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常道257: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4

 人在江湖看风云 2021-03-28

257.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4

虽然我是一名老师,但对于中外教育家的知之甚少。对于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是浅尝辄止,所以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来。

我喜欢读书,小时候迷上连环画,初中时迷上鬼怪小说,高中时喜欢上武侠世界,后来喜欢上散文。有一段时间,我也在写小说,甚至还和起点小说网签约,想成为一名知名作家,现在也是金堂县作家协会一员。但后来,发现自己的确文字功底不行,只能在里面打打酱油,沾染一下文人气息。

而李镇西老师就不同了,他从开始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没有多大兴趣,到后来成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甚至被称作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他购买或借阅了所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这些著作在他的教育生涯的初期投下了一缕金色的霞光,指引其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于是他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教育中多了人情、人道和人性,培养出真正的人。从他的《教育的100种可能》一书中,能够领略到他的育人之道。

李镇西教师的阅读面非常广,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看着他几百本的推荐书单,我读过的古典类仅限于四大名著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在李老师谈及的文学类的书籍,我读过的都是走马观花,对任何一本书,都没有好好理解过。如《围城》,只记住了一个观点: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教育类的书籍,似乎只是翻了翻,这些年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多些,还算有点反思。而人文类的,似乎一本也没看过。杂志类的,就喜欢过《青年文摘》和《读者》,喜欢《青年文摘》那些浪漫的爱情、喜欢读者里面的成长故事,专业的教育杂志,读的不是很多。

李镇西老师说他读书总伴随着思考,于是一篇又一篇的读书随笔发表出来了。他提倡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以前,我都会读完一本书来写感悟,现在我基本上是读作读作,勾划一些有感触的地方,立即拿出平板电脑来,记录我的想法。就在此刻,我的左手边放着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右手边就是我的平板。我也建立了一个新生读书共同体,加入了一些热爱读书的老师。我希望他们每周把自己教学的反思或读书的感悟写出来,发到我们QQ中分享。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中有了一点灵感,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感觉就很快消失了。

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表达自己的感悟。

顶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光环的教师,世人对其的言行要求很高。而教育这个行业不如医生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导致人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让教师有些无所适从。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的认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也是我们的教师,他们会让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调整我们的教育措施,让教育教学更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但我们很多教师放不下脸面来,无法接受学生的批评和谏言。我有时因为手里有紧急工作处理,上课会迟到几分钟,我一定会在全班作一个说明,检讨一下自己工作没安排好,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学生要求的是表率,要求的是尊重,要求的是公平,如果我们做不到,那么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

昨天,李子航同学参加完单招考试,发了一条说说:考完试放松放松。我在后面回复:幸福。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幸福了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单招考试没问题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没有问题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哈哈,等到大学开学,可以耍了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幸福5个多月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嗯,可以尽情耍朋友,打游戏,打工赚生活费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对头,和我想的一样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这就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太有道理了,师兄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我也年轻过,哈哈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一起在年轻一回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哈哈,回不去了,多想回到十七八岁的夏天,那时的风都是甜蜜的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等我后面回学校来看你师兄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哈,你要看看培养你的班主任,教过你的老师,我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在你的生活平静的湖面,投下过我的影子

李子航 回复人在江湖 : 班主任当然会去看的,师兄也会去看.

人在江湖 回复李子航 : 谢谢,很幸福

教师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李子航不是我教的学生,但是在他眼里,我还是他愿意回来看看的教师。

李镇西教师曾经面对学生的问题,也有过拍桌子甚至打人的时候,但是这是他的初入职时期,当时和我们一样,觉得教师提了要求,学生就要无条件服从,必须做到。做不到,学生就得迎接我们给他们的暴风骤雨。但是,后来,他懂得了教育的真谛,成为了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我们很多人,面对问题,一味指责学生,不肯思考方法。自然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我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现在已教20余年,有时候还是当年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暴躁。

那天我奖励小组长,他们平时协助我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是否能够得到更多奖励。他们都不敢表达,看来,平时我来严厉了,压抑了他们的表达。

越读这本书,越发现自己还不成熟,还需要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2021年3月28日上午于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