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编辑/搁浅 到底要怎样把握剂量的轻重,是重剂起沉疴还是四两拨千斤?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需要好好讨论的话题。 一个朋友的父亲,因为眩晕去医院折腾了一圈,又去社区诊所输液,理由是社区输液的药量看上去比较多,这样以面积或者体积或者数量来衡量,也算是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吧。 我告诉老爷子治病的药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对症为最重要,不是以药量的多少为标准的,那么多液体输进体内也不见得是好事。 他的症看上起很重,不能摇头,不能翻身等,眩晕的很厉害,尿频尿急等很多症状,但是处方很简单。 处方:炮附子 生姜 茯苓 白术 白芍 7 day 因为该患者第一次来诊所看病,而且看上去有点瘦,我按照常规剂量处方。 3天后,复诊来了,难道有什么问题呢?应该7天复诊才对呢。 吓我一跳!怎么今天复诊了? 熬药熬的少了,7天的中药熬出来的量够3天喝的,就喝了3天。 朋友以前做的工作就是熬中药,有段时间不干了要么手生了要么在家熬的火候控制的不好,总之是熬的量少了。 老爷子说:我感觉好多了,不晕了,身体都舒服,在吃一次。 我一看这个情况,这次剂量立马加倍又吃了7天,痊愈! 还有一个患者,拉肚子一天10次以上,手脚冰冷脸色发红,非常明显的通脉四逆汤症,因为已经拉了很久了很虚弱,剂量用的很轻,干姜才用到6克,吃了2天感觉没有什么反应,恨病心切自己中午又擅自吃了一包,结果很不舒服有点心慌,又调整回来。 告诉我:中药还挺厉害,多吃一点就不舒服! 我其实知道他的剂量是很轻的,他看上去高大居然一点都不成承受药力。 药的剂量跟个子的大小,强壮,胖瘦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有的时候又没有关系,总之是需要仔细拿捏斟酌的。
|
|
来自: 中医太美vq3do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