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吗?”

 浅字淡墨 2021-03-27

我的微信在手机里,手机当然在我手里,我怎么会不在呢,只是我有没有空、想不想回复。微信本来就方便延迟回复的交流工具,这么问就是逼着我说“在”或“不在”,可手机就在手里,我说“不在”好吗?你让我很为难。

这句话大概是源自电话时代的那句“您现在方便吗?”的客气话,这话一方面确实是在问对方是不是有空聊两句,另一个作用是把对方拉到一个同步的情境之中,以便接下来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这个“在吗?”,似乎是由此延续下来的,意在把双方拉进同一个情境中。可这确实忽略了工具的更迭和特性,同样的客气话却能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像微信、电邮、QQ这些沟通工具,是可即时通讯工具,不是必须即时,其功能包含的可异步沟通特性,也许更适合现代人的交流习惯。毕竟大家都很忙,注意力资源极其稀缺,随呼随应、随叫随到,确实不是什么关系的人都能享受的待遇。

网上还有个段子这么说:别问我'在吗?’,我说在,你想借钱怎么办?说不再,你想请我吃饭怎么办?懂了吗?以后就有事说事,别老问在不在。

我觉得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在吗?”这种开场白,而是直接把想问的事情或是想表达的意图发给对方,容对方在合适的时候回复,这种方式的交流质量会高,要是觉得生硬加个你好就行。如果一定逼着对方尽快回复,很可能得到的是不耐烦的敷衍,毕竟是你先打扰了人家。因为“在吗?”里隐约包含了一些试探、催促,甚至有一些呼来唤去的傲慢。

如果确实是急事儿呢?

打电话!着火的时候你见过谁还发微信。

开场白是沟通质量的基础保障,这么重要的事儿,需要说几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