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疑剧的套路

 思明居士 2021-03-27

1问:这两年大火的国产悬疑剧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比当年看美剧还上瘾。它到底靠什么魔力抓取人心?

张誉释:一种叫作“解谜”的神奇力量。悬疑剧通常有两种剧情结构,一种是传统的“找凶手”式的;另一种就是最近两年热门的——开头或中间就让你知道谁是凶手,但不知作案动机,“找原委”式的,也被人称作社会派悬疑剧。不论是哪种,悬疑剧的基本结构都是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待解之谜”。

人的心理很追求“可控感”,“已知”的东西会带给我们安全感。随着成长,我们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也会做出相应的预判,给出我们认为合理的解释,这会让我们有“稳定感”和“可控感”。而悬疑剧带来的“未知之谜”,会引起我们内在的不适感,人会很本能地想要去弄清楚、搞明白,否则会有一个“难受劲儿”,这个“难受劲儿”的核心是对“失控”的恐慌,它会推动我们忘我地投入,很执着地要去解开那个“谜”。

2问:悬疑编剧有什么套路,一步步让我们入坑?

张誉释:以《摩天大楼》为例。它属于第一种“找凶手”式。女主角美宝死了,她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困境,这么美好的生命为什么要烧炭自杀呢?这里开始就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合乎常理;“事出反常必有妖”,继而你会想,可能是凶杀?那么凶手是谁?为什么要杀她?……到这里,我们就已经因为“美好生命不会无缘无故自杀”的习惯认知,而进入了编剧为我们设定好的迷局中,开始了我们的解谜之旅。

一个个未知的谜团,配上迷离的配乐、迷乱的闪回镜头、昏暗暧昧的色调,我们的现实感知逐渐模糊, “谜”的氛围越渐浓烈,观众“迷”(迷惑、迷糊)的感觉也会越加强烈,解开谜题的欲望也就愈加攀升,这时编剧对我们开始了他“别有用心”的欲望喂养——剧情开始一点点地回溯这个死者的生前故事,和TA有关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伴随着他们之间关系的呈现,可能具有作案动机的嫌疑人也一一浮现,但又不停反转。观众一次次认定凶手,却不停被打脸,就好像一个很饿的人刚送到嘴的食物突然被拽了出去,人的饥渴感会被刺激猛增,然后会更进一步向前去索要。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理和躯体的紧张感都逐渐攀升,在刚刚到达顶峰的时候,这时候通常就会发生一件事……

3问:一般这时候一集就结束了?

张誉释:没错!在焦虑感和紧张感到达顶峰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这时人会有种挺难受的没着没落的感觉,本能的应对方法就是点开下一集接着看下去。

4问:此类戛然而止的刺激如果反复施加,我们就会累觉不追了吧?

张誉释:会。总是重复“戛然而止”、“认定—反转”这样的模式,最后难免让人意兴阑珊。所以推理剧篇幅都不会太长,《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是12集短剧。有的本格派的推理剧虽然有上百集,但其实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案件,比如我们熟悉的《名侦探柯南》;也有两三集讲一个案件的,比如很多年前的国产悬疑剧《少年包青天》。

5问:看悬疑会被激发出一种斗志——跟编剧进行“智商较量”,这也是我们追剧的动力?

张誉释:是,有句话叫“战斗是最激烈的纠缠”。但是一旦观众抓住编剧的思维定式,看穿这其中的套路,便会觉得索然无味,以弃剧作为结束。今年大热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不是单纯以解谜为目的,而是有贯穿始终的主线,深耕情感与人性,推动剧情发展。

6问:为什么看《隐秘的角落》这类剧,我们会同情凶手?坏人被绳之以法该畅快才对呀?

张誉释:这类故事背景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你也许可以在身边很多人甚至自己的身上看到“张东升”的影子——工作勤恳,性格唯唯诺诺不起眼,看起来既没有野心也没有攻击性,很好说话也很为别人考虑,但其实内心压抑了很多愤怒和怨怼无处宣泄,直到有一天突破忍耐的极限终于爆发,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案件就是这样的情况。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那么极端,但生活中总会有压抑的地方,所以那种“隐忍”的感觉是很熟悉的。回到人的心理层面,如果对一个人有很深的恨意,最直接的本能就是想让那个人“消失”。但这是社会法律、道德准则以及内心良知都不允许的,我们心中带有攻击性的原始本能会因此受到压抑,成为我们心中的“隐秘的角落”。

那些隐秘的情感、冲动会在看剧过程中被唤起,会和剧中人物产生共情。而且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会看到他为什么一步步走向极端,会有一些看似“不得已”的苦衷增加他做作案的合理性。对这个过程的了解和前面讲到的共情,会驱使我们“合理化”案犯的所作所为,会同情他们,为他们最后的结局感到遗憾和惋惜。

7问:为什么很多悬疑剧的罪犯看似凶狠,但内心都很虚弱?

张誉释:人人都想变得强大,很难接纳自卑、弱小,这部分心理能量通常都被埋藏在了心中“隐秘的角落”。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部分,因为不接纳就只能压抑,一边往上冒,另一边拼命压,这样就造成了心理冲突,冲突越大就需要耗费越多的心理能量在这两者的角力上,时间长了会让人过度耗竭,用更通俗的话讲就是“身子骨头看起来很虚”。剧中的张东升正好就合了这种典型:他内心敏感、自卑,自尊心又极强,年纪不大就已经秃顶了,而且没有生育能力,有网友分析很可能是阳痿。很多罪犯看起来穷凶极恶,实际内心非常赢弱。真正的强大其实是能面对、接纳自己的弱小。

8问:有评论说,看完悬疑很有释放感。是不是我们内心压抑的部分因此被释放了?

张誉释:会有一些释放和宣泄的作用,但这种释放感持续的时间会很短,对人的内心痛苦也不会起到根本的疗愈作用,更像是安慰剂,所以不论是日本的推理剧还是英国的侦探剧,都有一些很狂热、痴迷的粉丝,他们需要不断地看剧来体验这种释放的过程。

9问:每个人都有犯罪欲吗?

张誉释:不能说每个人都有“犯罪欲”,确切说是一种想要打破禁止、不受约束的欲望,这个也是人的本能反应。所以有句话叫“禁止即诱惑”,越是禁止的事情往往越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越想要去试试,这个在小孩子身上最为明显,你告诉他绝对不能碰什么东西,他对那个东西的关注度和关注时长反而会增加。但不代表这会促使人走向犯罪,人的现实感会让他好好掂量这个后果。

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是有很多机会让“打破禁忌”这种欲望得到满足的。我们大多数人不会犯罪,但是会“犯规”,比如横穿马路、走应急车道之类的,还有“拖延症”其实也是想要去打破那个Deadline。还有人会做一些打破社会道德的事情,比如出轨,这也是为什么“家花”不如“野花”香的一个原因。

10问:为什么越是高智商犯罪,观众越爽?

张誉释:我们普通人在冲破禁忌的时候,是不是往往还会研究如何遮掩所作所为、如何不被惩罚?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喜欢看高智商犯罪悬疑剧的原因,冲破禁忌又能躲开惩罚会让人特别有全能的快感——一种仿佛自己就是上帝,可以掌控一切的感觉。只是这种感觉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正好高智商犯罪的悬疑剧可以让人代入,体验一把“神一般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