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日利亚对中国贷款的担忧加剧,众议院要求调查PK部长们坚称有信心履行贷款义务

 尼日利亚华人网 2021-03-28

尼日利亚当局一直因从中国贷款而受到抨击。尽管阿布贾官方表示,政府是在计划之后才借钱的,但是批评人士称,这可能会在未来几年给公众带来负担,中国一直在给尼日利亚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目的是在未来尼日利亚违约时,取得该国的资产。

批评者

最初,5月19日,拉各斯商学院基础设施政策监管与发展中心(CIPRA)主任Bongo Adi博士警告称,尼日利亚缺乏责任、透明度和偿还贷款的责任。

随后,曾两次担任尼日利亚副总统、后来在2019年总统选举中成为布哈里总统主要反对者的阿提库 · 阿布巴卡尔(Atiku Abubakar)对政府进行了猛烈抨击。

阿提库认为,用于偿债的资源匮乏,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尼日利亚可能会陷入债权人的麻烦之中。

这种担忧还促使尼日利亚众议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指示其委员会调查中国与尼日利亚从2000年至今的所有贷款协议。

众议院表示,其目的是确定这些设施的可行性,然后将其合法化,并重新进行谈判,尤其是在今年由于冠状病毒的影响,预计尼日利亚将陷入衰退的情况下。

2020年7月20日,立法委员Ben Igbakpa提出一项动议,要重新审议和谈判现有的中国-尼日利亚贷款协议,以避免落入中国的圈套。

官员们反驳

尽管尼日利亚的经济正高度由中国主导,但似乎有理由感到担忧,官员们表示,中国提供的贷款虽然很高,但仍在尼日利亚偿还能力之内。

联邦政府债务管理办公室(DMO)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2日,与中国的贷款协议总额为31.21亿美元,尽管中国已经支付了33.1.25亿美元。这仅相当于尼日利亚793亿美元国内外债务的3.94%。

DMO表示,中国占尼日利亚外债的11%。但中国仍是尼日利亚最大的双边贷款机构,多数贷款都是优惠的。

除了中国,尼日利亚还欠国际开发协会(IDA)总计96.8亿美元,欠非洲开发银行(AfDB) 13亿美元,欠欧洲债券108.6亿美元。

根据记录,尼日利亚已偿还本金1.921亿美元,未偿还的本金31.1212.9亿美元最多要偿还给中国20年,利息2.696亿美元。

官员们表示,没有理由感到恐慌,因为中国的贷款在关键项目上得到了恰当的利用,其中许多项目已经完成,其它项目处于完工的后期阶段。

这些项目包括公共安全通信系统、已经完成的Idu-Kaduna铁路现代化以及正在进行的阿布贾轻轨项目。

还包括:ICT基础设施骨干、阿布贾、卡诺、哈科特港和拉各斯的机场航站楼扩建、津格鲁(Zungeru)水电项目、40个水煮水稻加工厂、拉各斯-伊巴丹铁路现代化项目和阿布贾-科菲-马库尔迪(Abuja-Keffi-Makurdi)公路升级工程。

这些贷款还用于为阿布贾轻轨项目以及大阿布贾供水项目提供车辆和车厂设备。

DMO报告称,向中国借款是基于对资本项目的需求,并须获得必要的批准,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创造就业机会。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贷款协议是否可以接受审查,或者它们的条件是否可以公开公布。北京方面经常以当事人保密为由拒绝披露信息。

尼日利亚表示,他可以从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获得贷款,也可以从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获得双边贷款。

DMO在最近的一份公告中表示:“对公共债务的谨慎管理意味着,政府应该利用获得优惠贷款的机会,这将带来双重好处,即提高成本效率和支持基础设施发展。”

“优惠贷款机构向每个国家提供的贷款数额是有限的。因此,尼日利亚必须有若干来源获得减让性资金,以增加现有的总额,并避免过分依赖少数减让性资金来源。”

阿布贾方面表示,该国长期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只有中国能够弥补。

尼日利亚政府官员最近开始着手应对对债务管理的调查。

7月28日,众议院条约、议定书和协定委员会在阿布贾组织的调查听证会上,交通部长Rotimi Amechi在警告称,对政府贷款的调查可能会向贷款机构发出错误的信号。

Ameachi部长还表示,对贷款进行调查可能会导致外国合作伙伴取消这种贷款安排,对尼日利亚的基础设施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尼日利亚信息与文化部长Lai Mohammed也回应批评人士称,尼日利亚有信心履行其贷款义务。偿还债务的经费是在年度预算中编列的,包括偿还本金、利息和所有其他适用费用。

Mohammed表示,根据预算拨款和支付情况,没有出现阿布巴卡尔等反对者所预测的“债权人没收尼日利亚资产”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