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理用药|花粉预警,12类过敏药汇总!

 周振山peta3s4f 2021-03-28

春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哮喘和鼻炎发作的季节。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气候等变化,患过敏性疾病的人多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市场上的抗过敏的药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大了。因此,相信很多朋友家里都会常备一盒抗过敏药预防突发过敏。今天,我们从以下三个问题来了解一下抗过敏药。

1. 什么是抗过敏药?


用于防治超敏反应的药物,称超敏反应药或抗过敏药。

2. 常用的抗过敏药有哪些?


(1)抗组胺H1受体药。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

①第一代有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等。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头晕、口干等,因此,服用这类药物后应避免从事开车、高空作业、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

②第二代常用的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副作用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而且起效快、作用时间长。

③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副作用更少、更轻,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会产生心脏毒性。

(2)变态反应介质阻释剂,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等。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口干等。

(3)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钙制剂,通常采用静脉注射,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奏效迅速。常用于治疗寻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4)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如地塞米松、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等)、环磷酰胺、巯唑嘌呤等,一般不长期使用,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3. 用了抗过敏药,还会过敏?


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而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所以,服药后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特别

提醒

根据患者过敏症发作时间的不同,服药的时间也不相同。过敏症状出现于白天的人,于晨间服药,症状出现于晚间者,则在临睡前服用。扑尔敏容易引起嗜睡、头昏、头痛、反应迟钝等现象,因此最好在临睡前服用。

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