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做实职称互认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风之力1234 2021-03-26

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活力、最具革命性的生产要素。能否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的制度环境。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是推动人才自由流动的重要一环,各地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并在探索过程中持续积累经验、破题前行。

职称互认促进人才流动

陈永刚,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铺架分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12月被评上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个职称对我和公司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陈永刚感慨地说。

陈永刚上一次评职称是2006年,虽然分公司的注册地和总部在石家庄,但他必须前往北京参加总公司的职称评审。而此次,虽然他还是在总公司参评,职称还是北京职称,却能在京津冀三地互认。

职称证书不仅体现着持证人的能力水平,影响专技人员的薪酬和晋升。而且对企事业单位来说,持证人数量的多少还事关单位的资质,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长期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在职称评价标准制定中均实行“统分结合”的原则,即在国家统一的基本标准条件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的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域的差别,职称评审的原则是“哪里评哪里有效”,这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在流动过程中,无论是给个人,还是给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职称互不相认,是曾经挡住京津冀人才自由流动的一块拦路石。

“2016年以前,我们的职称在河北不被直接承认,须经过再次确认后才能使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陈永刚说,在最近招投标中,许多单位不再对职称问题揪住不放,而是看了相关材料后,直接认可。

职称实现互认,让京津冀三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更畅通。河北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就实现了27项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互认,京津冀范围内可由用人单位直接聘任,不再重新评定职称。

职称互认为促进京津冀人才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三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不只是京津冀,近年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都推出了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内专业技术人才的自由流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

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养老行业人才的培养共享

“对于人才本人而言,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可以增加就业范围,减少换岗损耗,节省换证所需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分享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广东省人才研究所副所长苏晓说。

他还表示,对区域来讲,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也有重大利好。对于流入地来说,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可以增加人才数量基数、扩大人才选择范围、减少人事管理费用、扩大市场业务辐射范围。对于人才流出地来说,将加大人才的区域间竞争、倒逼人才待遇环境提升、减少人才浪费,分享异地收入和人才环流带来的智力效益。比如,河北的执业医师去北京,表面看似乎是北京受益,但从收入寄回原籍家庭、医疗技术交流分享、京冀医疗专家联系网络加密、医生回冀时知识溢出等角度看,将形成优势互补。

从全行业人才角度,畅通更多行业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是人才领域的“市场经济改革”,能够把不同区域人才间的“绝对人才收益”,变成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对人才收益”,增加跨区域的“总体人才收益”,提升人才使用效率。

在探索中将职称互认“细化”

在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择木而栖”是一个人的权利。为广大人才提供畅通的流动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对相关部门提出了考验。

在各地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的探索过程中,不少人才工作者也发现了当前还存在的问题。比如职业资格互认方案仍待细化,有些推动区域间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的政策方案尚未明确具体哪些职称资格可以互认,导致人才工作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从入手。

比如具体实施环节中的问题,证书互认的核验电子平台打开了,但时间比较早没有上网的怎么办?两地原有的档案材料内职称材料内容不统一怎么办?各地在技能等级考试上的标准怎么统一?不少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影响着职称互认举措的推进。

不过,有些探索较早的地方,也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

“如果是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可查询到的职称证书信息,持证人就可以在宁波、舟山两地直接互通使用职称证书。如果暂时无法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查询的,持证人只需填写《甬舟职称证书互通互认审定表》,提供职称评审表等材料,经所在地人社局审核确认后,同样可以继续使用,审核时间最快只需一个工作日。”浙江省舟山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0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人社部门联合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明确了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的具体方案。例如在职业资格方面,沪苏浙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自行开展的二级建造师、二建造价工程师、二级注册计量师和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考试,将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合格标准、统一证书样式。证书可在示范区任一省级主管部门作为注册、执业或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已在沪苏浙取得的上述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发放地注册的,可随所在企业经示范区属地省级主管部门备案后执业。这些都为长三角的人才工作者推动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与长三角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面对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因为三地的职业资格与职称属于不同的体系。为此,三地便从具体的职业资格试点开始,不断推进更多的职业资格和职称的互认。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已经实现了三地导游、建筑设计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互认。

图片

珠海横琴与港澳导游职业资格互认后,港澳导游带团游览横琴

为促进粤港澳三地人才资源的流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与融合发展,2019年12月,广东印发《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广东将在医疗、建筑、中小学教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社工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港澳的开放力度,实现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并可享受与内陆企业和人员同等的待遇。

拓宽途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2020年7月,在首届“湾区(深圳)金融科技人才节”开幕仪式上,作为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以下简称专才计划)组织方代表,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专才计划响应了国家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的战略部署,紧扣科技革命与金融市场发展的时代脉搏,该计划将依托于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与著名高等院校,借鉴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考试体系,系统地培养和认证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出色专业能力的金融科技人才。

图片

图为首届“湾区(深圳)金融科技人才节”开幕仪式现场

同时,为落实好专才计划,组织方依托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建立了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这标志着深圳在金融科技人才的技能技术培养、专业资格考试、职业资质认证、从业人才招聘等金融科技人才工作环节形成了闭环。

深圳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无疑将在粤港澳三地的金融科技人才流动、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目前这还只是行业协会的市场性认证行为,深圳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还是希望最终可以将自己认证的职业资格纳入人社部的系统,得到国家的认可。”苏晓介绍说。

同时,有关专家也表示,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和灵活就业,并明确要求到2021年6月底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信息跨地区在线核验,鼓励地区间职称互认。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通过用工余缺调剂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需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具备一定资质的行业协会的作用,多角度发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和职称的跨地区互认。

苏晓举例介绍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实现一些行业协会认定的紧缺型行业的职业资格互认。比如北京,相关行业协会的调研显示北京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而临近的河北可以提供大量行业协会考核认定的社工人才,北京可以与河北的行业协会试点实施社工人才的职业资格互认,缓解北京社工人才短缺的问题。

同样,借助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的机遇,京津冀三地建筑类行业协会认定的部分职业资格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实现互认,助推三地建筑类人才的自由流动及行业发展。

不过,相关专家还是建议最终要从人社系统发力,打通壁垒。只要是经过人社系统统一考评认定的职业资格,即便跨区域也应该互认,从国家层面营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

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3期

责编:肖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