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美双语音乐剧《当爱》: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先睹为快战台烽 2021-03-26

中美双语音乐剧《当爱/Floodin the Valley》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窗,从而打开了连接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的奇妙视界。

对爱情的追索,对自由的向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可为的理想所在。在音乐剧《当爱》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时空、两个地域的男男女女们,在困顿生活中发出的呐喊,在自由语境下奔放的旋律。两个故事,穿越了千山万水,于百转千回的交叠中,不仅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也带出了求同存异、世界大同的深邃主题。

《当爱》由凉山文旅集团荣誉出品,成都五彩云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美国工合喜剧工作室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不得不赞一下全剧的主创与主演们,大家此次所面对的,是一项近乎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创作层面,还是表演层面,毕竟,作为一部前所未见的"中美双语音乐剧",《当爱》在新锐与传统之间的腾转挪移,充满了太多的开创性与实验性。但表演的效果,无疑是值得热烈鼓掌并安利给大家的,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了太多的新意和心意。

在观看《当爱》的时候,战台烽想起印象深刻的一部纪录片《沙与海》,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一户沙漠中的牧民和一户海边的渔民的生活,虽然两种生活状态大相径庭,但影像结合之后,却有着完整的故事结构和独特的造型语言。音乐剧《当爱》也是如此,剧中的两个故事场景,分别是上个世纪二十年的末的中国大凉山,以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美国西佛吉尼亚州。将分列于地球两端不同时空的两端故事进行组合,不仅是巧妙的构思创意,也是巨大的操作难题。

但当《当爱》的大幕拉开,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演员们,同时用中文和英文,唱起优扬的旋律时,这份疑惑已经打消,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两个故事,在交替中不断延伸,有限的话剧舞台,延伸出无限的地理空间,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逐渐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苦难的生活中奋起,在坚强的意志中不屈,在激烈的冲突中和解……一幕幕的"好戏",让观者自如徜徉于两个世界之中。

中国大凉山,一段挣扎于彝族部落间仇怨的爱情,缱倦出百转千回的爱与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一段由拦湖筑堤而起的原住民的生存之战。爱情,是人类的恒久主题,而在爱情旁侧,还有人生的百味,才让这生命,如此的多彩又多难,但始终无法掩盖饱受磨砺的真我风采。中国的故事,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爱情与婚姻的无奈。美国的故事,有战争与和平的思索,有亲情与阶级的抗争。但是在其中,我们却分明可以感受到,来自于每个人内心对明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呼唤。

两个故事之间有呼应,有对峙,有融合。而全剧的音乐风格,则棱角分明的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彝族的山歌,中式的民间小调,宛转悠扬,极富感染力。而美国黑人音乐的爵士、骚灵等等,则带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与强调,情绪饱满,回味十足。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宛若水的清澈和山的厚重,在唱和之中,成为隽永。特别是序曲和尾声的联合交叉创作,是这部音乐剧的一大亮点,彝族原生态民歌哭嫁歌和美国黑人灵歌交替出现,充分体现了世界音乐无国界的特点。

当然,不仅音乐无国界,艺术无国界,通过这部中国剧作家李亭与美国外百老汇导演Michael Leibenluft(李迈)携手,经历四年的酝酿、策划、排练才终于诞生的中美双语音乐剧,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本就无界。中美两国少数民族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这一刻于交集中碰撞、融合。在音乐与文化之上,则是无疆的情感与爱,正所谓"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在《当爱》的舞台上,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没有什么能把我们阻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