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zjp67 2021-03-27

2020年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宿翠微寺》马戴

(2020·四川泸州中考)(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13题。(8分)

宿翠微寺

唐 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2."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13.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打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4分)

【分析】诗歌用"松阴满""一径通"写出了宿翠微寺的幽静,读来给人"一径通幽"之感。"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动静结合,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诗歌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12)本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中"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13)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其作用。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12. (4分) 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手法1分,分析1分,作用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3. (4分)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2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旅夜书怀》杜甫

(2020·山东东营中考)(一)(4分)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8. 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9. 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8. (1)基调凄凉悲怆。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2)含情深沉凝重。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病的忧愁。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3)传情曲折有致。首联将景物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情感迂回曲折,顿挫有致。(4)达情含蓄蕴藉。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懑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 示例一: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由草、风、岸、樯、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微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或如诗人将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又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或如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意境。在"孤独"的统领下,近岸见风草暗夜见樯舟,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

示例二:情景相生。首联诗人以微渺处境、孤寂心境选取萧索之景,萧索之景又助添孤寂之情;而"细草微风"与阔大平野"危樯独舟"与奔流大江相比照,将诗人微渺、孤寂表现得更为突出。(或借景抒情。颈联由眼前草风檣舟、星月江野触发愤激不平之情;尾联借助飘飘于天地之间的沙鸥传达漂泊无依的感伤)

示例三:善用修辞。衬托。首联以细草等意象正衬诗人孤寂之情和漂泊之感;颔联以宏阔境界既正衬心怀天下之胸襟,又反衬自我形象的微渺、对前途的无奈和孤寂无依的凄怆。(或对比。自然的宏阔与诗人渺小对比。将用以自况的沙鸥等置于宏周境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天地辽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赋"中兼"比"。诗人是在叙述旅途夜中所见,但景物又成为诗人的隐喻。细草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理想不得实现、报国无门的哀痛与悲怆。或注重字词锤炼。颔联中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面相接,是谓之"垂";月色使水天浑一,又随水而动,是谓之"涌"。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无以知大江奔流)

示例四:构思缜密,描写层次丰富。前两联写所见之景,照应诗题"旅夜",后两联抒情,照应"书怀";前两联景物一渺小一宏大尾联"天地一沙鸥",又一宏大一渺小,与前两联形成关联。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缜密。首联为近景,颔联为远景,层次分明;颔联一动一静,动静相谐。描写层次丰富。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写作风格的理解与分析。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因而感情基调是"凄凉悲怆"的,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凝重。据此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9题详解】

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如:本诗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意境,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运用多个意象,构成近景远景相结合的画面,构成雄浑阔大又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来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再如:关于运用修辞手法,诗句中的"细草"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一生的坎坷旅途,理想不得实现、壮志难酬的凄怆和哀痛。作答时,根据诗句内容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炼字技巧等,结合具体的语句赏析即可。

《威武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2020·山东潍坊中考)(一)(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碛西②行军

岑参

大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武威,今甘肃武威。②碛(qì)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③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13.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 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

C. 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 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14. 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

【答案】13. B

14. 字面意思: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蕴含的深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使西域重见光明,边地安定。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第二句写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蕴的赏析。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据此作答。

《碎砚诗》张锦芳

(2020湖南株洲中考)(三)碎砚诗

(清)张锦芳

已坠同遗甑①,深耕愧寸田。

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

正有文章劫②,甘辞翰墨缘。

谁能并投笔,抱璞③得天全。

注释:①遗甑:东汉孟敏扛着瓦甑走路,不慎打破,他头也不回继续前行,说:"甑已经破了,看又有什么用呢?"②文章劫:指乾隆时期的文宇狱。③抱璞:保持本色。璞,包含着玉的石头。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说砚台已打碎了,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了。

B.第二句说"我"过去用这方砚写文章,努力取得成就,对它有不舍之情。

C.颔联说得到砚就洗净用来试笔,现在幸好碎掉了,免得与作者同遭厄运。

D.颈联说写文章已经成了很危险的事,文人们因不用再写文章而非常高兴。

2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2.D

23.尾联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璞一样,不雕不琢,保持本色,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4分)

(参考说明:乾隆中叶文字狱酷烈,作者处在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政治高压之下,他不由自主地通过这样婉曲的方式,正话反说,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不平。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以说,是严峻冷酷的乾隆时代成就了这首杰作。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社日》王驾

(2020·辽宁营口中考)(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3. 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14.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写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答案】13. 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

14.(1). 侧面描写; (2). 乐

【解析】

【详解】1.考查对诗句展现农村生活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所描写的景物来理解。"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意思是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由题目"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可知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可知最后一句中的"醉"是表象,"乐"才是村民真正的心境。

《喜雨》白居易(七言绝句)

(2020·贵州黔西南州)7.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答案:

(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表现了诗人看到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为老百姓丰收有望感到欣喜,表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对下层人民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雨一下,旱情马上得到缓解,诗人为农人担忧的心也得到纾解。"定"意思是一定,语气可定,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和祝愿,表现了作者希望老百姓有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这两个字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体贴和关爱之情。

《月下演东坡语》(其一)汪琬

(2020·浙江绍兴)古诗阅读(6分)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13.古人常以"秋"人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人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6分)

13.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得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番情状;" 拖筇放脚任天真"现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闲适,不为俗世所累,改"闲愁"为"闲乐",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剪梅·咏柳》夏完淳

(2020·浙江舟山、嘉兴)【任务三】展板·领略诗韵(4分)

初中语文  2020年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初中语文 2020年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图中文字:

小舟:在找资料时我发现夏完淳的一首词符合活动的主题。也想做成展板,并为这首词配上一段6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帮助大家赏析词的内涵,该怎么办好呢?

小嘉:我觉得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你: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学过他的诗(1)《___________》,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小嘉:对对,读诗还应该把握诗句的意思。小舟提供的几个注释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撰写解说词了。

你:是的。我来试着写一段吧:(2)___________。

小舟:太好了!这次活动收获真大!

【答案】(1)《别云间》(2)例1: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例2:"故国凄凉"句,写故国败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一片残红,下面三句以写首都皇宫的衰败景象,抒发世事变幻、故国沦亡的伤感。例3:第一句,写柳丝默默无语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伤心的形象。例4: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详解】

(1)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我们曾学过他的《别云间》,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注释,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来拟写解说词即可。如:这首词上片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庭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下片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倾覆的无限哀伤。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对于字数的限制:六十字左右。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裴迪/《答裴迪》王维

(2020·浙江金华)(四)古诗阅读(4分)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3.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相应和。(1分)

14.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问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3分)

13.(1分)苍苍秋雨晦

14.(3分)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装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2020·四川遂宁中考)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3分)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过摩诃池》(其二)宋祁

(2020·四川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①争教:怎么能让。

14. 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15. 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答案】14. 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15. 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对摩诃池曾经的景象特点概括为"仙湖",描绘了摩诃池曾经"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的胜景;本诗由前两句可知,摩诃池已不见了帛饰栏杆的船,而是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变成了如今的冷落、衰败。所以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不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经过摩诃池时,所看到的是摩诃池冷落、衰败的景象,不见帛饰栏杆的大船,只见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眼前的衰败景象与曾经的热闹繁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再由诗的最后两句"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可知,诗人感叹兴衰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怎么能让东海之水不化为田呢?这眼前的摩诃池引起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感慨。所以本题用"叹"更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故选B。

《终南山》王维

(2020·四川德阳中考)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21.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 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 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 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2. 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答案】21. A 22. 这句描写出诗人俯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A."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在首联中未体现。故选A。

22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赏析。"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分野中峰变"一句表现了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也是尽收眼底的全景。"众壑"和"中峰"两个词语,突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令人赞叹;表达诗人对终南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

(2020·山东滨州中考)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②子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8.诗人在第一-、 二句中选取"径"、"工"" """""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

郊野图。(3 分)

9.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3 分)

8.杨花 溪 荷叶 评分:共3分。

9."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新晴野望》

(2020·贵州安顺中考)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②。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溪口:溪流的入河口。

20.本诗与杜甫的《春望》标题都有"望"字,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4分)

21.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由此推断诗中空白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3分)

A.在B.压C.连D.出

初中语文  2020年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初中语文 2020年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咏潮》米芾

(2020·江苏苏州中考)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

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

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

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6."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3分)

7."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5.C(3分)

6.示例: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

(3分,答喜欢"千家吼",分析合理,表述清晰者,正常赋分)

7.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2分)

《长安春望》卢纶

(2020·四川自贡中考)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4.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

(2)"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

(3)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

(4)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的主题。( )

(5)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

15.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答案】14. (1). A (2). A (3). B(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 (4). B(尾联表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5). A

15. 示例: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庆清朝慢 踏青》

(2020·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

【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③饾饤(dòu 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6. 下列对词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 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 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 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7.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 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 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 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C.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故选D。

《责子》陶渊明

(2020·山东德州中考)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荀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陶渊明有 五个儿子,小名分别明舒、宣、雍、端、通。

7.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最接近的是( )(2 分)

A.《次北固山下》 B,《十五从军征》 C.《登飞来峰》 D.《卜算子,咏梅》

8."纸笔"代指,"志学"用论语的典故代指,"杯中物"代指 _。(3分)

9.对于本首诗.杜甫认为是批评儿子,黄庭坚认为是舐犊惜深,你怎么看?(4分)

7.B(本诗是古体诗。A.律诗;B.古体诗;C.绝句;D.词。)

8.学习,读书 十五岁 酒

9.我认为是舐犊情深,夸张诙谐写法,表面是责其不争,实则爱之甚切。(我认为是批评众子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深感忧虑)。

《咏牡丹》卞元亨

(2020·江苏盐城中考)咏牡丹(其二)

卞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壮丹。

自是枯枝②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

【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溟(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谈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7.(1)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2分)

(2)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4分)

7.(1)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2)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感遇》(其一)张九龄

(2020·湖南长沙中考)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8.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 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 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9.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答案】8. D(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 9.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卜算子·席间再作》葛立方

(2020·甘肃武威中考)卜算子·席间再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②。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③。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④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别称。②蒹葭浦:一般的、寻常的水滨。③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指荷花。④流霞: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

21. 根据词意,完成填空。

紧承"盈盈女",下阕以"_______"喻荷花,与上阕"_______"一句照应。

22. 对词中叠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

B. 词人笔下的风不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充分衬托出荷花的生动情态。

C. 词中以"淡淡"状"烟",营造朦胧的、似轻纱般的意境,衬托荷的姿态优美。

D. 饮酒赏荷本是赏心悦目之事,但从"草草""细细"来看,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

【答案】21.红衣袅袅水芝红

22. D(D."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表述有误,应该是:从"草草""细细"来看,写出了诗人随意摆酒杯,细细品美酒的动作情态,表现了诗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故选D。)

《春思二首》(其一)贾至

(2020·湖北随州中考)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洛阳人,此诗是诗人被贬时所作。②历乱:烂漫。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B. 第三句不直言愁重难遣,反怪"东风"无情,不肯吹走他的愁绪。

C. "惹"字写"春日"将诗人的"愁恨"拉长,赋予"春日"以人的情感。

D. 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深愁苦恨衬良辰美景,构思新奇。

11. 古人写"愁"各具特色,请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答案】10. D(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良辰美景衬深愁苦恨,构思新奇,诗人在首联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故是用首联的良辰美景衬深愁苦恨,故D错误)

11.(1)一上高城万里愁(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人》太上隐者

(2020·湖北武汉中考)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选自《千家诗》)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句的"偶来"可以看出诗人的随心随性。

B. 从第二句的"高枕"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C. 从三、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并不在意生活的窘迫。

D. 从整首诗来看,隐者形象是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思是: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结合三四句翻译可知,这里并没有提到诗人生活的经济情况,也就谈不上"不在意生活的窘迫",这一联从时间上写出了诗人的无拘无束,塑造隐者形象,故选C。

《谒金门·春半》

(2020·湖北荆门中考)谒金门·春半

朱淑真①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②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③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④远。

【注释】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断肠词》传世。生于仕宦之家,相传因对婚烟不满抑郁而终。②阑干:栏杆。③与:比不上,还不如。④芳草:喻指词人思念之人。

(1)请结合上片,谈谈你对"十二阑干闲倚遍"中"闲"字的理解。(2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原因。(3分)

8.(1)"闲","悠闲"之意,暮春时节,词人悠闲地倚栏赏景,看似是轻松之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精神得不到寄托、愁怀难遣、百无聊赖的心境。

(2)①暮春时节,见满院落花而惜春伤怀、叹年华易逝;②"莺莺燕燕"成双成对而自己形单影只,触发孤寂之愁;③因所思之人在远方,而引发对离人的思念之愁。

《晚望》/《晓望》

(2020·浙江宁波)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18题。

18.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5分)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望 【乙】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8. (1) 【甲】晚 【乙】晓(2分,每空1分)

(2) 【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出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

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

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

怀念之情。

(3分。具体意象1分,结合诗句1分,情感1分)

《浣溪沙》晏殊/《浣溪沙》屈大均

(2020·浙江衢州)15.结合内容,比较下面两首词情感的异同。

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①容易白人头。

【注释】①白门:指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答案】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遗""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两首词都写"愁",但因为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而有着不同的内涵。第一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第二首词上阙写景,飞写花,与江水,写景阳楼,无一不透着一个"愁"字,其实景本无情,真正"愁"的观景的人。下阙叙事兼抒情。借用"白门"与"白头"说故事往事令人愁生白发"白人头",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屈大均为明末清初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所以这里的愁是亡国之愁。

《梅》王淇/《早梅》谢燮

(2020·浙江台州)14.古诗阅读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①,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梅

[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①林和靖,即林逋,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疑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意思是,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尘埃",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犹言尘俗。表达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意思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