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东方管理智慧的溪州铜柱 ▏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老鄧子 2021-03-28

转自文史博览

图片

铜柱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将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日,国务院公布了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湖南省有3处:湘潭县韶山冲毛主席旧居、浏阳县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两处革命遗址;一处古代石刻碑遗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能与故宫、长城、西安碑林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重大历史价值。资治通鉴》记载,939年9月,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愁发动溪州之战,与楚王马希范交战半年,最终彭士愁“束子携印请降”,双方盟誓为约立铜柱。

图片

洞庭郡秦简
溪州铜柱以铜、铁等金属混合铸造,柱体呈方形,中空,高4米,直径40厘米,质地清淳,色泽乌亮,重约5千斤。铜柱铭文共42行,皆楷书,字体秀丽,刻有铭文计2619字。溪州铜柱已经孤独地伫立了1080年,它给我们透露出哪些历史信息?

01

任何历史遗迹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图片

唐朝地图
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10个道,湘西隶属江南道。
唐天授二年(691),江南道置溪州,辖今龙山、永顺、保靖、古丈。733年,唐朝将江南道分为东、西道,增设黔中道,治所设黔州(今涪陵),溪州又隶属黔中道。
铜柱铭文开篇记述了溪州历史沿革:“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上古谓之要服,中古渐尔羁縻,泊帅号精夫,相民泱氏。汉则宋均置吏,稍静溪山,唐则杨思兴师,遂开辰、锦。”

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溪州与贵州接壤,相传是盘瓠后代生活的地方,盘瓠有六子,在五溪聚族而居。先秦时期五溪偏僻,是“要服之地”;大唐时实行羁縻制度,首领称精夫,妇人称泱氏。汉朝设置官吏,由宋均管辖,溪州得到安宁;724年,唐代骠骑大将军杨思勖率兵讨伐五溪叛乱,朝廷在五溪又增设了辰州(今沅陵)与锦州(今麻阳)。

图片

盘瓠非遗

这段铭文揭示了以下历史信息:

  • 一是五溪之地是盘瓠先民的发源地。盘瓠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相传是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的一条五彩神犬。盘瓠传说始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山海经》。传说大禹在神仙引领下游巡天地,来到了犬戎国。晋代,有个叫郭璞(276—324)的训诂学家注释《山海经》,写《玄中记》说,高辛帝时期,犬戎为乱,高辛帝以女作嫁为条件,寻英雄灭犬戎,盘瓠取了犬戎国王首级,娶了高辛帝之女辛为妻,在五溪生儿育女,开枝散叶。盘瓠传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二是五溪地理位置。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曰:“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所居,故谓五溪蛮也。”五溪之地就是今沅水上中游五条支流流域。
  • 三是先秦时期五溪是要服之地。《中国通史》将先秦史称为上古史,五服之治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政区制度。“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定都洛阳,称洛阳平原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以王畿为中心,五百里为一服,距离由近及远依次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等五服。《国语·周语》也有同样记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汉书》作“绥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政区制度是夏商周时期统治者运用地理思维开启治国安邦思想先河。五溪相距王畿二千里,是为要服,即偏远之地。
  • 四是中古时期溪州实施羁縻制度。《中国通史》将秦朝以来称为中古,《史记·司马相如传》对羁縻的解释:“羁,马笼头也;縻,牛缰绳也。”唐朝是“羁縻”思想的实践者,619年,唐高祖下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行政殊于华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唐朝统治者深化“五服制度”改革,对边远地区豪酋实施羁縻制度,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可世袭。”这些首领“世袭其职,世长其民,世领其土。”唐朝对五溪地区逐步实施羁縻制,先设溪州,又设辰州、锦州,册封土著贵族为刺史,将其部落范围纳入朝廷州县行政管理。

图片

五代十国地图


铜柱铭文记载:“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

这段铭文传递了以下历史信息,939年,溪州豪酋首领是彭士愁,彭氏家族已世袭溪州刺史三四代了。

据龙山、永顺县志记载,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溪州彭氏家族崛起,联合湖北来凤漫水豪酋向伯林征服老蛮头禾着冲、惹巴冲等土酋,统一了酉水流域各部族。随后,又控制沅水上游南北两江(沅水自辰溪以上,包括各个支流称南江,酉水及其支流称北江),彭氏家族成为南北江都誓主,成为沅水上游部落联盟盟主。
 
907年,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盛世辉煌的大唐帝国,走到了历史尽头。那一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

此后半个多世纪,藩镇割据加剧,群雄逐鹿中原,中原大地走马观花般的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同时,各地节度使纷纷称王,吴、吴越、南唐、闽、南汉、楚、南平(荆南)、前蜀、后蜀、北汉十个王权先后建立,中国历史进入纷繁复杂的五代十国期。
907年到960年,1500多年前曾在华夏大地上精彩上演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争霸剧又开场了。
 
907年,割据湖南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851—930),“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制”,建立了马楚政权,控制了今湖南全境,广东、广西、贵州部分地区。

五溪地处马楚政权西线,马殷沿袭唐朝实行的怀柔政策:羁縻制度。彭氏豪酋接受了马殷授予的溪州刺史官职,归附马楚政权。到912年,“五溪诸蛮皆附于殷”(《新五代史·楚世家》)。

五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九国志》云:“五溪地区西接牂牁郁林,南抵桂林象郡,东北控澧朗。”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该地区管制。2002年,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7万枚秦简,揭秘秦朝在这里设置了洞庭郡,郡下设迁陵、酉阳、沅陵三县。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将五溪地区纳入了郡县制行政管理体系。

《旧唐书·宦官》有记载,汉置武陵郡,设酉阳县,治所在今芙蓉镇。东汉初年,马援征五溪蛮、宋均置吏的故事,流传诸多史籍。724年,唐朝骠骑大将军杨思勖率军平定五溪之乱,铜柱铭文开篇讲述了溪州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历代中央王朝管理政策。


02

铜柱铭文接着记述了溪州之战

  

图片

会溪坪
930年,马殷驾崩,其子马希声继位,两年后希声卒,其弟马希范(899—947)袭位。马希范执政,废弃了马殷对五溪地区实施的怀柔政策,引起了彭士愁等五溪众豪酋不满。

马希范为什么要废除五溪地区的羁縻制度呢?铜柱铭文记载了原因:“无何忽乘间隙,俄自动摇。”意思是说,我继位没有多久,你们受人挑拨,顷刻动摇背叛我。马希范指责彭士愁中了离间计背叛楚国。那么,是谁在“间隙”马楚与五溪豪酋的关系?

我们把目光聚焦五代十国。933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称帝封为蜀王,建立后蜀政权。后蜀采取远交近攻谋略,与南唐建立了同盟关系,双方达成战略共识:联手夹击马楚政权。

孟知祥战术选择瞄准了五溪盟主彭士愁。933年,孟知祥派出使者,开出条件:只要放弃楚国册封的溪州刺史,就任命彭士愁为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具体操作:就是将溪州由唐朝的黔中观察使升格为黔南节度使,授武泰军,号令五溪和黔南地区。孟知祥采取提拔重用扩权的计谋,成功离间:彭士愁脱离马楚政权,欣然接受“黔南巡内溪州刺史”任命,投奔了后蜀政权。铭文里的“间隙”指“后蜀”政权。马希范不能容忍后蜀的挑拨离间,不能原谅彭士愁的背弃。

图片

后蜀地图

他开始反击,废除了五溪地区的羁縻制度,巧立名目加重对五溪地区的税赋征缴。铜柱铭文记载:“当州大乡、三亭两县,苦无税课。”意思是本州大乡、三亭两县,苦于没有税额标准,朝廷随意增加税赋,溪州承受不起。

面对挑战,彭士愁是怎样应对的呢?铜柱铭文记载:“深入郊圻,剽掠耕桑,侵暴辰、澧,疆吏告逼,郡人失宁。”大意是溪州军队不断越过界线,侵犯辰、澧二州,扰民夺物,辰、澧二州官吏告急,百姓失去安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福四年八月下旬,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愁引奖州(今芷江)、锦州蛮万余人寇辰、澧州,焚掠镇戍。彭士愁点燃溪州之战导火索。
 

图片

马楚地图
彭士愁率众主动打响反楚第一枪,除了有后蜀承诺作后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豪酋建立大理国(937—1253),定都云南大理。大理国的建立,引发云南、贵州部分豪酋东迁。据记载,东迁豪酋共四支:宁州(今贵阳南)酋长莫彦殊率十八州、都云(今昆明)酋长尹怀昌十二部、夷播(今遵义)迁来的张万睿部及罗甸王普露等,他们先后在939年进入锦、奖州等五溪地区,融入了彭士愁的队伍,增强了五溪力量。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溪州总人口只有1.5万人,适龄兵士不足5千;奖、锦二州有人口2.2万人,只有三州联合,彭士愁才有可能率万余人发动溪州之战。

溪州之战,从939年8月开始,到940年2月结束,历时半年,从双方参战规模、战斗持续时间、战后影响看,都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九国志》《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对溪州之战均有记载,其中《资治通鉴》最为详细。
我们综合铜柱铭文、文献史料复原溪州之战:

939年8月,溪州的夏日,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彭士愁身披战袍,手持长矛,威风凛凛率三州万余士兵,顺着沅水,水陆并进。沿途金鼓动地,杀声震天。首攻辰州(今沅陵),初战告捷;取澧州(今澧县),再战获胜,一路向东浩浩荡荡。

彭士愁统领三州,攻城掠地,马希范十分震惊。9月3日,马希范调集左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5千精兵迎战。彭士愁求胜心切,进攻战线越拉越长,后勤补给渐显乏力,待抵达望城城下时,犹如强弩之末,攻势减弱。危急时刻,彭士愁一面向后蜀求援,一面撤退取守势。后蜀本是坐山观虎斗,以“道远而兵不至”为由回绝了。

图片
九龙礅

彭士愁节节败退,苦战至12月,最终退守溪州九龙礅,依山凭险开展本土抵抗。九龙礅是座独立山峰,地处小溪河与酉水交汇处,坐北背靠月牙形数百米长绝壁,绝壁状若九龙;朝南面向酉水河,居高临下,远眺会溪坪。九龙礅海拔657米,地势狭长,面积约4000平方米。九龙礅四面悬崖峭壁,仅西线有处与九龙礅水平相距30余米的断崖,靠一条长、宽不到一米的自生桥相连,能容一人攀爬通过,人行其中,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故名一线天。

铭文记载:“唯有飞鸟,谓无人到”“樵夫莫通,粮糗乏传输之路。”意思是此地只有鸟能飞过,人不能到达;樵夫也上不去,粮食无路运上。地势如此险要,成为彭士愁最后堡垒。

图片

九龙礅古战场


这年12月,溪州门户会溪坪,酉水河上战船云集。这个冬季异常干冷,山峦绵绵,枯草丛生。彭士愁凭险坚守,刘勍、廖匡齐见招拆招。彭士愁“举烽火,以集蛮军”,谋划里应外合歼楚军。刘勍打援军,对沿途溪水涧、水井投毒,设伏阻援军。廖匡齐围点率部攻九龙礅,采取“为梯栈上围之”,借助风力,将火绑于弩箭射向营寨。“尽焚其庐舍”。彭士愁陷于绝境,廖匡齐战死疆场。

940年2月,春寒料峭,年关将至,粮草皆无,孤立无援的彭士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召集儿子彭师杲及众将领,密谋出路。

彭士愁对局势作了两点判断:一是溪州之战证明后蜀孟知祥靠不住,只有脱离与后蜀的关系,重新归附楚王,五溪才有活路。二是再战必亡,请降求和是唯一出路,通过议和谋取最大利益。

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如何取得楚王信任至为关键。彭士愁果断决策:以儿子彭师杲为人质,携印纳款率五溪蛮酋负荆请罪,向楚王投降。此举得到众人拥护。一切安排妥当,彭士愁乘着夜色,从一线天撤离九龙礅,潜入锦州、奖州深山中,率领余部继续周旋,策应彭师杲潭州和谈。

03

溪州铜柱记录了盟约内容和过程

图片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彭士愁“帅麾下逃入奖、锦深山。遣其子彭师杲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

彭师杲,彭士愁次子,智勇双全,熟读史书。这个“杲”子源自于“如海之深,如日之杲”。“杲”是光明、高远之意,彭士愁对师杲寄予厚望。

940年2月,彭师杲肩负父亲重托,率五溪诸蛮酋田洪斌、覃行方、向存枯、罗君富等,向楚军投降,被刘勍押解至潭州(今长沙)。战场上拿不到,要在谈判桌上赢回,对于彭师杲来说是压力山大。

父亲叮嘱的谈判底线,已深烙彭师杲心头:政治上保既得利益,继续世袭溪州刺史;经济上依照“旧额”标准交纳赋税;实现徭役、兵役不到溪州抽差;行政管理享有一定自主权。父亲反复叮咛:只要实现目标,楚王提什么条件都答应。

图片

楚君古图片

彭士愁送子负荆请罪,向楚王亮明弃蜀归楚的决心,这招先手棋赢得马希范的好感。彭师杲一行抵达长沙后,马希范立即在富丽堂皇的天策府召见。溪州铜柱铭文记录了盟约完整过程,也见证了彭师杲说服楚王的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从铜柱铭文看到马希范此刻的喜悦心情:“我王每示含弘,尝加姑息”“非萌作孽之心,偶昧戢兵之法。”意思是说,我们楚王每次对彭氏都显示宽宏大量、加以姑息,这次溪州起兵侵犯辰州、澧州,不是发自内心想叛楚,而是一时糊涂中了后蜀离间计。如此轻描淡写,印证了彭士愁的分析:只要弃蜀归楚,一切都好商量。

彭师杲见机行事,首先提出了政治上的诉求。马希范给予明确答复。铜柱铭文记载:“乃依前奏,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加检校太保;诸子将吏,咸复职员,锡赍有差,俾安其土。仍颁廪粟,大赈其民。

译成白话文:(楚王马希范)同意你们的请求,任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加授检校太保衔(注:刺史作为官职,始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其职是巡行郡县,检查核实的官吏,东汉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历代王朝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是加衔,无实职;检校多用于地方官员挂衔朝中官位)。其他人全部官复原职,各司其职都有赏赐,足以安居乐业。而且,我还开仓放粮,救济溪州百姓。
政治上的诉求不但得到满足,而且还超出了预期。彭师杲投之以李,马希范报之以桃。彭师杲感恩不尽,许下誓言,铭文记载:“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溪之将佐,衔恩向化。

意思就是说,楚王实施怀柔政策,礼贤归降的下士,我们知耻后勇,愿将溪州治所从山上迁到酉溪河的开阔地会溪坪,接受辰州府监管。溪州的各级官吏感恩楚王仁德,诚心归服。

图片

铜柱
彭师杲的情商实在是高,接下来的对话就照着这个模式:一边提诉求,一边启誓词。

铭文记载:“溪州静边都使,自古以来代无违背。当都愿将本管诸团百姓军人及父祖本分田场土产,归明王化。当州大乡、三亭两县,苦无税课,归顺之后,请祗依旧额供输。不许管界团保军人百姓,乱入诸州四界,劫掠泫盗,逃走人户。凡是王庭差纲,收买溪货,并都募采伐土产,不许辄有庇占。其五姓主首、州县职掌有罪,本都申上科惩,如别无罪名,请不降官军攻讨。若有违誓约,甘请准前差发大军诛伐。一心归明王化,永事明庭。上对三十三天明神,下降宣祗为证者。”

意思是溪州静边都从古至今没有违背誓言的先例。静边都都头彭士愁愿将管辖内的诸族百姓、兵士及祖辈打下来的疆土,全部归服楚王。溪州大乡、三亭两县,苦于没有征税标准,归顺之后请求按以前的额度征税。我们承诺将严管辖区内的团保、兵士、百姓不得侵扰交界的辰州等地,不发生掠取偷盗拐走百姓之行为。我们承诺,凡是楚王下达的差事、收购的货物、开采的矿物,我们都不擅自占有。溪州五姓酋长、刺史县令若有罪,我们坚决依楚令惩处,如果没有其他的罪名,请求楚王不要派兵征伐。如若违背誓约,甘愿接受楚王军队讨伐。我们一心归顺楚王,世代接受教化,永远效忠朝廷。我们发的誓言,上有天神监督,下有地神作证

图片

沅水流域图
这段铭文我们感知了彭师杲的智商,他将父意在上述文字里一气呵成,展示得淋漓尽致。

我们用现代公文思维归纳小结:一是表态:归顺楚王坚定不移(永事明庭)。二是承诺带好队伍:管好溪州军民不越辖区扰民,坚决完成朝廷派发的各项任务;坚决管好州县官吏遵纪守法。三是诉求:朝廷莫巧立名目增负担,请求仍依“旧额”标准征税赋;溪州若无违背誓约,请求下放行政管理权;若违背,甘愿接受军队征剿。

言简意赅,入情入理。马希范是怎么应答的呢?

铭文记载,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税赋,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

意思是,只要你们归顺我,溪州可以不服徭役;溪州的田赋和租税,自收自用;溪州静边都的兵士,也不抽到它处服役。我保证溪州永远没有战争的忧虑,保护你们耕种养蚕休养生息。皇天后土和山川鬼神作证,我以诚相待,可以明察。

分析这段铭文,我们清晰看到:马希范为了收复五溪之地,稳固西线,不再被后蜀离间,不惜血本,赋予了溪州靖边都享有充分的行政管理权、财政收支权、独立养兵权,作出了溪州将不再有战争,民众安居乐业的承诺。马希范这些承诺,让溪州享有的自治权力比唐朝的羁縻制更加宽松。
这就是“溪州盟约”。彭师杲不负众托,超额完成了父亲交付的使命。

如何让达成的共识永久管用?是彭师杲最后要解决的问题。

彭师杲深知马希范兄弟为争王权,互相倾轧,早已刀光剑影,如何确保和谈成果不发生朝令夕改、后朝不认前朝事?

彭师杲想起了一个人,他要用这个人来说服马希范立铜柱,将盟约刻在铜柱上,让达成的协议不因王权更替而废止。

这个人就是距彭师杲已近千年的东汉开国功臣马援。

图片

东汉马援交趾立的铜柱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西汉末年、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马援授命征五溪蛮,战死沅水岸边,实现马革裹尸夙愿。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64将之一。

彭师杲当着李弘皋的面,恭维马希范道:你先祖伏波将军未完成的事业,今天您实现了,这是光宗耀祖的伟大胜利,应彪炳青史,大王何不仿效先祖灭交趾立铜柱的做法,世代传颂?

彭师杲一席话,正中好大喜功的马希范下怀。铭文记载:“我列祖昭灵王,汉建武十八年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其铭曰:'金人汗出,铁马蹄坚。子孙相连,九九百年。’是知吾祖宗之庆,胤绵绵远。则九九百年之运,昌于南夏者乎?今五溪初宁,群师内附。古者天子铭德,诸侯记功,大夫称伐,必有刊勒,垂诸简编,将立标题,式昭恩信,敢继前烈,为吾纪焉。”

马希范这段话大意是,我列祖昭灵王马援于东汉建武十八年平定了龙编(今越南河内)以征侧(交趾女首领)为首的叛乱,在象浦(今越南清化县西北)立了铜柱,铜柱铭曰,马援的军队勇猛善战,金戈铁马荡平交趾,令其世代臣服我朝统治。这是我先祖创下的丰功伟绩,已流芳百世,世代传颂。先祖这份鸿运能恩泽后世吗?而今五溪之地初宁,五溪豪酋纷纷归附马楚政权。自古天子的德行,诸侯的功劳,大夫的征伐,必要记载而名垂青史。我同意将溪州之战及盟约刻在铜柱上,彰显恩德、昭示誓言,我先祖未尽事业(马援48年征五溪,卒于沅陵壶头山),我辈完成了,请你(指李弘皋)将这些记录下来。”

上述这段文字,回答了马希范为什么要立铜柱,铜柱铭文是谁写的历史信息。


当年马援率4万兵马过长江入洞庭,顺沅水征讨五溪地区,壮志未酬身先死。光武帝刘秀见武力征剿五溪蛮毫无胜算,便改变策略,以皇帝名义招抚五溪首领,于是双方罢战休兵,五溪归顺朝廷,置官吏由宋均统管。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和谈解决了。

彭氏父子身体力行以史为鉴,说服了马希范,又一次用和谈方式为五溪地区赢得了比羁縻制还要宽松的政策,而且智慧地劝说马希范用立铜柱的方式,让这个政策不因王权更替而废止。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马希范还是担心彭士愁违背誓约,他再次告诫彭氏为首的五溪诸豪酋。

铭文记载:“苟违诫誓,是昧神祗,垂于子孙,庇尔族类。铁碑可立,敢忘贤哲之踪;铜柱堪铭,愿奉祖宗之德。”

就是说你们如果违背誓约,就是对天神地神的欺骗。你们要教育子孙后代不能弃约,神灵才会保佑你们族群。铜柱可立,这是不忘先祖的足迹;铭文可刻,这是彰显祖宗的仁德。
图片
铭文特写
此时此刻,李弘皋和彭师杲早已激动万分,两人一合计,撰写了一首颂词,也刻在了铜柱上:

昭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
我王铸柱庇黔黎,指画风雷开五溪。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凭,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乃感惠,纳质归明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

译成白话文:

昭灵王(马援)手持干戈征百越,铸立铜柱祭壮举。
楚王迅雷之势征五溪,希范铸造铜柱佑百姓。
五溪地势险峻不足恃,楚王军队如踏平地。
五溪人口众多不足凭,楚王军队如履春冰。
五溪之人畏我楚王恩威,送来人质归服请求立誓。
我们对着山川敬告神灵,保佑子孙后代万万年。

图片

祖师殿

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公元951年,马楚政权为南唐所灭。马希范、李弘皋祝愿马楚政权万万年的希望终结了。

而溪州豪酋彭士愁及其子孙们,世代信守铜柱上的承诺,经宋、元、明、清四个封建王朝,都选择彭氏家族世袭治理溪州地区,从10世纪初开始,至1727年清雍正实施“改土归流”结束,共800余年,历28代35位彭氏子孙袭职,信守了“一生王化,永事明庭”的誓约。

溪州铜柱立于天福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铜柱初始立于溪州治所之地会溪坪。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省修建凤滩电站,会溪坪成为库区,铜柱迁移到芙蓉镇花果山,后来移至镇铜柱馆。
 
让我们再回视下铭文写作结构:

标题:复溪州铜柱记

召集人:天策上将军、江南诸道都统、楚王马希范(注:天策上将军首创于唐高祖李渊,其子李世民封为秦王后,因功劳太大,封无可封,于621年专设此职,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是武官官府之首。后梁开平四年授马殷天策上将军,开天策府,后马希范继任此职。江南诸道:实辖区为江南西道,指江西、湖南两省;都统是军队统帅)。

记录人:天策府学士(马希范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和文学官)、江南诸道都统掌书记(掌管文书的职官)、通议大夫(文官官职)、检校尚书(文职官)、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古代高官,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专掌监察)、上柱国(西州勋最高封号)、赐紫金鱼袋李弘皋撰(唐代按品阶制服对三品以上的官赐予紫金服金鱼袋)。

召集时间:天福五年,岁在庚子,夏五月(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即940年5月)。

铭文主要内容:

一是介绍溪州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历代中央王朝对溪州的治理政策。二是介绍溪州之战经过。三是盟约的主要内容。四是溪州立誓方的签名,共19人。
 
有学者说,溪州铜柱立的是界碑,划清楚与溪州的边界。这不是界碑哦,分明是一篇规范的会议纪要。

图片
铭文特写
让我们记下溪州铜柱涉及相关人物的结局:

马希范(899—947):楚国第三代国君,马殷第四子,于947年病世,执政15年,史料记载建树不多,唯有立溪州铜柱刻铭文名垂青史。
马希广(?—951),马希范同父同母弟,溪州铜柱监造者,马希范去世后继其位,第四代楚王。951年,其同父异母兄马希萼联合南唐,攻下潭州(今长沙),杀死马希广,继位成为楚国第五位国君。马希广一生优柔寡断,史称废王。
李弘皋(?—951),天策府十大学士,溪州铜柱铭文撰稿者。马希范死后拥立马希广继位。951年李弘皋被马希萼处死。
彭士愁(?—956),溪州之战后,马希范授予其复任溪州刺史,加授检校太保,956年卒,是湘西土司制度首创者。
彭师杲,生卒不详,彭士愁次子,促成溪州归楚功臣,溪州铜柱铭文参与者,立铜柱后,仍留潭州(今长沙),遥领辰州刺史。南唐灭楚,随马希萼归南唐。南唐君王李景闻其忠节,擢为殿直指挥使,又作都尉侯。卒于金陵。其子彭允禄守保靖州,开保靖土官之始。

彭师裕(?—969),彭士愁长子,溪州之战后,任溪州副使及大乡县令,956年彭士愁去世后,继位溪州刺史兼都誓主,永顺宣慰司始祖。


04

彭士愁发动溪州之战,最终以投降盟誓立铜柱方式结束

图片

土司制度研究

彭士愁作为溪州管理者,五溪地区豪酋盟主,身处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期,在军事手段先败情况下,审时度势,以史为例,说服马希范以盟誓形式为溪州争取得了比羁縻制更宽松的治理模式,并以刻铭文立铜柱方式将盟约昭示天下,便于后世传承。

马希范无法预测,立铜柱11年后,马楚政权被南唐所灭。马希范更没有料到,他与五溪首领达成的治理模式会被后朝历代继承。

960年,北宋建立,沿袭这种治理模式,彭士愁长子彭师裕继任溪州刺史。

1271年,元朝建立,完善铜柱确立的治理模式,将土官纳入国家机构统一职官体系;土官成为王朝统辖地方行政官员,正式建立中国土司制度,彭士愁第9代孙彭胜祖被元朝任命为安抚使。

1368年,明朝建立,沿袭土司制度治理西南,彭士愁第12代孙彭天宝于洪武年改升永顺宣慰使司。

1636年,清朝建立,沿袭土司制度,彭士愁第24代孙彭泓澍继任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

1727年,清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彭士愁第28代孙彭景燧成为最后一任土司。

如果彭士愁、彭师杲看到刻在铜柱上他们发出的誓言“一生王化,永事明庭”被他28代35位子孙信守,世袭传承800余年,那么他们一定会含笑九泉。
 

图片

老司城遗址
溪州盟约拓展了羁縻制内容,经过宋朝311年的实践,元朝总结提升为土司制度。正如铜柱铭文所述:先秦时期的要服之治、秦汉边郡制、唐朝羁縻制,经过溪州之战后,得到完善,两宋总结,元明清时期形成土司制,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

羁縻制与土司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土司制度是在羁縻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羁縻制的完善。二者有区别:一是行政建制与职官称呼不同,羁縻制实行州、县行政建制,置刺史、县令;土司制行政建制为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二是土司制下的兵士由不服兵役改为服从国家调征,承担“御边、征蛮、征贼”。三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更为紧密。羁縻制是以蛮制蛮,土司制列入国家行政建制,土司的任命考核都有明确规定。

图片

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

13世纪至18世纪,元、明、清中华帝国对西南地区实施土司制度,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治理理念,增强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感,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了民族地区融合发展,有利于文化多样性传承。

2010年,为已消失的传统文化:司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波恩召开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永顺老司城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申遗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司遗产被评价为“古代中国东方管理智慧”,为当今国际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就是凝聚着东方管理智慧的溪州铜柱,与长城、故宫同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