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180:苏轼•范增论

 资料间 2021-03-27
古文观止180:苏轼·范增论

《范增论》属于史论,是一篇翻案文章。苏轼善于读书,能从书缝中看出问题。一般人读史,见项羽与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常为之叹息,认为这是楚失败的原因之一。苏轼却相反,独恨范增不早离开,认为项羽早有杀增之心,还认为义帝之存亡,关乎楚之盛衰,也关乎范增之祸福。全篇并没有贬低范增,篇末还高度肯定范增是人杰,只是惋惜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早有裂痕,范增不明"去就之分"。


陈平计,(jiàn)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hái)归卒伍。”归未至彭城(jū)发背死。

1、汉:汉王,指刘邦;陈平: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有谋略,以功封曲逆侯,后官至丞相,公元前178年去世; 2、间疏:离间,疏远;楚君臣:指项羽和范增,范增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和重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 3、愿赐骸骨:是请求辞官回乡的客套话;骸骨:身体的代称; 4、归卒伍:辞去官职,去做一名小卒,即辞职还乡; 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5、疽:一种毒疮。

苏子曰:增之,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yé)?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也。增(hé)为以此去哉?

1、苏子:苏轼自称; 2、去:离去,指范增辞官归彭城事; 3、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4、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5、人臣:臣下;分:本分; 6、君人:君王;度:度量; 7、曷:通“何",为何。

《易》曰:知几(jī)其神乎!《诗》曰:'(xiàng)彼雨(yù)先集维霰(xiàn)。’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1、知几其神乎:懂得事情的预兆,那大概很神明吧;几:微小; 2、“相彼雨雪”二句:下雪之前必然先有小雪珠降落;雨:落下;集:降落;霰:小雪珠;引自《诗经·小雅·頍kuǐ弁》; 3、卿子冠军:指宋义;《史记·项羽本纪》:(楚怀)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宋义率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因在“救赵”问题上与项羽意见不合,被项羽假托楚怀王之令所杀。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1、“陈涉之得民也”二句:陈胜、吴广起义之初,曾商议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事见《史记·陈涉世家》;扶苏:秦始皇长子,好直谏,有贤名,后为李斯、赵高、胡亥谋害而自杀;项燕:战国末楚之名将,项羽之祖父,项燕屡立战功,体恤士卒,甚为楚人所爱戴,公元前224年,秦以王翦为将,率军六十万攻楚,项燕兵败自杀。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1、“项氏之兴”二句:项梁、 项羽起义时,接受范增的建议,立战国时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怀王; 2、以弑义帝:因为杀害了义帝;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怀王为义帝,但不久即徙义帝长沙郴县,并命英布等暗中将他杀死,怀王死后次年,刘邦为他发丧,号召各诸侯国讨伐项羽; 3、谋主: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入之。陈平虽智,安能无疑之主哉?

1、“羽之杀卿子冠军”二句:项羽擅自杀掉怀王信任的宋义,说明他不把怀王(义帝)放在眼里,因此可以把项羽之杀宋义视为弑义帝的预兆; 2、本:根本; 3、谗:谗言; 4、间:离间。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zhuó)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1、独遣沛公入关:单独派遣刘邦率军入关;关指函谷关;义帝命宋义、项羽救赵,而命刘邦攻打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达关中灭秦者为王; 2、稠人:众人; 3、擢:提升; 4、矫:假托,此指诈称奉怀王的命令; 5、不能堪:不能忍受。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1、“夫岂独非其意”二句: 岂止不是他的本意,而且一定是他曾极力争辩,而项羽不听从; 2、所立:指怀王(义帝)。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fèn)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1、比肩:并肩,指项羽、范增此时同为怀王(义帝)的部下; 2、合:指政治主张相同,意见一致; 3、去就:离开或留下; 4、陋:见识浅陋; 5、高帝:指刘邦。

古文观止180:苏轼·范增论

《范增论》全文:

汉用陈平计,间(jiàn)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hái)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jū)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yé)?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hé)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jī)其神乎!《诗》曰:'相(xiàng)彼雨(yù)雪,先集维霰(xiàn)。’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zhuó)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fèn)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清 吕留良《古文精选》评:

大旨责增之不早去,而意分三层。第一层疑增;第二层弑义帝;第三层杀卿子冠军。起手直据第三层,却用逆推倒褪之法,吐出第二层、第一层来。既将三层作一串说,又于逐层接缝之处,细细洗发点实。末乃收应早去作结。此篇文势极变诡,法度却极整齐。《关键》、《文诀》、《轨范》皆极叹赏,然于钩画段落处,犹欠分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