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泰顺的时候,正是江南的冬天。

南方的冬天,总能让人寻找到一些尚存的余温,让人感觉冬天的不太孤冷,而这个不冷的理由,便是廊桥,那个蕴藏着无数故事和遐想的廊桥之梦。

在人们的记忆中,关于廊桥故事的情愫版本,大都因为一部名为“廊桥遗梦”的电影而引起,浪漫而温柔的廊桥,成了爱情或者情感的代名词。

而我寻访廊桥的理由,不只是为了爱情,只为大山深处的那份能够栖梦的美丽之魂。

所谓的廊桥,就是一座有屋檐的桥,这样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山区都有,而在泰顺,却因为保存下来的木质廊桥太多、形态太美,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廊桥之乡。

初看上去,泰顺的廊桥,和我在广西看到的侗族风雨桥有点相似。弯弯的桥梁上,搭建着巨大的屋檐,就像一只蜈蚣,蜷伏在青山绿水之中。

只不过和风雨桥民族味较浓的蓝白纹饰相比,泰顺廊桥,更多一点原汁原味的感想,就像是一个素面朝天的村姑,在溪涧以一种淡雅的风姿,构成了一幅可以入景的天然画面。

廊桥在建筑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印象最深的廊桥之味,便是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了,这种形式的桥梁结构和赵州桥、万安桥、广济桥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清明上河图”中的那种虹桥,被认为已经是失传了,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浙南泰顺木桥的发现,才被建筑专家认为这就是虹桥版的自然传承和恩赐,而使泰顺的廊桥从此名传天下。

然而,当我走在泗溪、三魁等古镇寻访著名的溪东桥、北涧桥、薛宅桥时,那些苍桑古老、声名显赫的木桥虽然还在,却已是梦想不再了,原先关于能够给予廊桥的美丽、清静、雅秀的溢美之词,却因为廊桥周边环境太差,而变得有点心凉,几近断流的溪水混浊不堪,臭水沟一样的水流,让美貌的廊桥变得忧伤而伤痕累累,让人在美丽的廊桥面前感到痛心疾首。

我实在不忍心用丑恶的词语,来描述廊桥的周边环境,原先对廊桥的痴梦想象,在此时变成了感叹和对美好过去的相守,那些曾经因为古桥、古村、古树而引发的诗情画意,一下变得风雨飘摇、意识模糊起来。

好在还有三条桥和蕴文桥这样还藏在深山之中的明珠,让我在气喘吁吁的山路行走之后,变成了有所价值、有所梦想的故事情节,好让廊桥的美妙梦想,在心中栖存着一些足以入梦的经典画面。

蕴文桥的清秀雅致,恰如一位痴情漂亮的少女,静守在清水如流的山溪边,古韵苍苍的香樟,如同一位时光岁月的守护者,让桥与树、桥与水连结成一种风景,供人徘徊思索。

尤其让我为之感动的是三条桥,这座位于洲岭深山始建于宋代的古桥,因由三条巨木支撑而闻名,它不仅因为凌空飞悬于青翠群山间的秀姿而著称;还因为它的气势恢宏、姿态秀美、叠梁飞拱、清素美丽的倩影,而让众人为之着迷;更因为桥上那首名不经传的词赋而让人之为动容:“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

那一刻站在廊桥寻梦的我,分明看到一位愁怨的少妇,在面对青山绿溪、面对春水画舫一样的景致时,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忧之曲……

于是,我算是理解和寻找到了廊桥旧梦的依稀影子,这词、这梦、这桥,组成的不正是我们关于廊桥千百年来的人文情节。

在那一瞬间,静坐在桥边醉思的我恍然想起,或许,这样的廊桥,因为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梦里相思,从此就伫立在我寻梦的路上。

有千万种理由,都难以形容廊桥风情,所能刻划的人文故事,就像一个极其精致的人文版本,很少有人能够做的象廊桥一样的集中和完美,如同建筑围城中的梁思成和文字故事里的徐志摩一样,二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很美丽、都很优秀,但二个领域的优秀、美丽却难于融和在一起。

这时候,就突然想起林徽因来,或许她就是一个象廊桥一样,能够将建筑美学和人文美妙融为一体的美丽女人,让我记忆的风絮,在此刻静寂的山谷中,传递着关于廊桥的梦想。

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美丽的廊桥、美丽的梦想,因为还有深山之中的廊桥,能够让人在梦呓中,延续着那份诗样的清美,只不过我也在想,或许就是因为三条桥、蕴文桥的深藏闺中,才使我不会有对前边几座太过著名、太多朝拜的古桥失望和沮丧。

但愿多年之后,我还能静静地走在千年古道上,去重访心中曾经孤寂的美丽,而不是淹没在人流和脏乱中的混沌和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