是没得到。夕阳很美丽,但是眨眨眼就会过去了,所以一定要把握每分每秒。

 

这件婚纱,这个背影,一直在提醒我,世事无常,且行且珍惜。

看过一个老人的演讲,他叫饶平如,在妻子美棠去世后,他用300多幅手绘的图片,描绘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

他和妻子一见钟情,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文革,虽然陪伴着度过了漫长岁月,但是真正安定下来,过上安静的生活的时候,已经70岁了。

美棠在困顿生活中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肾病,需要做透析,浑身插满管子。

后来美棠又开始神志不清,完全不认得他了。

老人家很久以后接受采访,他说他最难过的,不是美棠的离开,而是美棠在世的时候,因为时局动荡她吃了太多的苦,见个人从来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真正日子好起来了,又老了,又被死神带走了。

想起好几年看过一部是枝裕和监制的纪录片《多桑的待办事项》,是导演砂田麻美拍摄她的父亲。

从他退休后得知自己是胃癌末期,便计划十项人生一定要完成的事情的“待办事项”,像是跟孙女一起玩、与九十多岁的妈妈旅行,第一次对老婆说“我爱妳”,直到他离开人世,举行葬礼,电影也结束。

他在纪录片的最后,也是生命的最后对老伴儿说:我爱你,好好活下去

这也是他最后的遗愿清单。

06

李咏曾经做过一个主题演讲,叫做,如果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他说:

谢谢李咏带给我们的精彩和回忆。

愿天堂没有伤痛。

愿还能继续他的:

“我是主持人李咏,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