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看过的译制片

 公司总裁 2021-03-28

文革初期,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成了大毒草,可看的电影就剩下《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因为没有别的可看,这三《战》也就百看不厌了,里面的台词差不多能倒背如流。除了三《战》,再就是《新闻简报》,今天的年轻人可能还不明白何为《新闻简报》,其实就是电影版的《新闻联播》,只不过等到银幕上放映时,已经是差不多半年前的旧闻了,通常在正片放映之前,都要放上1-2集的《新闻简报》。到了文革中期,样板戏拍成了电影,翻来覆去的看那8个戏,以至于直到今天,上岁数的人都能哼哼唱上几段,客观的说,样板戏还是比较精炼、经典的。再往后,一些友好国家的电影也允许放映了,有朝鲜的、阿尔巴尼亚的、越南的、罗马尼亚的。哦,对了,还有两部苏联的片子《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这纯属是为了恶心苏联。

在所有的译制片中,最多的是朝鲜电影,其次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当时有一个顺口溜: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那时候民间评判电影好不好的一个参考值就是观众哭不哭,哭的人越多,哭的越伤心就越受好评,记得有一年舞钢放映朝鲜宽荧幕电影《卖花姑娘》,早就传言说《卖花姑娘》好,看的人没有不哭的,于是,我们上午就早早的翻山越岭去露天电影场占地方,找几块石头往那儿一摆,这块地儿就是我的了,家离得近的也有搬个小凳子放在那儿。电影放映过程中,确实听到有不少人在抽泣,可是直到电影散场,我的两眼还是干干的,我很自责,现在年龄大了,看电视反而眼眶里容易湿润了。

小孩子看电影,往往对电影里的一句有趣的台词或某个人物津津乐道,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有一个一年能挣600公分的姑娘,电影里真人没有出现,只是有她的照片,长得有点胖,于是,“600公分”便成了胖姑娘们的代名词。《列宁在十月》里“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这两句台词也常常被人们借用。

由于文革期间允许唱的歌曲大多都是硬邦邦的口号型革命歌曲,于是,译制片里比较柔和一些的插曲往往被迅速传唱,记得唱的最多的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和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的插曲。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的译制片出现在银幕上,什么《追捕》、《望乡》、《叶塞尼亚》、《简爱》、《王子复仇记》、《蝴蝶梦》、《茜茜公主》、《尼罗河上的惨案》、《虎口脱险》、《卡桑德拉大桥》等等。除了电影,还有外国电视剧,记得最早的外国电视剧好像是《加里森敢死队》,很可惜,没放完就被停播了,理由是小朋友们都跟着学坏了。

  译制片之所以好看,首先是剧本好,故事性强,演员演技高超,除此之外,剧本的翻译和配音也很使我折服。那时候,上影厂和长影厂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配音演员,如刘广宁、李梓、童自荣、邱岳峰、毕克、乔榛、尚华、丁建华、向隽殊、张玉昆等,看他们配音的片子绝对是一大享受,他们的配音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二次创作,我甚至觉得他们译制的片子应该比原片还要好。

现在大概是人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或许是引进的片子太多,来不及翻译和配音,现在的外国片大多都是英语+中文字幕,中文配音的少之又少,即使有,感觉配音的水平也很一般,与当年李梓、邱岳峰他们比相差甚远。

在写作本文的同时,我制作了十几个译制片的视频剪辑,准备附在文章里,不成想,腾讯公司有限制,超过20M的视频需要实名认证上传至服务器,还要上传手持身份证的图片,出于安全考虑,只得恨恨作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