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是为一件大事而来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主持研究的课题准备结题了,着手组织整理结题材料。三年的材料内容庞杂,结题的要求比较繁难。身为主持人,把任务分解布置给课题组成员时,要告知完成任务的思路与方法,要明确具体要求。收回各成员完成的任务,要逐一理清、修改、完善,甚至需要自己重做。每天除了上课就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匆匆而过。

为了缓解压力,在午睡与晚睡之前,开始阅读李盛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马井·伏波鞭》。选择读这本书,是以为:读一名自己并不太关心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会有追根究底的压力;其人还是武将,也不会因代入而牵肠挂肚,读它就是很好的休闲。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这本书读得很轻松,而且很有味道,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书中写的是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收服海南岛,为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描写文采斐然、对话诙谐幽默...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读这本书,轻松畅快又享受。

没有因为阅读而引起太多的思考,这是阅读这本书所设定的状态。可是,超出了设定的是,在阅读的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所了解的、本书的作者李盛华先生的很多往事,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个问题:他是谁?他究竟是为什么到海南来的?


李盛华先生是我在儋州第二中学工作时的同事。那时候学校的名字还叫那大二中。我是1992年到儋州二中、他是1994年到儋州二中。都是学校的新老师、都是从大陆来海岛,在相识之后,我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切。

李先生到儋州二中工作的经过颇为传奇。那一年,他只身来到海南岛旅行,来寻访苏东坡的足迹。在夜色阑珊的那大镇街头,要寻找一处合适的住处。他漫步到人民大道,见一宾馆上“敬业楼”三个字格外醒目,一打听,原来是儋州二中的校办宾馆。校办宾馆、又名敬业楼,让身为老师的李盛华先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欣然入住。

学校宾馆经营不久,校长卓汉然很关心宾馆的经营情况。这天,卓校长来到宾馆前台,翻看入住客人的登记表,看到有从陕西来的李老师入住,就去到李老师的房间看望这位远道而来的同行。

在一番寒暄过后,两位深具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自然而然地聊起了教育,一位是求贤若渴,一位是满腹经纶,他们越说越投机。后来,卓校长向李盛华先生发出热情的邀请,请他加盟二中。为卓校长的真诚所感召、为自己的教育梦想所指引、为海南岛迷人的风光所吸引、还有冥冥之中说不清楚的什么原因,李盛华先生离开故乡、告别妻儿,来到儋州二中。

李盛华先生初来二中,条件非常艰苦,住一间矮小的平房,过的是单身汉的生活。但是,他的到来,在二中卷起一场激扬的西北风。

那时候,学校教研工作仅限于教研组做一些布置任务、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等常规的活动,老师们只是写写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李老师来后,他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论文,还有论文获国家级奖。到了二中,不时传出他又发表了一篇论文或文章的消息。老师们纷纷相告:新来的李老师太厉害了!

虽然李老师当年取得的教研成果几乎是所有二中老师遥不可及的目标,但榜样在身边,这让我心里对自己就有了隐约的期待。我像很多老师一样,主动接近他,向他取经,向他看齐。

有一次放学的时候,我想找他请教一个问题,别人说:李老师在操场踢足球。我于是到球场边看老师们踢球。在那群老师中,李老师算年长的,人又长得比较胖,但在球场上他一点也不含糊,和年轻人一样拼命地跑。仿佛他到来后,学校男老师足球运动格外活跃。

一次放学后,我如约到李老师的房间去请教写论文的事情。他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一长凳之外什么都没有。他正坐在长凳一端、另一端放着一个棋盘,和另一名坐在椅子上的物理老师下象棋。

那时候,二中的老师们尤其是住在学校的老师们,都喜欢在工作之余接近李老师,不是找他踢足球,就是找他下棋。老师们聊天的时候,与李老师有关的一切,都是热门的话题。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在找李老师请教写作与发表论文的事情。那天,因为我的请教,他下完一盘棋后,便结束了下棋,虽然对手意犹未尽。他很认真地对我讲了一些写论文的技巧,还有投稿的事项。可惜那时候自己的积淀远远不够,并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大胆投稿。我的散文《一本儿歌书》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发表了。在读了贾平凹先生的《废都》后,我写了一篇读后感给李老师看,文章写在一张只印一面的试卷的反面,他看后给我写了一段评语,给了我热情的鼓励。那评语大意是说:我在写作上是一座富矿,只要坚持写下去,假以时日将必能丰收。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那一年学校元旦汇演,我们班排了一个节目叫《三句半——二中赞》。演出前,李老师坐在观众席的中间,我挤过去对他说:李老师,你要好好看看我们班的节目啊。因为节目中有一节内容是:“教研成绩真喜人,论文发表获奖频,盛华老师收获多,有学问!”学生演出的时候,台下一片笑声,我在台侧看到李老师仰面大笑。

后来,李盛华先生当了分管教研的副校长,他分管教研后,教研工作开展得空前热烈。他在学校阅览室给每一个学科都订了杂志,鼓励老师们积极主动掌握学科最新教研动态,积极主动向期刊投稿。当年,二中初中数学和物理两位老师在全省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李校长组两位老师向全校老师展示说课,推广这种新的教研方式。

再后来,他当了校长。当了校长后,他迫不及待地鼓励老师们通过成人高考进行函授学习来提升学历,学校给每一位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函授资格的老师资助,毕业后学校奖励两千块钱。他还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们提高电脑操作能力,给每一位自己购买电脑的老师奖励一千元。事实证明,他在老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上,的确具有前瞻性,让很多老师受益。

2001年秋天,我在高一年级组长、高一年级物理老师的岗位上离开了儋州二中,来到了海口九中。我离开之后,李盛华先生又当了儋州市教育局长,后又担任科技局长,后来退休了。虽然,我和他及他的夫人许大姐都很熟悉,但各自被驱驰在各自的命运轨道上,少有联系。

2017年春,我从海中一同事处获得一本由李盛华先生选编的《苏东坡诗词精选》,书中精选了苏东坡的25首诗、25首词,进行了简短的评说与注释。书小巧玲珑,是掌中宝。那年参加中考命题的时候,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每天紧张工作后,临睡前背诵一首苏词或苏诗,来缓解压力与疲劳。

读着他编写的书,我曾想:李盛华先生来到海南,成就一段轰轰烈烈的职业生涯,成就了一方赫赫有名的教育工作领头人,相当程度上成就了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可是,他为此失去了什么也许少有人知道,但他自己知道,我也知道。

说他自己知道,是从他编的这本小册子里看出来,这未尝不是对失去的梦的一种找补。说我知道,是因为我当年在一本陕西的杂志上读过他写的小说《大救星》,小说中一反一正、一明一暗两个人物,一位是在求着一位有钱人办学的人,奔走相告那位有钱人是没学上的娃娃们的大救星;而那位大救星却打着自己的算盘。文章结尾掷地有声地写道:谁为老百姓办实事,谁就是老百姓的大救星。我想,对一位有过写作梦的读书人来说,相比做一名大救星,何尝不更想成为塑造大救星的耕耘者。这样想时,顿时生出“此事古难全”的遗憾。

当我读完《白马井·伏波鞭》这本书后,当年的遗憾荡然无存。

这本书写得好,也写得很努力,可以说凝聚了作者李盛华长期积淀的学识与阅历,展现了他长期涵养的才华与能力。

他把小说中两位重要的配角作了这样的塑造:李佐佑言必称孔孟,而秦党哲开口就是陕西方言。作者把自己对《论语》与《孟子》的研究成果,赋予给李佐佑这个人物来表现;把自己对陕西方言的娴熟而生动的运用能力,通过秦党哲这个人物来表明。

小说中主要人物来自大西北,有典型的西北人的特点,说的不是西北方言就是当时的咸阳官话。而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地方在番禺、海安、海南岛,海上是波涛汹涌、岸上是椰风海韵、儋州调声、阿哩哩歌。如果没有在咸阳近四十年的生活经历、没有在海南岛近三十年的生活积累,很难*写出两者的特色,又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小说中,作者有时候从古代抽离出来,站在一边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品评一二,这种写法在他故乡陕西的著名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经常读到。作者每写一章填词一阙来抒情,也是来自文化名都咸阳人的喜好。而词藻中常呈现的是波涛汹涌的感情与椰风海韵的情致。

突然觉得,李盛华先生来海南当老师、当校长、当局长,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人生的铺垫,都是他人生的前奏。他是踩着他先祖的足迹来到海南,他的人生是为一件大事而来。在报答了海南的接纳与成全之后,他同时做好了一切准备,为那些从咸阳到海南来实现民族大一统做出突出贡献的先祖,在文学史上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也为自己的初心与梦想,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前排右五是李盛华先生)


写到这里,禁不住想:是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为一件大事而来?这件大事不关乎名、不关乎利,而关乎命运、甚至关乎历史。它是由自己与命运双向选择、不谋而合的安排。而人生所经历的——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穷愁聊倒,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甜蜜还是伤痛——都是在为做这件大事做铺垫。

那么,自己的人生又是为何而来?过去数十年及至现在,辛苦忙碌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冥冥之中还有没有什么使命没有完成?所做的与所经历的一切是不是也在为某件人生大事作准备?自己能不能像李盛华先生那样,不忘初心,完成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