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拿枪的美国大兵在钢锯岭上迈开凌波微步奔向奥斯卡

 不圈粉的铁任 2021-03-26

对于《血战钢锯岭》的第一印象来自梅尔吉布森,他导演的电影都太强大了,《勇敢的心》《耶酥受难记》《启示》,恢弘的场面上奔放着自由与信仰,杀戮与慈悲,让人能感受到由内至外的精神洗礼,所以,吉布森的新片成为2016年最重要的电影,超越了了李安和伊斯特伍德。


《血战钢锯岭》亦是没有让我们失望,一如导演之前的作品,篇幅很长,却始终精彩,风格传统,却思想超前,无论丰满的人物塑造,还是端正的战争场面,都达到极高的水准,不仅是年度最具观赏性的商业片,相信凭着战争加传记两大利器,亦会成为今年奥斯卡上的头号热门。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二战期间,一个战场上的奇迹,美国攻打冲绳钢锯岭,战况惨烈,全军溃退后,医务兵戴斯蒙德道斯留在了战场上,在日军的眼皮子底子,扫荡和狙击的违追堵劫下,迈开凌波微步的步伐,一天时间救下来几十名战友,都不能用开外挂形容了,简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最大奇迹。

影片把这个奇迹搬上大银幕,上演了一幕史诗般的战争传奇,枪林弹雨的人间地狱今天就不多赘言了,那种阵地站上的拉锯,绞肉机一样的场景,形成强大的视听震撼力,这些需要大家去影院里亲身感受,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部电影,对于反战的表达。


很多反战电影都是这样,在枪炮肆虐血肉模糊的战场上,去控诉战争的残酷,《血战钢锯岭》也是这样,但影片中的道斯却和曾经不一样,他本身就是一个有信仰的反战主义者,作为一名军人,他从来没有摸过枪,他在战场上只救人,不杀人,这样的设定已然发起了对战争的讨论。

《血战钢锯岭》和《林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相近的探讨,同为以“杀人”为职责的军人,比利林恩完成了自己的责任,杀了敌人,成为美国的英雄,却是纸糊的标签,沦为棒球比赛中场上穿迷彩服的人遇,而道斯干的是救人的事,他救了战友,甚至还救了几个日本兵,于是,从没杀过人的他也成为了英雄,至今为世人所铭记。

这也是美国价值观对战争的态度,二战的军人是英雄,他们维护了世界和平,而当下在中东出生出死的美国大兵,未来的身份地位并不确定。

道斯干的事,在道理上来讲是个悖论,把设计条件简单化一点,在战场上,一个日本兵把枪对准战友,道斯如果视而不见,等着日本人开枪再去救治,他无疑就是日本兵的帮凶,而如果他拿起枪把日本兵杀了,他就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这一场面影片中也真的出现了,道斯的选择是把日本兵扑倒,由战友干掉了日本兵,有人可能以为这样是个BUG,其实这也是导演和人物放大小节成大器的体现,只要是为了救人,何必拘泥于教条,这个时候,他的信仰已经从牛角尖上拐出了弯,放下了非杀即救的误匹,只要目的是救人,杀人又何妨。就像道斯在片中一共两次拿枪,一次是少年时代用枪指着发酒疯的父亲,一次是用步枪当工具拖走了战友,一次是救母亲,一次是救战友。这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却并没有把神化道斯的信仰,不是让硬扭着让大家去认同,而是将信仰和传奇进行平常化的演绎,解读信仰中贴近真实和自然的部分。

精彩之处当然不仅于此,作为奥斯卡的种子选子,《血战钢锯岭》把道斯的一生,那让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神)着(经)信条和战场传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不失内涵和思想的表达出来,他的爱情,他的亲情,他的成长,他的价值观的形成,包括那不可思异的救人的一天,演绎得无可挑剔。

顶级的视听场面,庄重的反战题材,一个足够特殊和传奇,也层次分明的人物,梅尔吉布森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一切,并努力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剩下的,就交给观众和奥斯卡去评判吧。

_______________end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铁任,自媒体人,如需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个人微信:renleyuan184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