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尔同消万古愁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徐建华

     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些让人欢乐的、让人幸福的、让人痛苦的、让人伤心的,很多的事情,都过去了。很多事情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无论烟消云散还是刻骨铭心。唯有那些读过的书、及读书所得所感的点点滴滴,不妨再一次咀嚼与回味。

《七剑诗选》

     这是一群有学识、有才华、有阅历、有情怀、还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诗人的诗作合集,获赠爱不释手、喜不自禁。诗集给我平常生活带来诗意,读罢禁不住诌了几句:

读罢掩卷,

一时间柔情似水

一时间热情似火

曾经以为,写诗一定要

讲究押韵,可这里很多诗

没有韵脚,却很有韵味。

真诚实在地像是写你,写我

不故弄悬殊、无病呻吟

也没有刻意的雕琢

自然如同吹过的微风

清新仿佛风中百合

暗香阵阵隐隐约约

原来诗是事事处处

原来诗是时时刻刻

原来生活即诗,诗即生活

《三国演义》

    第一次通读完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影视文学所喜爱的,没通读之前,很多人物都有所了解、很多故事都能说出一、二。以为就那样全面了解一下而已。没想到被诸葛亮的遗表感动得眼眶发热,泪洒书页。从建兴三年到建兴六年,三年之间,读《出师表》、《后出师表》,觉得诸葛亮从一个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孤注一掷的现实主义者。世易时移,不胜感慨!真乃是世事纷纷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读完书,对很多人物的看法去脸谱化,如刘备固然有他的精明,他总是以退为进,但成就他的主要是诚。他不顾辛苦奋斗赢来的一爿江山,执意要为死去的结义兄弟报仇,诚使然也。如关羽,他的忠义固然可嘉,却也骄傲与矫情的很,他正是死于他的骄傲。比如曹操,他诚为奸雄,但对符合他内心对英雄期待的人,如关羽、如陈宫,他充满仁义与不忍。他太牛了,牛到眼里只有自己看得起的人,而这样的人并不多。

    除写了一篇阅读杂感之外,我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了五篇《三国演义中的女人》,可怜、可叹、可惜、可悲、可敬。在这部很爷们儿的书中,有几十个女人,或暗淡无光、或流星一闪,很少有人在意,我把她们写进我的文章里,关切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女人的命运。

《辛稼轩与铅山瓢泉词选》

    得益于一位儒雅的朋友相赠,是晚年的辛弃疾,寄籍江西铅山时的词作。那时韶华不再、去日难追,却依然忧国忧民、满腔热血。怎奈无人问及“尚能饭否”,在“错把他乡当故乡”的伤怀日、寂寥时,留下的或陈情孤愤,或描述乡居生活风貌的词作。词是一种奇妙的文体,几句话、几行字,境界全出。读来爱不释手,“全天疲惫,一时遁去。”

《思复堂遗诗》

    书依然来自儒雅的朋友的馈赠,是内心特别珍惜的书缘。书中收录的是当代大儒唐君毅的母亲陈卓仙女士写的旧体诗,有三篇序言,有秦春燕长篇的导读。诗描写的是一个旧式女子的日常,有写景、有感怀、有寄情、有悼亡……关键是情感真挚、立意或别致、或高远、词句典工。

    一位近代的家庭主妇,不知道是如何有这般功夫、这般雅兴。从词中看得出,此女深受丈夫衷爱、养育的儿女都特别成器。幸福的家庭生活成就了精致的她,而她的善感与儒雅又增加了家庭幸福,形成良性循环。其子唐君毅成为世界儒学㤗斗,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应物兄》中提到的真实人物中,就有唐君毅先生的名字。

    遇见一本好书,真如遇见一位知己,有相见恨晚之感。觉得这样的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她是来点化我、引导我的。它告诉我,女人的世界可以如此内敛而丰富多彩。

《诗的八堂课》

    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写诗原来是博弈。一种诗人是赌徒,凭博写诗,如李白;一种诗人是棋手,靠弈写诗,如杜甫。苏东坡是赌徒类的,所以他的诗有大才学但欠小锤炼。现代诗亦然,卞之琳的《断章》是博出来的,散发着灵性;《白螺壳》是弈出来的,展现出精致。很接地气又有内涵的“诗论”书。

    难怪我总是写不出诗来,因为我既不会搏、又不能奕,只会诚诚实实说一些大实话。这搏奕之道,值得揣摩。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

     总是说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这本书以魏晋人物的故事讲述,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书中王导的故事很长,他的人生中为人们所关注的过程很多,独他与周顗的故事,格外让人悲伤。我把这个悲伤的故事写在公众号上,题目是《无言的拯救与杀害》。

    嵇康与山涛的故事让人感动。年轻的时候,不理解嵇康的坚决不仕与对邪恶世道怒不可遏的矛盾,也不理解山涛的仕途通达背后的良苦用心,正所谓少时不明书中事,待到明白已是书中人。把他们的故事写成公众号《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文章结尾处说:千古知音就是这样的,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许完全不同,他们的处事态度与方法也许千差万别,只要心灵在某个频道上有过共鸣,便惺惺相惜。他们因为尊重而能相互兼容,因为信任而能相互争执,因为珍惜而能相互顾念,因为懂得而能相互托付。而这些都是自然而然、无需说明、心有灵犀的事情。那纯粹的情分超越时空、超越生死。

    读罢曹家父子的故事,也是不胜感慨,觉得上天给了曹植极高的天赋,却又赋予他拓落不羁的个性。给了曹丕平凡的资质,却又赋予他内敛隐忍的韧性。绕不过的命运、消解不了的人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选择的。

    所谓魏晋风度,就是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那个人,不需要谁的理解,也不在乎谁会误解的风度;就是在自由与荣辱面前,生死是小事的风度。

《毕飞宇小说课》

    在《收获》公众号上读了毕飞宇对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的分析,就买了这本书。读完了,很多见解眼光独到,言语精辟,小说的主旨、结构、张力、叙事角度、情节发展、价值判断等方法论渗透在生动活泼的讲座之中。如对《受戒》、鲁迅的《故乡》、蒲松龄的《促织》、莫泊桑的《项链》、林冲与王熙凤的“走”,等解读,不愧是大家读大家,读来深受启发。有的时候也感觉到口水太多,有点危言耸听、故弄悬虚,如海明威的《杀手》、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还有作者自己的《玉秀》。因为是讲座,口水自然是难免的,制造一些噱头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现场听,一定特别喜欢。

《受诫》

     《受戒》是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是1978—2000年中国小说50强系列丛书之一。每一篇小说的篇幅都不长,在一段被封在帏内非常紧张工作的日子里,每晚临睡之前读1篇或几篇,就象是小时候在夜里在床上,听妈妈讲神仙鬼怪、讲家长里短。房间伸手不见五指,但那些人和事,伴着妈妈的声音象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掠过,那种美好说不出来,心里是明明白白的,反正就是津津有味又特别放松,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汪先生笔下的爱,即使如《小孃孃》中的不伦之恋,写的很干净,人写的很真实,生活写的很真切,平实的讲述中有绵长的滋味。鉴于全书中人物的命运,后写了一篇读后感:《人生哪能不受戒》。

《差异教学策略》

     因为课题研究而读的一本业务书。学生的差异是教学中很现实的问题,要提高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知道研究差异教学策略很有必要。全书共分十六章,第一章界定差异教学及陈述其观点,指出它与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的区别联系。第二章至第十六章,逐章对差异教学的测查、课程、计划、准备、生成、内容、方法、分层与合作、个别指导、反馈调节、环境营造、弹性作业、扬优补缺、教学管理、社家校合作等十五个策略进行阐述。有小学到高中不同学科的案例支持作者的阐述。可读也可借鉴。

《关键在问》

      在担任“国定贫困市县优秀农村骨干教师路班培训项目”导师的工作中,推荐给两位影子跟班学员读的书,自己也好好读了一遍。如果在一个学习项目中,提问有四部曲:一是客观性问题,二是反应性问题,三是诠释性问题,四是决定性问题。作者用了不同项目培训中大量的案例说明这样提问在互动学习中的益处。这本书很好读,外国人的经验重在实操,他们研究一个问题是往宽里去研究,没有什么烧脑的界定、观点、论述,几乎是用事实。如果得其精髓,课堂提问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想在忙碌中通过这本书放松一下,并通过这本书初步了解一下尼采及他的哲学,感觉不失所望,选择正确。这是周国平1985年完成的书,他时他刚刚年届不惑,激情澎湃而且才华横溢。有一阵子也腻味过他的文章的鸡汤味道,但平心而论,他的文章还是有思想内涵的,把思想内涵用鸡汤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了不起的才华。

    书中尼采的观点都是积极的。尼采是正视人生的无意义又积极地赋予人生意义。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是那种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明知道这个世界有我不会更好一点,没我也不会更糟一点,却还是要向着使之好一点的方向使尽全力。

《小城遗梦》

    这本书作者在大理古城、在傍晚的步行街边摆地摊卖这本书,当时就买了一本。我的哥哥、姐夫都当过农民工,还有几个外甥也在当农民工,对于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我有所了解又不完全了解,因此逐一读完了这本书。书中写的与我所了解的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这是一本有明显自传性质的中、短篇小说系列。首先敬佩作者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坚持写作,且没有让苦难的生活磨灭自己对生活、对命运、对情感的敏感,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蹉跎十几年,应该是在农村的父母苦苦挣扎改善了他的生存处境后,他才能有条件把十几年生活的经历写成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受不了农村的苦,也受不了打工的苦,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却振振有词地要追求幸福的生活,把个人的失败都怪罪于社会与他人,缺乏对自己偏执、恶劳、逃避责任、意志薄弱、缺乏毅力与恒心等缺点的反思。因此,作品尽管真实富有生活基础,却因格局小难以让人欣赏。

     祝愿作者能突破局限,在写作上更上一层楼。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从云南回来,在kindle 上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一书。书中记述了他在云南七年之间做大学生、当中学老师的经历,写了他们常去的翠湖、茶馆、饭店,写了他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有些人的故事在小说集《受戒》中也讲到,故事有所加工,人连名字都没改。

    这本书是汪先生在1980年代写1930到1940年代的生活,事隔数十年,过去的人和事、当时的情景,具体的细节他都写得细致入微,读来有亲临历史现场的感觉。非常佩服先生对生活的感受力、超强的记忆力、与生动的描述能力。《无问西东》中有一些细节是来自他的讲述,如《跑警报》时炖莲子汤,在山沟里上课,研究恐龙化石,破衣烂衫的教授。

    整本书读下来,有些人可能很容易感觉到当时联大学生自由的生活,汪先生也似乎在刻意强调这一种自由,说自己是一个散漫的人。不细读还真会上他的当。一个散漫的人,怎么会读遍中文系小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以至于与一名历史系同学上下铺几乎没有打个照面,一个早出晚归、一个夜以继日。一个散漫的人,怎么对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的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教学那么入脑入心,深得其传。一个散漫的人,怎么能让闻一多先生格外关注,还要请他吃饭呢?……

     说到底,心灵自由、学习自主、行动自觉,才是当年青年学子的真实模样吧?那真是一段神奇的日子!

《主角》

     这是2019年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之一,分上、下两卷,写的是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成长史。上卷读完了。有时读的泪眼婆娑,有时读的忍俊不禁,有时读得感慨万千。

    相信读者读一本小说的感觉,与作者写一本小说的感觉应该是相通的。同样是秦人,读路遥的作品心弦总是绷的紧紧的,累并痛快着;读贾平凹的作品心思总是捻的细细的,柔软又敏感;读陈忠实的作品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饱满而又粗砺;读陈彦的《主角》,心里里轻松畅快的,沉静而又激扬。

    这本书娓娓道来,语言、结构,分明有高超的技巧却不显山不露水,云淡风轻地展现,用王蒙的话说,是“抡圆了写”的。读完后感觉真好!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多年以前的公判大会上一死刑犯,多年以后他妻子在一尼姑庵做住持,帮忆秦娥度过难关。多年以前导演身后接大衣的一个小跟班,多年以后变成亿万富翁来成为忆秦娥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中的一环考验……

    宽恕一切生命境界……

《北上》

     这部长篇小说也获得2019年颁发的茅盾文学奖。读着《北上》,有一天半下午的时候,我放下书对老头说:我想给你讲一讲这个故事。他说:你不是还没有读完吗?我说:读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我太感动了。这个作者只叙事,一点也没有煽情,但是我好感动,感动的想哭。

    我把故事的梗概给老头讲了,问:我们此生所遭遇的人和事,是不是在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埋下了伏笔?生命是不是有根的,你也许找不到根源在何处,但有一种情怀与情结会代代相传,无论发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都会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离不开根。

    我们都觉得,要把此生的经历记录下来,为后来者逆流而上,探索家族的历史,留下一些证据。

《牵风记》

     暑假假期即将结束,这本书也读完了。

     与过去读过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完全不同,颠覆过去对战争中同类角色的认识:优秀博雅的指战员有世俗的弱点,放纵任性的警卫员有人性的光辉,美丽的女参谋单纯却不单调、高贵却不清高。某种意义上讲,是她使优秀指挥员身上世俗的弱点得以暴露,也是她使放纵的警卫员身上人性的光辉得以闪光。美作用于不同的人竟然有如此的差别,想要占有却亵渎了美,想要守护才美美与共。

     一些场面,无组织无纪律的场面,在以往战争题材的小说、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常常怀疑?是这样的吗?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可这是一个人从84岁写到85岁的作品,是在完成他四十年前没有完成的书。放在四十年前,这书出版都不可能,惘论获奖。可一个八十多岁的作家,不会开玩笑、不会恶搞吧?

《北岛诗选》

    书非借不能读也,如果这本书是本诗集,尤其是一名诗人的集子,若非借也不会通读。诗是该今天一篇、明天一篇,契合着心境慢慢地品味。这是一位书友让我达呈另一位书友的书,我许诺在手中滞留一周的时间。为了防止自己一日看尽长安花,找一个新本子抄写,像读中学时一样虔诚。毕竟不是每一首诗都是好的,大约抄了三分之二有感觉的诗。

《朝花夕拾》与《呐喊》

      时逢鲁迅先生逝世的纪念日,把这两本旧书放在床头,每天临睡前一篇篇细读。我在公众号撰文《热爱》中写道:“年轻时热爱鲁迅,爱他的文章,爱他的傲骨。而今更加热爱鲁迅,爱他的敏感细腻,爱他的真实诚恳,爱他的孜孜不倦,爱他的炽热的爱与酷冷的恨,爱他有能力、有勇气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留给后人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小时候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成为鲁迅那样的人,而今才知道那目标遥不可及。”

    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他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有一小块,但请愿却不在其中,更何况是徒手。”这让我常常会冷静地面对正在经历的种种热闹的事情,去思考其中真正的意义。在参与过程中,让意义落地,尽量变成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煤。我没有底气也没有勇气如先生一样去憎,只是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们,总乐意效法先生吃的是草,挤出奶与血。热爱投枪匕首般犀利的先生,热爱兄弟父亲般温暖的先生。

《应物兄》

    《应物兄》是2019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分上、下两部,我差不多读了两个月的时间。但读的一点也不辛苦、相反很舒服。故事的零散让人读到哪里都放得下,文笔的流畅与意蕴深厚让人从哪里开始都读得起。当为2019年茅盾文学奖的力作。

    写长篇小说都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像《应物兄》这样动用了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的长篇小说真少见。用专业的知识写小说,还写的不枯燥、不呆板,这需要怎样的语言功底啊!读罢再读另一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读罢写了一篇读后感《为啥辛苦为啥亡》。

《推拿》

    《推拿》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刚刚读完了。这是读的毕飞宇的第一小说,之前读过他的《小说课》,很喜欢,跟着小说家读小说,确实能读到一个普通读者读不到的东西。在《收获》公众号上收藏了他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谈话录,也很喜欢,他是那种可以把话说到人心里去的人。

    不幸的是,翻开《推拿》的时候,是我还被《应物兄》的光芒照耀的头晕目眩的时候,读了很久也看不见《推拿》的光彩。直读到王医生当着追他弟弟赌债的人,用刀割自己的胸,以血偿债的那一段,我才从不自觉地边读边与《应物兄》对比中挣脱出来,真正走进《推拿》中眼盲心亮的推拿师们的情感世界。那一个情节的安排太好了,出人意料却非如此不可!那一段重复的、一行一段的反复交待“王医生说”太必须了,它充份地把读者带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和王医生一起伤、一起痛、一起外强中干地抗争!就凭这一段,这本书确实该得奖。

    自此之后,越读越有味道。毕飞宇说过:“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就是他的写作水平。”他的《小说课》充分体现他的阅读水平,但是我私下觉得他的《推拿》只是在语言上与《小说课》同水平,都是快节奏。很多别人的小说是慢不经心把读者带到事件的现场,带到人物的身边,是读者自己在观察、见证、体验,读者在文字的后面偷偷看着作者掉进他设计的套里暗自开心。而读《推拿》则感觉作者无处不在,在那里很卖力地指点这、评说那,他很辛苦,却让故事还没有《小说课》有滋有味。

    也许,一个好读者与一个好作家,一个好老师与一个好作家,还是很难统一的。

《物理批判性思维教学》

     这是李博士的专著,一是对这个内容有兴,二是朋友的作品,因此读得很认真,还活学活用,用批判性思维对著作“说三道四”。读罢觉得,写的太实在了、太不容易了、太有意义了。

    说它实在,这本书都是干货,杠杠的知识。如果我占有这些材料,写成一点五倍长,还可以做到见不到水份。而作者言简意赅、直接了当地把所研究的精华和盘托出,谁取其中一个点,都可以大做文章。

     说它不容易,书中有不少高度归纳概括的表格,不是博览穷经不敢那样去归纳;即使博览穷经将所得浓缩在一张自创的表格中又谈何容易!书后列出的参考文献中,中文著作26部,中文期刊59篇,中文学位论文15篇,外文资料65项。

    说它有意义,读一下,对批判性思维的内函与外延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对“课标”中一些提法、“课标”中一些语言的理解很有帮助,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原则、策略、评价上可以找到理论依据与案例借鉴。当我读到70页概念课教学策略的时候,想起很多年前我在那大二中教高中物理时,讲光的本性中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知识时,就是像作者所讲的那样把学生分两队,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自己找证据相互辩论。于是,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欣喜,也有一种自己原来早就在无意识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骄傲。读了此书,一些教学意识可以从自发走向自觉。

     非常钦佩李博士,仿佛她不久前还在犹豫说要不要读博,不久后她就考取了;仿佛她不久前还在说毕业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不知道投出的论文中标没有,不久后就毕业出书了。作为朋友,听她那样说暗自为她着急,结果她不声不响一一搞定。我在读第一章时发现,这一章五个方面谈价值,三个方面谈意义,这二者的边界是很难确定。她则把价值论述在外在要求方面,意义论述在内在需要方面,轻松地化解了这个难。于是,我理解了她为什么那么顺利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理解在做学问方面,她是不用别人担心的。

《人世间》

    110万字,上中下三部,读了一个月。小说写了A市光字片区周家三兄妹从1972年到2016年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的邻居、朋友、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不同遭际,读来并不惊心动魄,却感人至深。他们的命运背后,有停课闹革命、知青上山下乡、留城青年工作安排、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国企改制、城市棚户区改造、反腐等一个个历史大事件,对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转型期承受的阵痛与压力写的很真实;对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关系的作用写的很真切;对不同时期人与人关系及其变化写的很详尽。

    周家三兄妹都是有济世情怀的人,他们在自己“小满”的生活中,总能看到世事的不公、世人的艰难,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良社会,救济众生。大哥周秉义从政,一生清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并不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也是诽誉参半。老二周蓉从教、撰文,所为也与当初的理想差一大截。老三周秉昆在接受哥哥姐姐关照的同时,尽力去关照自己的老友,老友中却依然有可悲的背叛。这就是人世间,热血有一天会凉,但情怀总是难弃。

    很喜欢周母这一人物形象,虽然她从上部结尾处昏迷了一年四个月,后面就老年痴呆了。读《白鹿原》的时候,我对老头说过:如果要拍成电影,应该让张丰毅演白嘉轩,因为黑娃最恨白嘉轩挺直的腰板,认为其中带着居高临下的傲慢。而用挺着的腰板显示出傲然气质的演员非张丰毅莫属。后来我们一起去影院看电影,果然是张丰毅演白嘉轩。读《人世间》的时候,先预言一下,如果《人世间》拍成电影,秉昆的妈妈最好是萨日娜出演,善良而不软弱、朴实而不木讷、现实而不短视,教育出的儿女有出息、有主见、有人品。萨日娜的形象与之很吻合。觉得这部小说定会搬上大银幕或电视屏幕上的,拭目以待吧。

   周家的三个儿女都很优秀,我最喜欢的还是平民的秉昆。他忠厚真实、爱憎分明,为朋友两肋插刀却也讲究策略,护妻儿不顾一切却也不急于求成,干事情能文能武能屈能伸却也不违背原则忘了本色。他知道楠楠和玥玥早恋后,冲妻子说:你别忘了他是谁的种!他将来怎么可以成为我姐姐的女婿?话虽然伤人、虽无理强硬却发自真心。我周秉昆可以看在你郑娟的份上把楠楠视为己出,那是我自己在知情的前提下心甘情愿的。但不能让我的姐姐、外甥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蒙羞!他爱每一个亲人,不想让谁因为自己而受伤。这也是秉昆的可爱之处,虽然我未必同意他的想法,但是理解他。

    梁晓声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这部作品一如既往的好,不惊心动魄却感人至深。全书全景式地展现了时代的发展历程,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状态的变化。在梁晓声的笔下,人世间有悲伤、有很多问题,但有情义、有很多温暖,读来对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有怀有深深的眷恋与希望。

《湖光山色》

      这本书早些年借读过,因为书友对作者周大新先生的推介,因为下半年阅读锁定茅盾文学奖作品,于是在Kindle上购买了,又读了一回。和上次读的感觉一样,书中的人物都能在我的老家生活中找到原型,性格与经历相似度极高。像开田一样,当上村主任就变质的农村基层干部很多,像暖暖一样敢想敢干的农村女子还是难找,农民的眼界很难因为去过大地方而变得宽广,农村的现实环境很容易磨消任何人的万丈雄心。

《俯首横眉》

     56帧珍贵的照片,56小篇细致的说明,看得见的人物形象与看不见的幕后花絮都能从中了解,认识一个多面的鲁迅先生。我在端详那些照片,品味那些名字的时候,想: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他显然很喜欢照相,喜欢留下很多记得住的日子与记得住的人,这其实是很浪漫的人生态度的表现。这是一个多么有心的人,很多照片有日期,有题款,还都保存下来,不是有心人难以做到。这是一个多么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形象很自信,对自己的成就很自信,对自己的照片在未来的意义很自信。非常喜欢这样一个浪漫、有心、自信的大先生。

    要感谢这些书,如果没有这些书,快乐的时间,用什么去充实?受伤的时候,凭什么来治愈?失眠的夜晚,听谁款款倾谈?沧海横流中,从哪里找到港湾?岁末年初,邀群书举杯,纪念共度的每一个美好的日子。与群书共醉,像李白一样高呼:“与尔同消万古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