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名〕佛手、陈佛手、佛手香橼、蜜筩柑、蜜罗柑、福寿柑、五指柑。 〔来 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dica L. var.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的果实。 〔成 分〕干果实含柠檬油素,还含痕量的香叶木甙、橙皮甙及苦味质。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行气止痛:佛手有疏肝理气止痛作用。 《滇南本草》: “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痛,和中行气”。 《本经逢原》: “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 《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2.化痰止咳:佛手又有化痰止咳作用。《本草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随息居饮食谱》:“醒胃豁痰,避恶,解酲,消食止痛”。 二、近代研究 1.对平滑肌的作用:佛手醇提取物对大鼠、兔、猫的肠管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兔十二指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1〕。 2.对肝功的影响:临床观察佛手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可以促进肝细胞恢复,降低血清转氨酶等,与败酱草合用效果更高〔2〕。 此外,尚有健胃及止咳化痰作用。 〔性 味〕辛、苦、 酸, 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理气止痛,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 1.肝郁脾虚:佛手常用于肝气郁滞,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胁胀闷,胃脘及胁肋疼痛,不思饮食,精神不振等,类似于一般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常配伍败酱草、连翘、枳壳、茵陈等。方例《佛手败酱汤》、 《佛手茵陈汤》、 《强肝片》。 2.痰饮咳嗽:佛手又可用治痰湿内停、咳嗽胸闷、痰多等证,单用有效,也可配伍茯苓、甘草、冬花、紫苑、杏仁等, 方例《佛手煎》。 〔用 量〕 6~12克,大量可用30克,丸散酌减。 〔用 法〕生用。 〔禁 忌〕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附 方〕 1.佛手败酱汤(《中医杂志》7:361,1957):佛手、败酱草。 2.佛手茵陈汤(经验方):佛手片、枳壳、茵陈、板蓝根、连翘、紫丹参、郁金、泽泻、甘草。 3.强肝片(验方):佛手、枳壳、败酱草、紫丹参。制片,每片0.5克,每次6~8片, 日3服。 4.佛手煎(验方):佛手、 茯苓、 半夏、甘草、冬花、紫苑、细辛、射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