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眩晕(1)
2021-03-25 | 阅:  转:  |  分享 
  
眩晕汇报:廖成威PPT:曾嘉志资料搜寻:覃之柳,林思吟1、西医的“眩晕”目录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后循环缺血4、眩晕的针灸辩证论治壹西
医的“眩晕”眩晕(vertigo)是一种空间定向感觉的错觉。分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发病机制与身体位向有关的神经结构有视觉
、触觉、深感觉和前庭(包括前庭中枢和前庭神经核)。视觉通路发现和传导外周事物与躯体的相互距离和位置关系;触觉和深感觉觉察和传导躯体
关节和体轴姿势;前庭系统感知和传导躯体位向和运动方向。正常时三者协调使人们感知平衡和位置。前庭系统是主要的结构。眩晕的产生,前庭系
统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通常突然发生环境或自身晃动或旋转,地面下沉感等,患者常需抓住物件,以防止不稳而跌倒。每次发作长短不等,
数十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有时急性发作时有恶心、呕吐和(或)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病因:治疗:病因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贰良性阵
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
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典型的BPPV发作是由患
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其他症状可
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
alpositionalvertigo)发病机制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一、管结石症(cana
lithiasis)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
移,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从而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症状。当耳石颗粒移动至半规管管腔中新的重力最低点时,内淋巴流动停止,嵴
帽回复至原位,症状及体征消失。二、嵴帽结石症(eupulolithiasis)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黏附于壶腹嵴嵴帽,导致嵴
帽相对于内淋巴的密度改变,使其对重力敏感,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
tionalvertigo)诊断标准: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2.
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
ionalvertigo)治疗:耳石复位为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体位改变将耳石碎片从半规管引导出来,回归原位。大多数患者经手法
复位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或完全治愈,但不同患者间手法复位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
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叁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的概念: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
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颖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
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1)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
段和颅内段。(2)主要发病机制: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
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
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2)主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
、声嘶、霍纳综合征等。(3)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为缺血性卒中。(4)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眩晕(
耳源性眩晕、低血压、偏头痛性眩晕或精神性眩晕等)。后循环缺血肆眩晕的针灸辩证论治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
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病因病机:眩晕
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常见于
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耳源性眩晕,颈椎病等疾病中。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
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痫证厥证中风是一种发作性
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诞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眩晕发
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与翻证相似,但无口吐诞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症状。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状;中年以上患着,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
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辨证分型及治法肝阳
上亢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
法。另外,还须治疗原发病,如跌扑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痰浊内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基本治疗实证治法:平肝潜阳,
化痰定眩。以督脉、足少阳经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方义:百会位于巅顶,可清利脑窍而定眩;风池位于头部,局部
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与太冲配伍,属同名经配穴,加
强平肝之力。基本治疗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补肾养精。以督脉、足少阳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方义:风池
为近部取穴,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
血。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胀,口苦口干,每因劳累、恼怒而诱发并加重,伴面红目赤,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数。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泻火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配穴:行间、侠溪、太溪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取侠溪、行间清泄肝胆上亢
之阳,太溪以滋水涵木。痰浊内蕴症状: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或滑润,脉濡缓或滑。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配穴:中脘、丰隆、阴陵泉方义: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利湿降浊。气
血亏虚症状:眩晕,劳累加重,伴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纳呆腹胀,舌淡体胖苔白,脉细弱。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主穴
: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海、脾俞、胃俞方义: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海为生气之海,以益气扶正;肾精
不足症状:眩晕,日久不愈,伴神疲健忘,腰酸膝软,耳鸣目涩,潮热盗汗,舌体瘦小,舌红少苔,脉细或数。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主穴:百
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志室、悬钟、三阴交方义:悬钟为髓会,补益精髓;肾俞、志室以补肾益精,培元固本;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
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针灸治疗耳石症的研究进展1、化痰醒脑针刺法。穴取:百会、上星、头维、风池、太阳、丰隆、足三里、合谷
、太冲,共奏健脾化痰、醒脑止眩之功。2、益清定眩针刺法。穴取:百会、风池、天柱、申脉、太溪、曲泉,取益精填髓、清通上窍、潜阳熄风、
化瘀定眩之意。伴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者加双侧足三里、少府;伴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者,加双侧丰隆、足三里。针灸治疗耳石症的研究进展3、“
晕痛针”针刺法。基础穴:四神针、双侧太阳及印堂根据中医辨证原则选择配穴,可达益气补血、开窍提神、止晕之功。4、晕听区针刺法。晕听区
相当于大脑皮层颞上回中部在头皮的投影区,对应听觉中枢的位置,通过刺激晕听区,可以改善大脑皮层及内耳血液循环,增加供血供氧,有效改善
眩晕等症状。主穴:晕听区、百会,配穴取头维、完骨,配合对证选穴。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通督调神针刺组(主穴:百会、大椎
、风池、供血、风府、上星、膈俞及督脉循行线上颈段压痛点)2、项针治疗:取穴为风府、双侧风池、翳明、供血(风池穴直下1.5寸)3
、化瘀通络灸法(百会实按灸,大椎、涌泉悬灸)4、电针:①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穴至天柱穴区域(锥体交叉区)②项部六穴:双侧风池、供血和翳明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机理1改善血液流变学,通过针刺风池等穴发现针刺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2调节血管舒缩,针刺可以调节动脉平滑肌的舒缩功能,增加脑血流量。3神经体液调节;针刺颈部夹脊穴,可以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酞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改善后循环缺血的症状。4双向良性调节作用;5对血管新生的促进及抑制的调节謝謝
献花(0)
+1
(本文系GoldenTrust...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