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其实没法修改||:《修改过程》读后感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徐建华

《修改过程》是韩少功老师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讲的是现身为大学副教授、曾经是1977级某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肖鹏,在网上把他们读书期间的往事写进小说,引起了他当年同学的强烈反响,有指责甚至要打官司的、有补充的、有见到后顿觉身价倍增的......根据同学们不同的反应,他不得不反复修改小说中的故事。于是,形成了这部不同时代交替呈现、不同人物轮流登场、不同命运相互替代的,一部亦真亦幻的小说——《修改过程》。

书中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当年,是善于交际并有领袖才能的陆一尘、有经济头脑并敢于试水的马湘南、外表马列私心甚重的楼开富、不拘细节富有才华的肖鹏、低微诗情命运坎坷的史纤、头脑简单容易冲动的毛小武,还有重情重义的林欣、痴心不改的赵小娟,等等。后来,他们的命运被个性、被偶然事件、被配偶、被孩子、被时代一点点修改,成为后来的他们。读他们的故事,觉得这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故事都超出我的想象。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就在海报上知道这本书写的是1977级大学生绝版的青春,便对1977级大学生有自己的想像:他们好容易有上大学的机会,难道不应该如饥似渴地拚命学习?他们有社会历练,难道不应该更加珍惜校园生活的简单?他们是幸运的一批,难道不应该更加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担当?还有,在爱情逐渐解禁的时代,难道不应该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恋情?这些,我怎么快读完了整本书还没有看到?

我看到的是陆一尘的玩世不恭、马湘南的招摇撞骗、楼开富的道貌岸然、肖鹏的患得患失、史纤的神经兮兮......我一边读一边问自己:是这样的吗?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除了林欣十年后的单人赴会,就没有一个真心的人吗?

读到第十八章《重新开篇》的时候,林欣去墓地凭吊马湘南后去赴同学的约会,我才隐隐感到自己被作者蒙了,其实,他们的真心早已经藏在那些满不在乎的表象之下,就如作者所言:“我们千言万语,总是词不达意,故我们在。”

读到第二十章《飘魂》的时候,我证实了自己的感觉。作者没有损他的同学,他是爱他们的。他用精神半失常的史纤遇上当学者的史纤,遇上打的绝尘而去的史供销,是在为自己的同学挽惜,人生很多理想的可能都只是擦肩而过,再也没法期待,被个人价值与社会大势乘积为很小。

我突然理解小说封底上那些字的意思:“他们做不了太多,也许只是匆匆而过的流星。但他们的理想曾经共振在一个时代的新起点——这已经使他们拥有青春增值的一份幸运。”

我也理解学者史纤对痴呆史纤说的那句话:“世上有些事人皆可为,有些事则不。能为人之不能为,成人之不能成,识人之不能识,乐人之不能乐,岂非人生大幸?”这本小说,其实正是“为人之不能为,成人之不能成,识人之不能识”的作品啊!

我把《附录一 1977:青春之约》读了两遍,就像书中写的那个小莲一样,我也相信有那么一个光盘,有那么一个动人的视频文件。于是进一步反思了一下自己:因为习惯于被“理想的修辞”感染,而避免被“现实的语法”击中,所以没有在书中找一个相对完人而感到惶恐。而那些并不完美、还毛病不少的人才是现实中人,那些并不理想的生活也许才真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如作者所言:他们也许付出过代价,但代价也许就是成果,是人们不可绕过的遗产,是他们区别于各种观望与沉睡者的地方。而像我原先那样想,也许就是《青春之约》中配音所言:“如果清高者对各种世俗利欲都蒙上眼睛,捂住耳朵,那么这种清高会不会过于脆弱?又能挺住多久?”

就象这本书中,肖鹏和惠子谈这本书、和陆一尘及其他同学争论这本书、和编辑讨论这本书时,反复强调,他写着写着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那些人和事情已由不得他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何尝给人修改的机会?

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勇敢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人生其实没法修改,那就正视此生、热爱此生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