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大破四十万秦军一战封神,深度剖析巨鹿之战

 清爽可爱 2021-03-25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巨鹿之战的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秦朝末年,官吏腐败,皇帝暴戾无道,各地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多起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在早期的陈胜吴广等起义失败之后,项羽刘邦等人又借着曾经的六国之名起兵反秦,号称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各路诸侯也是纷纷响应,起义势力瞬间在中国大地成席卷之势,岌岌可危的秦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也靠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向起义军打出最后一拳,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派上将军章邯以及王离各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反叛。

同年,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在当时的楚地大破当地的反秦义军并且斩杀首领项梁,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随即章邯率领二十万大军东渡黄河,与王离的二十万军队会合,向当时的赵国发起进攻,赵王手下兵力有限,无法抵挡秦军的攻击节节败退直至退守到了当时的巨鹿城内,开始向其他诸侯王求援,但是碍于秦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多诸侯国都无视起义当初确立的盟约拒绝出兵救援,当时赵国大将陈馀更是手握几万兵马迟迟不肯发兵巨鹿为赵王解围,在这种险境之中,无可厚非为了生存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自保,而此时能够站出来的,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而项羽无疑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项羽少年时即可力举千斤鼎,成年之后也如自己所愿成为了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而他自己也是有野心的,不甘心屈服于楚怀王帐下,他想要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朝代,而他也的确具备成为一代帝王的胆识与气量,为解巨鹿之围,项羽多次向楚怀王上书请战,但是上将军宋义却一直拒绝发兵,至于项羽为什么出兵,相比于为自己的叔父项梁复仇,项羽想借此在军中立威这个理由似乎更加说得通,面对迟迟不肯进军的宋义,为拿到兵权,项羽直接将宋义杀之祭旗,要知道当时这支军队的上将军是宋义,而项羽只是他的次将,以下犯上,足以看出项羽的野心以及胆识,宋义被杀的消息被传遍三军之后,营中士兵莫不为此惊恐,不敢不对其归心,楚王的任命也随之而来,项羽挂帅后立即提大军从此前逗留的安阳急速前进,前往巨鹿解围,一场大战也随之即将爆发。

在两支军队的兵力对比上,秦军一方是由王离、章邯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大军也是秦朝最后的家本,王离和章邯握着的是秦朝的命脉;而楚军一方,是由项羽范增率领的数万精兵,具体人数在史籍中以无从考究,但无论如何双方的兵力差距是十分巨大的,虽然项羽只是众多援军中的一路,但是其余各路诸侯即使起兵,也大多和宋义一般处于观望的态势,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也只有项羽这一路,巨鹿之战对于秦朝来说无疑意义非凡,如果胜,则天下大乱一日能平,如果败,则代表着秦朝气数已尽,从战争性质上来讲,这无疑也是一场代表着现存封建集团以及新兴起义军之间的一场战略大决战。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巨鹿之战之所以能够闻名千古,不仅是因为这场战争自带的决战性质,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这也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后世多有人会以此战自勉,表示对当年楚霸王以一当十勇气的敬仰,有诗如此写道:'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其中的破釜沉舟正是出自于这场战争,也是项羽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率军东进的项羽在渡过黄河之后,命令手下的军队将渡船全部烧毁,身上除了携带三天的军粮之外,所有的粮食辎重以及煮饭用的锅全部都被销毁,以表示全军不胜即死的决心,三军士气也因此高涨了起来,只携带三天干粮的部队,轻兵东进,行军速度飞快,很快就迎来与秦军的首次碰面,在这里不得不夸赞项羽的领兵才能,项羽持兵并不是直接向巨鹿开进,想借此正面击退秦军,而是抓住了四十万大军的命脉—粮道,项羽全军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章邯把守的粮道,章邯没有足够的时间集结军队组织防守,再加上没有退路的楚军士兵个个以一当十,供应王离大军的粮道就被项羽轻易切断,随即形成了楚军对王离部的包围态势。

章邯面对这种情况自然率领大军前来为王离解围,但是前后九次进攻相继都被楚军化解,王离更是在这几次战斗中战死,失去主帅的二十万大军瞬间化作一盘散沙,成为了楚军的囊中之食,自此围困巨鹿城的一半秦军主力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战争随即进入第二各阶段—项羽与章邯的对抗。

在这个阶段起决定性因素的不再是'破釜沉舟',而是最后章邯兵败完全是秦朝内政混乱的结果,当时的秦朝朝政虽然名义上是秦二世在位,但实际则是宦官当权,其中内侍赵高的权利最为强盛,'指鹿为马'正是发生在赵高掌权的时代,屡屡兵败的章邯开始逐渐受到秦二世的猜疑,毕竟以四十万兵马对抗项羽几万人马,胜利在什么时候看来都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为了稳住帝心,章邯赶紧派手下的长史司马欣回到朝廷中去述职,交代战事实际的进展情况。

但是司马欣在咸阳城内居然逗留了两三日都没有机会觐见秦二世,原因就是赵高的阻拦,赵高为了让章邯犯错以取得自己在朝中绝对的统治地位,不惜将司马欣阻绝在皇城之外,而这一阻则彻底将秦朝的气数阻断了,司马欣回到巨鹿后,向章邯汇报了所有实情,并且为章邯分析了形势—此战如果败,将会死在项羽的刀下,如果胜,赵高也不会让章邯顺利摘到胜利果实,接踵而来的是更加严峻的政治战争,如此看来,这场仗就完全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必要了,此时赵国大将陈馀也给章邯来说成说利弊,劝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权衡利弊之后,最终私下派人到项羽军营立定合约,但是项羽这次并没有答案,反而率领大军继续东进渡过三户津再次发起进攻,已经无心再战的章邯自然败下阵来,这时项羽才答应了章邯的请降,自此,巨鹿之战全部结束,项羽凭借自己的胆识与用兵方策拿到了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

巨鹿之战的结果分析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且不评价项羽新安杀降的行为,就巨鹿之战本身来看,项羽通过这场战争无疑得到了应有的威名与荣誉,当时在楚赵之地已经开始流传'楚霸王项羽'的名号了,而各路诸侯对项羽更是闻风丧胆,纷纷归附,凭借这场战争中积累下来的名望,在后期的楚汉争霸之中项羽在争霸前期取得了绝对的主动权。

而决定这场战争的成败的无外乎一个因素—'气',古人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这句话讨论的就是军队的数量以及军队的士气之间的问题,古人认为军队的数量并不在于多,而在于这支军队有没有必胜的决心,这是在冷兵器时代得出的一条比较原始的战争原则,而项羽则是一个将这条原则运用到了极致的人,战争开始他就采取了破釜沉舟的举动,为的就是彻底激发出军队的士气,被切断退路的大军唯有胜利这一条路可以走,为了生存,他们必须选择消灭对手,这也是丛林法则在战场上最为直接的体现,而反观秦朝军队,他们的'气'本来来自于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战后可以得到封地和爵位,但是赵高这个太监的存在切断这支军队的'气脉',赢了功劳是赵高的,输了锅是章邯的,要让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拿出必死的决心基本是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项羽的用兵方略也是主要因素,虽然断了军队后路,但是项羽手中的几万精兵绝对不是一群莽夫,项羽在对王离的第一阶段作战中,敏锐地抓住了大军的生命线—粮路,如果将这四十万大军比作一个未出生的婴儿,那这条粮路就是这个婴儿的脐带,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四十万大军的战斗力可以还比不上四万人。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