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真的主张“三思而后行”吗?

 窦小四 2021-03-26

                       民间画卷——孔子讲学

                                   

                                  朗诵:王承强 

                                    文 :窦小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在提醒或者劝诫他人做事要慎重,多加考虑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说,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内容是这样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里的“三”是个概数,也就是说可以是“三”,也可以是“三”以上的数字。

那么,《论语》里的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文”是他的谥号,也就是他死后的称号』遇事都要考虑三次或者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就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那么,也就是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孔子说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还真有不少人以为《论语》就是孔子本人的著述,可其实不然。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所以,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孔子其实是并不主张,甚至是在反对“三思而后行”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遇事不怎么思考,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用感觉来指挥行动,这样的做事方式,很容易走向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往往因为考虑不周全而事倍功半,甚至有时候会造成损失,闯下大祸。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思考,或者思考的太少,是不对的,这样会让人成为一个鲁笨的“莽夫”。

可是,考虑太多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三思而后行”又会怎么呢?

举一个例子,L一直很喜欢班上一个女生,确定十分喜欢,嗯,喜欢是第一步,也就是说他进行了“一思”;他也想去追,确定很想去追,嗯,追是第二步,也就是“再思”。其实事情想到这里就可以去行动了。但是,L没有,L在一思二思之后,又进行了“三思”,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自己成绩不如女孩好,想到了自己不足够帅,于是,他就很害怕被拒绝,想到这里,也就是“三思”之后,L彻底打消了要去追这个他十分喜欢的女孩的念头。

后来,许多年过去,都已经人到中年了的他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见到了,女孩子很不幸,离异了一个人独自生活,面容憔悴,谈话间,L才知道,原来当年女孩子也很喜欢着他,只是因为女生特有的矜持和羞涩而没有先开口。

而L自己呢?虽然家庭看起来是完整的,可是,经人介绍的婚姻,双方三观不合,也没有感情基础,很多问题谈不到一块儿,也是冷战频频,毫无幸福可言。

此情此景,让L方悔当初不该“三思而后行”,而应该在“二思”的时候,就去付诸实践,那么,今日就不会留有遗憾。

还有一个比较痛心的例子。M在外省读书,毕业后也留在了读书的地方成家立业,平时很忙,偶有闲暇的时候,他就想,我这么忙,没能看望父母很久了,这是“一思”;于是,他想到,我应该马上收拾行装去看父母,这是“二思”,可是,念头一转,他又想到了,这样在短期内折腾,是不是太仓促,太累了,我还是到有大段的空余时间了再去吧,也就是说他又进行了“三思”。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日子很快过去了三年,终于有一天,了,姐姐一个电话告诉他,母亲因为脑溢血突然过世,要他回来参加丧礼。匆匆赶回家后,泪流满面的M跪在母亲的墓碑前捶胸顿足,可是,他却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母亲了。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就算有个“万事俱备”,那也还欠了一场“东风”。

所以,当你对一件事情真的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要么是别人捷足先登了,要么是你本身就已经错过了原本可以顺利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条件,就比如上面我们所说的L和M,他们事实上在进行了“三思”以后,反而成了事实上的“懦夫”。

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语说得很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那么,我们的先圣孔子所说的这个“再,斯可矣。”就是处在鲁莽和谨慎之间的一个黄金平衡点。

美国梦的实现者科林.卢瑟鲍威尔,作为一个移民的后代,靠着自己绝对的诚实和努力,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混血人种上将,并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作为一个老兵,鲍威尔深知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他曾说这样说过:“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而且,早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早有过同样的论断,他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慎重思考,虽然,40%到70%这个具体的数字不是很好把握,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寄希望于条件成熟到100%了再行动。

想太多,会让我们失去勇气。

所以说,孔子很智慧,《论语》也很智慧。

有人说,《论语》是很高深的学问,普通老百姓轻易不能看得懂,但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从孔子不主张“三思而后行”这一点来看,《论语》其实很生活。

我们之所以会犯这样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认为是孔子说了“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并且据此而认为,他是在告诫我们遇事要多思考,就是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道听途书,而没有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翻看书本,去认真而亲自地,去一探究竟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而鲁莽地断章取意了。

所以说,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仔细地阅读好的书籍,不要方有一知半解,道听途书就去发表意见或者思考学问。

一部好的书,教会我们的,往往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更多的,则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的去生活。




往期文章链接

史记:雷达传

窦小四 ‖ 我们的父母这代人

死恰地素素

文学漫谈:我和水水姐姐的一次对话

朕本红妆意如蝉

一个韩国人眼中的马关



 关注我 美好的邂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